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的“常參官”如何上班?他們怎麼考勤?

古代的“常參官”如何上班?他們怎麼考勤?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官職大體分爲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爲府,稱統知府。

這裏,我們主要說一下中央官,古代一般稱中央系統的官員爲“京官”,以別於地方官和差遣外出之官。宋代指不經常列班上朝、職務較輕之官爲京官,而以“常參官”爲升朝官。宋神宗元豐改制後,門下省起居郎以上,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以上,御史臺中丞以上,每日參見皇帝,爲“常參官”。

那麼,古代的“常參官”是如何上班的呢?關於他們的工作考勤又有怎樣的安排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古代公職人員的考勤制度。

從史料中可知,古人上班的時間遠比現代人早得多。《詩經》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場景:妻子催促牀榻上的丈夫起牀,並叮囑丈夫公雞已經開始打鳴了,東方也出現了日出,上朝的同僚已經開始忙碌了。由此可見,至少從東周時期開始,古人便開始遵循“起得比雞早”的工作時間了。

我們知道,公雞打鳴與日出多發生在卯時(上班點卯也是因此而來),也就是清晨五點左右,所以,古人的上班時間是相當早的,比現代人早了幾個小時。當然,既然古代公職人員上班比較早,古代朝廷亦會較爲人性化的調整他們的工作時間,讓他們早早下班。

古代的“常參官”如何上班?他們怎麼考勤?

以清朝舉例,春夏兩季天氣較好,所以,大臣們每天下午四點左右即可下班,而到了天氣較糟糕的秋冬兩季,官員的下班時間則調整至三點左右。很多朋友認爲,古人上班早下班晚,工作時間極長,這是一種謬誤。白居易雖然說過“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這樣的話,但是,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是因爲古代的交通條件糟糕,官員下班趕不上通勤車,衙門離家又非常遠,所以,徒步回家時剛好入夜。

古代官員上班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會。在京城,皇帝每天都會辦一場早會,鮮有例外。每個清晨,官員們都會畢恭畢敬地整齊站好,等候皇帝“開會”。從規模上來看,朝廷進行的早會屬最高級別的國務會議,有資格參會的無不是“六部九卿”一類的大官,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官員。

通常來說,這場早會有兩項“會議內容”:一是皇帝對某事做出方針,大臣們對此提出建議;二是大臣有重大事宜,需請最高領導人皇帝批准。因爲,每次的會議內容不確定,所以,早會進行的時間也是未知的,通常會在辰時結束,持續三到四小時。

可以說,除了某些貪玩的皇帝造成“君王不早朝”的情況外,大部分皇帝都兢兢業業地進行着早會。

古代的“常參官”如何上班?他們怎麼考勤? 第2張

每天辰時退朝後,官員們通常會來到宮門外,吃些皇帝替他們安排的早餐,隨後,返回自己所屬的衙門進行辦公,根據皇帝的方針完成要務或日常工作。通常每個京官都是如此,幾乎沒有例外。地方官的安排與京官大體相同,所以,筆者不過多贅述。

古代的考勤體制完備,對於那些不遵守考勤制度的官員,朝廷還有一套嚴格的處理辦法。就以“遲到早退”這種現象來說,朝廷的要求就非常嚴格。古代官員講究“清、慎、勤”,而“勤”是每個官員的必備品質。

這裏,就以明朝爲例,某個官員若遲到一天,則要挨20小板。倘若累計滿三天,便在原本20小板的基礎上再加“一等”。如果一個官員太過懶散,累計遲到超過二十天,那麼,等待着他的將是一百大板。不同於影視作品中表現的,真實的“一百大板”可不是細皮嫩肉的官員所能承受的,多半會要人命。

爲了防止遲到挨板子,明朝還發生過一起高官墜河淹死的慘劇。

當時,把持朝政的魏忠賢爲防京城失火,所以,禁止皇城內點路燈,還禁止官員上朝時騎馬或乘轎。春夏秋三季還好,冬季天亮較晚,沒有路燈的皇城伸手不見五指,所以,百官在上朝時都是摸黑前行,經常會發生撞牆撞人的情況。

某天,一個家裏住的比較遠的官員起牀晚了,因爲害怕挨板子,所以,一路上摸黑小跑。當時,天空正下着大雨,路面溼滑不堪,再加上,視野極差,這名官員竟跌了一跤摔進河裏。可惜的是,這名高官不通水性,雨聲又掩蓋了他的呼救聲,當天光大亮有人發現他在河裏的時候,這名高官已淹死多時。

除了明朝之外,其它朝代對於遲到曠工等考勤問題的懲罰也很有意思。例如:在唐朝時期,遲到的官員需要繳納罰款,唐玄宗時期無故“曠工”的官員會被罰一季俸祿。因爲遲到一次而被扣三個月工資,唐律之嚴可見一斑。清朝時期官員曠工會被革職,例如:乾隆時期給皇孫當老師的錢在上,因連續缺勤多日被革職。

相比於古人的考勤管理辦法,現代考勤管理辦法相對寬鬆得多約束力也更強,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進步。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