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昌平君的事蹟爲何會史無記載?他經歷了什麼事情?

昌平君的事蹟爲何會史無記載?他經歷了什麼事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丞相這個職位可以說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秦漢時期,身爲百官之長的丞相權力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可與帝王分庭抗禮。這種超級VIP人物,在注重歷史傳承的中國,史書上更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令人奇怪的是,在秦始皇數位丞相中,有一個丞相卻極爲神祕,連名字都沒能留下。

秦始皇在位時,史書記載有六位丞相,即呂不韋、昌平君、隗狀(或隗林)、王綰、馮去疾、李斯,其他五位都有名有姓,唯獨昌平君無名無姓,最爲神祕。

根據史書記載,秦國分爲左、右丞相,以右爲尊,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在位時間很長,是否僅有這六位丞相,如今缺少考證線索,姑且信之僅此六位。另外在秦國時期,有學者認爲左右丞相之上還有一個“相國”職位,有學者認爲相國即丞相,莫衷一是,筆者認爲相國即丞相。

昌平君的事蹟爲何會史無記載?他經歷了什麼事情?

01:昌平君“消失”的十二年

秦始皇統一大業中,最爲重要的十二年的丞相是昌平君。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丞相是呂不韋,秦國爆發一次宮廷政變,趙姬情夫嫪毐作亂,秦始皇派相國呂不韋、昌平君率軍平定了叛亂。由於呂不韋與嫪毐、趙姬存在連帶關係,於是第二年呂不韋被免職,昌平君接任呂不韋職務,成爲秦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從秦始皇十年到秦始皇二十一年,秦國曆史上爆發了很多大事,比如呂不韋之死、韓非子自殺、韓國滅亡、李牧之死、攻破邯鄲與俘虜趙王遷、荊軻刺秦王、秦軍攻破燕國都城薊、王賁大敗楚軍等,爲後來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這些歷史上大事中,無一次提及昌平君。

直到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末,《秦始皇本紀》中才提到昌平君,“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在秦始皇最重要的十二年中,作爲丞相的昌平君,不太可能庸碌無爲到史無記載,那麼是司馬遷刻意隱瞞昌平君,還是昌平君的事蹟被秦始皇刻意隱藏,或被秦末戰火毀掉?我們都知道,司馬遷著《史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力求去僞存真,儘量還原歷史真相,人品節操有保障。如果史料中的確存在昌平君事蹟,那麼司馬遷必然不會刻意隱瞞昌平君。如果被秦末戰火毀掉了昌平君事蹟,導致司馬遷無緣得見,那麼只能說是一個遺憾。還有一種可能是,昌平君的事蹟或被秦始皇刻意隱瞞或毀掉,導致他姓名都沒能留下。

02:昌平君背叛秦始皇

昌平君被貶前後,秦楚之間爆發了四件大事,揭開了秦始皇爲何對昌平君恨之入骨。

1,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賁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

2,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慘敗,老將王翦復出。

3,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敗楚,俘虜楚王。隨後,楚將項燕立昌平君爲楚王。

4,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敗楚,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楚國滅亡。

通過這四件事,可以大致還原當時的歷史真相:昌平君身份是楚王之後,擁有王位繼承權,秦始皇攻打其他五國,昌平君或許還能忍受,但秦始皇攻打楚國之後,昌平君內心難平,或與秦始皇發生了衝突,恰逢新鄭發生叛亂,秦始皇擔心楚地不穩,於是讓他去昔日楚國都城安撫楚人。昌平君到達楚地之後,不僅沒有安撫楚人,反而勾結楚人,帶着秦軍後方基地投奔了楚國,由此導致李信腹背受敵、彈盡糧絕而慘敗,後來甚至在楚王被俘後扛起楚人抗秦大旗。

昌平君的事蹟爲何會史無記載?他經歷了什麼事情? 第2張

秦始皇能忍受昌平君心懷故國,所以沒有將他徹底免職,而是繼續委以重任,讓他去安撫楚人,但秦始皇無法忍受昌平君的叛變,無法忍受他備受信任之人的背叛。或許,由於這一些原因,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昌平君的事蹟就被秦始皇儘量抹去了。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曾指出:“秦俗多忌諱之禁”。在秦始皇焚書等一系列封鎖言論行動中,昌平君的姓名與事蹟被可以隱瞞,以至最後鮮爲人知。

