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昌平君身爲大秦的丞相 爲何在史書中只有一點記載呢

昌平君身爲大秦的丞相 爲何在史書中只有一點記載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昌平君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大家知道,嬴政的帝王生涯經歷了兩個階段,即秦王和始皇帝,他一生共任用了五位丞相,其中爲大家熟知的有兩個,呂不韋和李斯,至於王綰和隗狀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而還有一個,除了史書上有點滴地記載外,我們現在連名字都不知道了,這就是昌平君,曾經的大秦丞相。

中國歷史上的丞相多多,尤其是宋朝更是如此,但大多是屬於皇帝分權而爲之,相當於丞相,或者叫享受丞相待遇,但一般都可稱爲“相”,這裏面的水分就大了許多。而秦國的丞相可不一樣,就是隻有一個,真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我寫文到這個時候,按套路來說,應該寫簡介了,可這昌平君卻不具備這一條件,因爲,在史書中,他幾乎就消失了,人間蒸發了,根本沒有簡介可寫,我們只能從史書零亂的記載中,拼湊出一個昌平君的大致輪廓。

昌平君的父親是楚王的兒子熊元,早年在秦國當質子,就如同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趙國當質子一般。熊元在秦國娶秦王室女並生了昌平君,但在他九歲時,父親回國繼位楚考烈王,而他卻頂替其父以前的職責,同其母親一起,繼續在秦國當質子。

昌平君身爲大秦的丞相 爲何在史書中只有一點記載呢

早期的秦國其實很是弱小,我們都知道他們史上有個叫秦穆公的,但諸侯國一般都稱之爲秦謬公,這一字之差可以看出,中原諸侯國是很看不起這秦國的,你不就是給周王養馬的嘛,與弼馬溫有什麼區別,還敢自稱爲“公”。所以,那個時候的各國,是不帶這秦國玩兒的。

算起來,好歹還有個國家同他的關係比較好,那便是楚國。因爲,在中原諸侯眼中,這楚國也是個蠻夷之邦,同秦國一樣,都偏遠地區的屬未開化之人,於是,這兩家被中原瞧不起的國家,自然就有了一種親近感。

同楚國的朝堂上盡是其本國貴族的用人方式不同,這秦國持的是一種比較開放的用人政策,重其才而不太看重這地域之分,所以,很多國家的人才在本國無用武之地之後,紛紛來到秦國一展身手,如那衛國的商鞅和楚國的李斯。

這昌平君是在秦莊襄王時期開始進入秦國政壇,當然,這也要得益於當時還在世的羋戎侄女,也就是秦始皇父親認的養母華陽夫人。從這羋姓我們就能看出,這是楚國貴族的姓氏,我們在看那電視劇《羋月傳》時也能夠感覺到,在秦國的朝堂和宮廷中,楚國是有着相當大勢力的。

昌平君身爲大秦的丞相 爲何在史書中只有一點記載呢 第2張

其實在秦國,各種的外戚勢力多多,至嬴政回國時,最大的勢力應該算是趙國了,因爲,他母親就是趙姬,而對他有再造之功的呂不韋雖然是衛國人,但發跡和生活卻是在趙地。嬴政本人就是趙王護送歸國的。當然,其它還有韓國及其它一些它國的外戚勢力。

說起趙國的外戚勢力,不得不說一個人,就是嫪毐,這個人是大名鼎鼎之人,學歷史都知道其人,一般是不會讀錯的,但對很多對歷史不是太熟悉的人,看着還是有些陌生。這名讀作lào ǎi,音(烙矮),這名兒看着是不是很奇葩啊,反正俺覺得很奇怪,因爲這世上,姓嫪的僅他一個,叫毐的獨此一人,是否此人真叫這名兒,有點點的懷疑。

我見有人分析說是暱稱“老愛”的音譯,哈哈,也是一說哈,儘管俺是不太相信的。我覺得也許此人根本就沒有名字,那時一般的平民很多是沒有名字的,而這“嫪毐”兩字可能特別代表的是一種功能或人物,司馬公直接就以此二字代指其人了。

