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殺袁崇煥真的是因爲反間計嗎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崇禎殺袁崇煥真的是因爲反間計嗎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崇禎和袁崇煥,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崇禎當初爲什麼要袁崇煥?崇禎真的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嗎?歷史上有沒有這件事?

崇禎殺袁崇煥真的是因爲反間計嗎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反間計?不存在的。

崇禎殺袁崇煥,是因爲袁崇煥出任督師以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昏招迭出,連犯十大滔天之罪,罪無可恕,不得不殺。

實際上,查相關史料,所謂的皇太極的反間計,疑點重重,可能純屬清代史官憑空捏造,事實上並沒存在過。

退一萬步說,就算皇太極真的煞費苦心使用了所謂的反間計,但崇禎殺袁崇煥和他的反間計並無半毛錢關係。袁崇煥的十大罪證,歷歷在目,辯無可辯。

一句話,袁崇煥的死,和皇太極有無實施反間計,並沒有什麼聯繫。

絕不能因爲崇禎殺了袁崇煥,就認定是皇太極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有殺人於千里之外的技能。

這種情形,就好比我怨恨某人,詛咒他說,明天上班活該你被老闆批。其實,此人一向工作懶散,被老闆批是常有的事,明天他果然又被老闆批了,但你不能因爲這個就說我法力無邊,既可以讓人榮、也可以讓人衰,那我可擔當不起。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皇太極的“反間計”是怎麼出籠的。

最早記載此事的,是《滿文老檔》,其記載得非常簡潔:“二十九日,遣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遂執袁都堂,磔之。”

這段記載,一看就有問題。

第一,皇太極兵圍北京城是崇禎二年十二月的事,如果其實施反間計,就應該發生在這段時間,那麼其所記載的“二十九日”,就是該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了。但是,崇禎“磔”袁崇煥,卻是在崇禎三年八月,二者間時間跨度有八個月。那麼,這句話就不是實時記錄,寫這句話,必須是在崇禎三年八月之後,即其真實性並不可靠。

第二,皇太極若真是在八個月前實施過反間計,但時間跨度如此漫長,他是根據什麼得出袁崇煥就是死於他的計,而不是別的其他原因呢?換句話說,按照皇太極們的邏輯,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只要他實施過反間計,袁崇煥不死就算了,袁崇煥只要死了,不管是死在八個月之後,還是一年之後,抑或十年之後,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之後,都是他計策收到的奇效?

第三,彼時後金和明代是敵對雙方,皇太極如何導演反間計,如何遣返楊太監,這些細節他當然可以清清楚楚;問題是,楊太監回去之後,有沒有見到崇禎,見到了崇禎,有沒有像復讀機一樣把“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背給崇禎聽,後金方面是無從得見,也無從得知的,則“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的過程,只能是一廂情願的猜測。

讓人覺得更加難以置信的是,《清太宗實錄》還把《滿文老檔》這條記載進行添枝加葉,着墨上色,繪聲繪色地記:“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這段敘述裏面,有一個巨大的漏洞——高鴻中、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這些人學周瑜戲耍蔣幹,所作的“耳語”聲音肯定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小了,楊太監就聽不清;大了,就不符合“耳語”的語境了,只能露餡、穿幫,自顯其僞;再有,作爲後金高層、軍事要員,他們在“耳語”時,是說滿語呢,還是說漢語?說滿語,楊太監肯定是如聽天書、一竅不通;說漢語,可不自顯其僞?

被袁崇煥私自處斬的東江總兵毛文龍,乃是使用“行間之計”的高手,曾誘殺了多名後金要員,其中一個名叫闊科的,被毛文龍押送入北京。當時,京師竟無一人聽得懂闊科所操滿語,最後,稀裏糊塗地將之處死了。

崇禎殺袁崇煥真的是因爲反間計嗎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種種跡象表明:皇太極施行的反間計,其實是不存在的。

後人之所以相信有“皇太極施反間計”之說,一則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煥傳》裏言之鑿鑿:“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二是《崇禎長編》有記:“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爲大清兵所獲。”但,《崇禎長編》裏只說楊春、王成德有代爲向崇禎送信,沒說告密。

實際上,“馬房太監”,是一個等級很低很低的小宦官,根本就沒有資格覲見皇帝。再有,崇禎平生最引以爲豪的事就是剷除了魏忠賢爲首的閹黨,其本人最恨閹人染指軍政大事,又豈會輕信兩個“馬房太監”的片言隻語而去殺邊疆大臣

所以,“皇太極施反間計”之說,應該消停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