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關於李治的形象都是懦弱妻管嚴 李治真的是一個窩囊的皇帝嗎

有關於李治的形象都是懦弱妻管嚴 李治真的是一個窩囊的皇帝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唐高宗李治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李治到底是什麼樣的皇帝?李治是一個窩囊廢嗎?李治是不是一個英主?

幾乎所有人都是多面體,純粹的好人、十足的壞人都極其稀有,古代帝王更是如此。

比如唐高宗李治,作爲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把自己老婆也培養成皇帝的皇帝,他經常被塑造爲“懦弱妻管嚴”的形象;

在另一部分朋友看來,他滅西突厥、高句麗,把唐代疆域推至最大,簡直是能夠比肩父親李世民的英主。

這兩種看法都過於片面。真實的李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優點、缺點都很明顯,這注定了他是一位充滿爭議的帝王。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來看,他對唐代的損害遠大於貢獻。

有關於李治的形象都是懦弱妻管嚴 李治真的是一個窩囊的皇帝嗎

按照先秦諸子百家的理論,我們可以把一個合格的帝王分爲兩種類型:

一類是弱勢帝王,但他同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所謂“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如果承認自身的侷限性,不亂指揮、瞎作爲,遵從社會運轉的客觀規律,發揮人才的積極作用,資質平庸之人也能當個好君主,最典型的莫過於春秋霸主齊桓公(前期)。

第二類是強勢帝王,他們是“至強、至辯、至明”的“聖君”,智慧、能力、眼界遠超尋常人,能夠以上帝視角駕馭羣臣、管理百姓,以“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帶領政權走向強盛。顯然,秦皇、漢武、唐宗就是這類帝王。

至於唐高宗李治,則是一種矛盾混合體。

單就個人才能而言,李治比不上他的諸位成年兄弟。

對於曾經的太子李承乾,史書記載是“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雖然身體略有殘疾,但他的個人素養並不差;

跟李承乾爭儲的李泰更加卓越,他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文章、書法、繪畫樣樣精通;而且據其在奪儲過程中的表現來看,他的心機、政治手腕也相當了得;

李恪則比李泰還要強。史稱他英武過人,有文武之才,李世民甚至表示:“吳王恪英果類我。”

以上三人,個人素質一個比一個高,也都曾獲得過李世民的喜愛。但由於李承乾、李泰爭儲,李恪的母親爲隋煬帝之女,導致最沒存在感、僅僅有“仁孝”這一優點的李治撿漏繼承了大位。

從李世民在晚年費盡心思寫下《帝範》一書、苦口婆心教育李治來看,他對兒子的治國能力自然是心有疑慮的。但他爲什麼放心地把江山交給李治呢?底氣在於自己留下的三大政治遺產:

第一,制度遺產。李世民雖然文武全才,但作爲隋末大亂的親歷者,他目睹了更爲聰明的隋煬帝是怎麼把一個鼎盛王朝搞垮的。因此,他創立了諸多制度來對皇權進行匡正、輔佐,比如規定諫官、史官全程參與頂級軍政會議,設立了集思廣益、鼓勵不同意見的“五花判事”制。

第二,人事遺產。文有長孫無忌、褚遂良,武有李世勣,李世民爲兒子留下了“頂配”班底;甚至連兒媳婦,也挑的是賢良淑德、出身關隴貴族的王皇后。

第三,良好的民望基礎。“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短短20餘年間,李世民創造了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軍力強盛、社會和諧的貞觀之治,史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朝野對李唐皇室的認可度極高,民心可觀。

有關於李治的形象都是懦弱妻管嚴 李治真的是一個窩囊的皇帝嗎 第2張

事實一度證明了李世民是對的。李治在即位之初的永徽年間,各項制度、人事安排都遵循了太宗遺政,對幾位輔政大臣言聽計從、極爲尊重,彼時的大唐國泰民安,沿着貞觀之治的軌道繼續穩定發展。

但無論多麼溫和、仁孝的人,一旦坐上皇帝之位,都不會甘心長期唯他人是從,即使對方是把自己扶上太子之位的親舅舅。同時從李治勾搭父親後宮的武才人一事來看,他柔弱的外表下也飽含叛逆之心。

最終,藉着改立皇后之機,李治在武氏的幫助下收回了皇權,並且打擊關隴勳貴、將科舉制推向深入,同時還知人善任、提拔了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等一衆賢臣。

單從結果來看,李治親政的表現是相當合格的。

他勤勉執政、關心民生,相對於霸氣十足的父親,其執政風格看似更爲溫和;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編成的《唐律疏議》寬平公正、體系完備,推進了古代法制的新發展。

他執政期間,經濟持續發展、國力繼續穩步提升。以此爲基礎,大唐繼續延續了貞觀年間主動出擊的對外軍事戰略,先後平定漠北、攻滅高句麗和百濟、擊垮倭國軍隊、滅亡西突厥,使國土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笑傲整個唐代時期。