他是個假太監,是因爲性功能獨步天下而被呂不韋弄進宮去,代替他去陪嬴政的母親趙姬了,深得趙姬喜愛。可他卻不自重,竟然在外府也養起士來了,後來還趁着嬴政外出之時發動叛亂,而鎮壓這次叛亂的功臣,就是這昌平君。

過程就不細說了,隨着叛亂的平息,趙國的外戚勢力也一併被剷除殆盡,接下來隨着呂不韋被罷相,昌平君被任命爲丞相,朝中的外戚勢力形成楚國一支獨秀之態。

昌平君身爲大秦的丞相 爲何在史書中只有一點記載呢 第3張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怪現象,秦始皇是沒有皇后的,他有二十幾個子女,但他皇宮之事是無人知曉,這皇后也如昌平君一樣,在歷史上被嬴政刪除得是乾乾淨淨。但是,我們可以從殘存的隻言片語及多種奇怪的現象上,可以判斷出,嬴政的皇后是個楚國人,昌平君爲公子扶蘇的舅父,長子扶蘇的身上流有楚國的血液。

也許大家認爲秦楚兩國是世仇,那楚懷王不就是死在秦國的嗎?其實,真正鬧得有我無你的時刻,那是到了秦開始邁出滅六國步伐之後,在這之前,兩家關係錯綜複雜,保持着很微妙的關係。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滅秦的後來果然是項羽和劉邦這些楚人,而當初陳勝大澤揭竿之時,打出的旗號除了項燕外,還有個更有號召力,更令今人不解的是,他們還打出了秦公子扶蘇的旗號來團結民衆反抗秦朝,這就比如說孫中山革命是以溥儀作號召,以圖推翻清王朝統治一般的怪異。

這其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扶蘇同楚國的關係,也可佐證扶蘇爲何在接到假詔後,不辨真僞就直接自殺了的原因。因爲,當嬴政開始滅六國的戰爭後,首先要剪除的是朝中代表各國的外戚勢力,而要滅楚,首先昌平君這樣的人是要被處理的。

在嬴政派王翦以六十之衆攻打楚國時,昌平君終於坐不住了,他終於回到了大廈將傾的故國,並在項燕的擁戴下當了楚王,領導國人同強秦對抗。如此一來,便是與秦始皇由朝堂中的君臣,變成了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對手了。但是,終於還是不敵這虎狼秦師,在戰爭中,中流矢而死。

昌平君身爲大秦的丞相 爲何在史書中只有一點記載呢 第4張

昌平君的反叛給了嬴政以極大的刺激,曾經信任和重用的朝廷重臣與之爲敵,這讓心高氣傲的嬴政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於是,在昌平君死後,他便刪除了史書中同其有關的一切記載,也包括他那楚國的皇后。

楚國在秦國的外戚勢力被剪除後,還有那流着楚人血液的扶蘇,也被貶到長城去戍邊去了,但扶蘇心中明白,他的太子之位是無望了,老爸遲早會對他下手的,所以,早就做好了必死的準備,當詔書一到,無話可說,直接了斷。只是他沒想到,那陳勝後來還真打着他的旗號反秦,看來他真是楚黨了。

這昌平君從歷史上消失了,其實我們現在看,他這稱呼好奇怪,是不是很象那當時的戰國四公子,類似什麼平原君和孟嘗君什麼的啊。所以我想,這昌平君很有可能是後來六國的後人給他安的這個稱呼,因爲,不管當時之人如何的記載,隨着國滅,所有文獻資料都統統地被秦國收繳,嬴政下令一刪,後人便根本不知道他姓甚名誰了,再加上後來的所謂“焚書坑儒”,一切皆雲霧中了。

也難爲司馬遷了,當他寫這《史記》時,資料奇缺,他也只能從蛛絲馬跡中,給我們留下點滴的史料,真相他也弄不清楚了。所以,司馬貞《史記索隱》中查找有關昌平君身世的線索時也只是說:“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我也只有從他這兒,得到點滴的信息,拼湊出這樣的一個人物了。至於對不對,是否合情合理,大家就多包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