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帝曾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是出於什麼目的?

康熙帝曾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是出於什麼目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可以說,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間大清帝國幾乎成爲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南京明孝陵,遊人會發現朱元璋墓前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四個大字:

“治隆唐宋!”

這塊碑可不是朱元璋的後人所立,也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立,而是取代明朝的清朝皇帝所立,他就是康熙帝。

治隆唐宋,顧名思義,就是說朱元璋治理明朝的豐功偉績,不在唐宋之下,甚至於勝過了唐宋。

其實不僅僅給朱元璋立碑,康熙帝甚至於六次至南京明孝陵,每次在朱元璋的墓前三跪九叩,相當低姿態,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

康熙帝作爲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清朝也是在他的手中發揚光大。除三藩、戰沙俄、收臺灣、三徵噶爾丹,使得清朝的疆域達到了最大,周邊小國也紛紛納貢。

康熙帝的廟號是聖祖,正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能用“祖”來稱呼的皇帝都是開國皇帝。而守成的皇帝,有德的可以稱“宗”,即使是英勇神武的李世民,也只能用唐太宗來稱呼。

清朝有三位皇帝用“祖”來稱呼,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原因也很好理解,努爾哈赤是清朝(後金)開國皇帝,順治帝是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康熙帝則是開疆擴土並穩定下來的皇帝。當然,並不是說頭幾位皇帝都能稱“祖”,這中間的皇太極,就僅混上一個清太宗稱號。

而放眼到明朝,也有兩位皇帝稱“祖”,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但朱棣其實一開始的廟號也不是“祖”,而是明太宗,是後來的嘉靖皇帝給改成了明成祖。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嘉靖帝的皇位不是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而是從堂兄弟那裏繼承。他是小宗入承大宗,而朱棣即位的情況跟他有相同點,也不是正常即位,所以爲了體現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嘉靖帝給朱棣擡高到了“祖”的地位。

理解了什麼樣的皇帝可以稱“祖”,對我們後面理解康熙帝祭拜朱元璋的行爲,就比較容易了。

二、

康熙帝在位期間,一共有六次南下祭拜明孝陵,朱元璋墓,在《清聖祖實錄》中記載第三次祭拜的情況:

“明朝洪武乃創業之祖,朕兩次南巡俱舉祀典,親往奠酒,今朕臨幸,當再親祭。”

而且康熙帝行的不是普通的禮儀,而是以祭拜帝王的形式行禮:

康熙帝曾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是出於什麼目的?

“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

那麼康熙帝作爲清朝的皇帝,爲什麼要六次祭拜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呢?

既然清朝已經入主了中原,就成爲了中原王朝,而作爲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一條政治主導,那就是大一統。最早提出大一統思想的,是儒家經典著作《春秋公羊傳》,而歐陽修著的《正統論》,其開篇就解釋了:

“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統。”

這種大一統,並不僅僅是疆土上的統一,更是臣民內心認同的統一,這纔是康熙帝一生所追尋的方向。

雖然清朝的疆域,已遠超過了漢、唐、宋、明等中央王朝,但關於正統之爭,卻爲歷代之最。所以,自從清朝入關之後,歷任皇帝,不管是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還是乾隆帝。都是拼盡全力,親自出馬,就爲了向世人證明,大清朝是正統王朝,並非侵略者。

三、

有了這兩個前提,我們就能理解康熙帝爲什麼要祭拜朱元璋了:

首先,朱元璋是明太祖,作爲明朝開國皇帝,可謂是歷經萬難,打下了這片江山。康熙帝自小沒少讀史書,對朱元璋必然是充滿着崇拜的,也明白打天下的不易,當然也認同朱元璋的執政理念。

雖然康熙帝祭拜的行爲,存在明顯的作秀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其自願的成分在內。朱元璋在人們的心中是至高無上的,在康熙帝的心中自然也不會太差,他的人格魅力多少也會吸引到康熙帝,祭拜自己的偶像,無可厚非。

