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的“免死金牌”卻爲何常常成爲“催命符”呢?

古代的“免死金牌”卻爲何常常成爲“催命符”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馬褂、尚方寶劍、免死金牌、丹書鐵券都是我們在古裝劇或者古代題材文學作品中耳熟能詳的道具,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可以當做“護身符”來使用,關鍵時刻可以保命。在歷史上,具備這種“護身符”功能的東西的確是存在過的,只不過它的兌現能力往往並不能令人滿意,有時反而會爲主人招來殺身之禍。

“吊”在古代是銅錢的量詞,比如“一吊錢”這種說法。古時候的銅錢不好保管,人們就用繩子將其串起來使用,“上吊”因此就演變成了“把某事說定、不改了”的意思。而皇帝們的承諾“上吊”方式就是免死金牌。

作爲皇帝犒賞、籠絡皇親國戚、朝廷重臣的一種手段,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頒發一些優待或減免刑罰的“鐵券”。“鐵券”一般是鐵製的,外形類似瓦片,最早用丹砂填字,因此稱爲“丹書鐵券”。劉邦的鐵券賜給韓信僅僅五年後,就把韓信殺了。據司馬遷統計,漢朝受過“鐵券”封賞的百餘人中,僅有五人得以善終。

古代的“免死金牌”卻爲何常常成爲“催命符”呢?

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晚年擔心自己去世之後,皇太子李顯會清算武姓的孃家人,於是要求皇太子等李姓皇族發誓與武家和平相處。她「告天地於名堂,銘之鐵券,藏之史館」。然而儘管有天地作證,有海誓山盟,還有鐵券銘文,武則天死後,幾乎所有身居要職的武家人還是都難逃一死。

讀過《水滸傳》的一定都對「小旋風」柴進的「丹書鐵券」印象深刻,正是因爲有了這塊“護身符”,他纔敢廣收江湖上各路被通緝的好漢,在梁山上威望極高,坐第十把交椅。柴進的祖上柴宗訓是五代時期後周的最後一位皇帝,趙匡胤正是從他的手中黃袍加身,奪取了江山,並給柴氏後人頒發了“丹書鐵券”。

與其他皇帝不同,趙匡胤給柴氏後人頒發了“丹書鐵券”後,竟能說到做到。柴宗訓死時,趙匡胤甚至“素服發哀,輟朝十日”。此外,趙匡胤說過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還給天下所有讀書人發了一塊“免死金牌”。如果沒有這句話,蘇軾也許在“烏臺詩案”時就會掉了腦袋,也就不會有《赤壁賦》等千古名篇了。

在一羣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將的幫襯下,朱元璋這個要飯的和尚終於成爲了明朝的開國皇帝。登基不久,他向六名公爵、二十八名侯爵頒發了“丹書鐵券”。儘管大部分功臣們依舊小心翼翼的活着,但還是最終難逃明太祖的猜忌,一張張“丹書鐵券”變成了一道道“催命符”,開國功臣中幾乎無人善終。

古代的“免死金牌”卻爲何常常成爲“催命符”呢? 第2張

還是明朝,天啓年間最臭名昭著的大太監魏忠賢排除異己,獨斷朝政,最得勢的時候號稱“九千九百歲”,“鐵券疊頒”說的就是當時朝廷頒發了好幾塊“免死牌”給他。然而崇禎皇帝一登基就治了他十大罪,最終嚇得他上吊自殺。可見明朝的“免死牌”更像是“招災牌”,還是離得越遠越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