但如果據此認爲李治是比肩父親的千古一帝,那可就太過兒戲了。

評價一個帝王的成就,不應僅注重外在,還得看內裏;不僅要看實時業績,更要看留下了什麼政治遺產。

以帝王的標杆秦皇、漢武爲例。

前者被一些文人罵作“暴君”,但就是他,第一次真正地一統了華夏,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第一次創建並實行了成型的制度;第一次系統性地向周邊強勢推廣華夏文明,其後兩千的的制度、文化都深深受其影響,所以他被視爲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漢武帝被人罵作“窮兵黷武”,但就像他自己曾對太子劉據說的那樣:“我把髒活累活都幹了,你坐享其成,豈不美哉?”作爲雄才大略的代名詞,漢武帝終其一生都在推行涉及到所有領域的改革,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都實現了堪稱開天闢地的創舉,中原王朝全方位的強勢從此成了習慣。

有關於李治的形象都是懦弱妻管嚴 李治真的是一個窩囊的皇帝嗎 第3張

因此,所謂英主,相對於造福一時,利在千秋更爲可貴;

也許這一點很難,那麼退而求其次——爲自己的子孫打下良好基礎,爲朝廷、百姓留下良好的規則、環境,即使僅僅持續一兩代人,那也足以令人讚歎了。李世民就完全適合這一標準。

反觀李治,則完全相反。

《舊唐書》評價李治造成的後果:“忠良自是脅肩,奸佞於焉得志。卒致盤維盡戮,宗社爲墟”;

《新唐書》與之類似:“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

兩本史書對李治的指責都集中於兩點:破壞規則、遺禍宗室。即所謂的“毒流天下,貽禍邦家”。

有關於李治的形象都是懦弱妻管嚴 李治真的是一個窩囊的皇帝嗎 第4張

被李治破壞的,正是他父親留下的卓越政治規則。

相對於其他盛世,貞觀年間最令人稱道之處,其實並不是強盛的軍事,而是清明的政治。從整體而言,那時沒有政治傾軋、派系鬥爭,沒有小人亂政、忠良獲冤,不需要溜鬚拍馬、更無須見風使舵,人才得展所長、官員勤奮爲政。

如上文所提,貞觀初年頒佈了諫議制:“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

這是什麼概念?那些有權參與軍國大事的官員們面見皇帝時,旁邊必須有諫官跟隨,後來還加上了史官。這麼一來,沒人敢溜鬚拍馬、糊弄敷衍,無不絞盡腦汁地出謀劃策,盡心盡力。畢竟誰也不想被魏徵這樣的人指着鼻子罵,更沒人想在史書中留下庸臣、佞臣的標籤。

至於所謂的“五花判事“,則是要求“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以制度要求官員各執己見、鼓勵不同聲音,在任何時代都極爲罕見。

不過這兩大制度都在李治執政期間名存實亡。

在藉着改立皇后之際打擊元老勢力的過程中,凡是反對自己與武后的,要麼被削職免官,要麼被貶出京師甚至處死,即使是對國家、對自己立有大功的長孫無忌等人都未能倖免。

相反,那些見風使舵、順應聖意的人則獲得了進入權力中樞的機會,李義府、許敬宗等人飛黃騰達,奸佞之風死灰復燃。(後來這倆人雖倒臺,但風氣一旦開啓就再也剎不住車)

史書記載,李治登基五年後,就極少見到敢於仗義執言的諫官。連李治本人都感到奇怪,宰相李世勣的解釋是:“陛下所爲盡善,羣臣無得而諫。”但是顯然,沒有完美的皇帝,李世勣顯然是在說謊,只是迫於當時的政治風氣、無人敢提反對意見罷了。

這就是“忠良自是脅肩,奸佞於焉得志”的原因。一個不允許不同意見的朝廷,是不可能風清氣正的。

有關於李治的形象都是懦弱妻管嚴 李治真的是一個窩囊的皇帝嗎 第5張

至於李治因風疾而將權力分給武后的做法,則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就像宰相郝處俊勸阻時說的那樣:“陛下怎麼能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

站在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李治把帝位傳給誰、本質其實並無區別。但在當時,這是對封建政治制度破天荒的破壞(關鍵是壓根沒啥創新、進步),其造成的後果就是無數李氏宗室及其支持者被誅殺,甚至還引發了兵禍,唐代的實力、威嚴遭到重挫,連曾經降服的東突厥也心生不屑、藉機崛起。

此外,爲了堵住悠悠衆口,武氏胡蘿蔔加大棒、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恩賜與酷吏並用、恩威並施,將曾經清正的朝廷,變成了阿諛奉承、蠅營狗苟的沆瀣之地,“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這才遺禍最深遠的。

假設一下:如果當初李治清洗了長孫無忌等元老之後,重用的是自己挑選的文臣而非武后的勢力,也許開元盛世會提到到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