其次,康熙帝此舉就是要表明,大清是正統王朝,是繼承了明朝國統的,其實不僅他這樣做,當初清軍入關的時候統治者就已經開始了。

當初多爾袞帶兵進了北京城,就說了:

“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

爲了表明自己是正統,他們還給崇禎帝發喪,打着替崇禎帝報仇的口號進軍李自成,還保護了明十三陵。

但是隨着天下安定,清廷的面具就摘掉了,爲了讓漢人絕對臣服,他們跑馬圈地,把土地上的漢人趕走。還頒佈了“剃頭令”,宣傳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來震懾漢人。甚至於直接屠城,“揚州十日”慘劇就此發生。

康熙帝曾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是出於什麼目的? 第2張

順治帝時期這麼一折騰,讓清朝的正統地位受到很大的衝擊,民間反清復明此起披伏,即使清廷大肆逮捕,甚至於發動“文字獄”,也無濟於事。

在這種前提下,康熙帝的六次南巡就顯得異常重要了,而六次南巡最重要的一環,便是祭拜朱元璋。

四、

由於康熙帝祭拜朱元璋採取的是低姿態,行的是三拜九叩大禮,瞬間就感動了南京城的百姓,甚至在《張文貞集》中留下了這樣的字句: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聖仁,至於流涕。”

滿清先是厚葬了崇禎帝,又打着替他報仇的旗幟幹掉了李自成等起義軍,最後奪得天下,當然得祭拜朱元璋啊。這種行爲就會給世人以引導,清朝是繼承明朝正統的,是延續明朝統治中原,以此來消除漢人心中的芥蒂,以達到滿漢一家親的目的。

其實康熙帝做的不僅如此,還包括滿清學漢語,重用漢族大臣,開辦儒學,設立明史館,永不加賦等等,其目的都是爲了表明自己是正統,以便於維護自己的統治。

但,如果大家以此就認爲康熙帝是真心祭拜朱元璋,是真心把自己當成繼承明朝正統,那就真大錯特錯了。

先不講他利用完吳三桂等原明朝將領,又設計除之,單就看他對朱家後人的態度就能表明一切。

明朝崇禎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煥,在民間,人們把崇禎帝第一子的太子成爲悼皇帝,崇禎第二子又早夭,所以朱慈煥也被稱爲“朱三太子”。

當初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時,他只有十二歲,歷經萬難逃離京城,最終隱姓埋名多年。

而康熙帝一直以“仁德”自居,常年宣傳滿漢一家親,一副童叟無欺的樣子,甚至於在某次祭拜朱元璋陵墓後,講:

“朕意欲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

意思就是說,要找一個朱家的後代,來守墓,以表明自己對朱家已經釋懷,彰顯“仁德”。

康熙帝曾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是出於什麼目的? 第3張

明眼人一看,這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啊,朱慈煥能活到七十多歲,自然也不會傻到自投羅網。但人老了後,總是有傾訴的慾望,再加上當今皇帝這麼“仁德”,於是某次酒後就跟一老友透露了真實身份。

一石激起千層浪,民間開始盛傳“朱三太子”傳說,還有個和尚假冒朱慈煥在大嵐山起事。雖然朱慈煥到處躲藏,但還是被抓了,官兵來抓他的時候,他家裏本來還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但:

“皆投繯,六命俱盡。”

朱慈煥自我辯解:

“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於三晉變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

而康熙帝本就是葉公好龍,好不容易引出條大龍,怎麼可能會放過他。什麼“仁德”自居,那都是忽悠傻子的,真正涉及到自家的王朝穩定,那都不叫什麼:

“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

如果康熙帝偷偷把朱慈煥殺了,也就罷了,他反而是定了朱慈煥凌遲處死,嗚呼哀哉。

所以,康熙帝祭拜朱元璋的墓,作秀的成分更多,如果真遇到了後人,當然是殺之而後快。

倒是反觀民國,對清廷那是相當仁慈,歷朝歷代能不流血換代的,還真只有這麼一次,就這一點,袁世凱,算是一個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