03:昌平君原是楚王之子

八百年之後,唐朝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揭開了昌平君的身世之謎。

《史記索隱》記載:“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爲(秦)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爲荊王,史失其名。”先秦時期,“公子”不能亂喊,否則真的會出人命,因爲諸侯兒子才叫公子,女兒亦稱女公子,因此昌平君是楚之公子,即爲楚考烈王之子。

楚考烈王,原本是楚國在秦國的質子,猶如秦始皇之父秦異人被質於趙國,其父楚頃襄王病危之後,秦國不放他回國爭位,後來春申君黃歇以偷樑換柱的計略騙過秦國人,使其逃歸楚國並順利繼承王位。楚考烈王逃回國內了,但他質於秦國時生下的兒子昌平君沒有回去,就一直留在了秦國。因此,昌平君是羋姓熊氏,正宗的楚王后人,擁有楚國王位繼承權。

我們都知道,秦人對待外國人才非常開放,商鞅、張儀、李斯等都是“外國人”,秦國照樣敢於重用,但昌平君身份實在不一般,他是擁有楚王繼承權的楚人,爲何秦始皇還會任命昌平君爲相?原因也很簡單,秦孝文王的王后華陽夫人是楚國王族之人,遠嫁到秦國,因爲無子,於是在呂不韋推動下,就收了秦始皇父親爲嗣子,華陽夫人相當於秦始皇的祖母,昌平君是華陽夫人在異國他鄉的親戚。因爲這一層關係,秦始皇對昌平君非常信任,還委以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秦國與楚國關係非常複雜,秦王王妃很多都出自楚國,比如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父親)母親宣太后(羋八子)也源自楚國王室。秦楚聯姻關係可追溯到春秋中期,當時晉國一家獨大,尤其秦穆公在“崤之戰”慘敗後,楚國也有“城濮之戰”的慘敗,於是兩個失敗者走到了一起,秦穆公與楚成王結盟、聯姻抗衡晉國。

昌平君的事蹟爲何會史無記載?他經歷了什麼事情? 第3張

04:現代考古揭開昌平君名字

通過上文可知,昌平君羋姓熊氏,那麼他究竟叫什麼名字呢?現代考古揭開真相。

1982年,天津文管所從薊縣發現的一批破銅爛鐵裏,找到了一件殘破秦式銅戈,銅戈上刻有鑄造時留下的銘文:“十七年,丞相啓、狀造,合陽。”丞相“啓”與“狀”分別指的是誰?

秦始皇十七年,按照《史記》記載當時是昌平君與隗林,沒有一個名字叫“狀”的丞相,考古與史料對不上號,是《史記》寫錯了,還是銘文刻錯了?

考古發現揭開了真相:西安出土的秦時鐵騎,上有銅塗鐫銘二處,其一刻有“乃詔丞相狀、綰”,江蘇省東海縣出土秦銅器,甘肅省鎮原縣出土秦銅板上也刻有“乃詔丞相狀、綰”,《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秦始皇禁湘山”記載“丞相臣狀、臣綰受制相(湘)山上”.......結合史料可見,昌平君被罷相後,隗林接任右丞相、王綰爲左丞相,因此隗林真正姓名叫隗狀,《史記》將隗狀誤會爲隗林。

確定了丞相“狀”的身份,銘文中的“丞相啓”也就真相大白了,即爲昌平君,因此昌平君姓名是爲熊啓或羋啓。

昌平君的叛亂,對秦朝、秦始皇產生了深遠影響,電視劇《大秦賦》中的一些設定,或許並非沒有道理。比如,秦王嬴政正妃是昌平君之女,長子扶蘇是昌平君外甥,看似荒謬,但結合昌平君叛亂,以及昌平君連姓名都沒能留下來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秦始皇爲何不立皇后,史書爲何沒有扶蘇母親或秦始皇正妃的一絲記載,秦始皇爲何遲遲不立公子扶蘇爲太子等等,其根源都可能出在昌平君身上。所謂恨屋及烏,昌平君叛亂給了秦始皇狠狠的一巴掌,讓秦始皇對其恨之若骨,進而牽連到昌平君之女、外甥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