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栴做了47年藩王,爲何最後能善終?

朱栴做了47年藩王,爲何最後能善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朱栴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自古以來,藩王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就不能長久的和諧,不是一個想造反,就是另一個想削藩。明朝開國之後,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形成許多的藩王,其中老十六朱栴就是比較傳奇的一個。

公元1378年,朱元璋的餘妃生下了朱栴,母親地位不高,所以朱栴在13歲才被封了慶王,十五歲就藩寧夏。

明朝定都南京以後,雖然元朝的主體勢力已經被消滅,但是殘餘力量還在嶺北地區遊蕩,伺機南下。朱元璋總結了歷朝歷代滅亡的規律,採取一套二元體系治理國家即:對內部民衆,以官府的形式規劃;而對外敵人則封藩王以戍邊。於是,明代擁有了九大邊塞王,他們分別是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他們從東到西佔據着漠北防線。

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邊塞王聽着威風,實際情況是生命常常受到威脅,朱栴的藩所是新設立的戰區,惡劣程度則更甚。

朱栴做了47年藩王,爲何最後能善終?

朱元璋生前,太子朱標生病去世,繼位的是皇孫朱允炆。面對着衆多“叔叔輩份”的藩王,建文帝很是頭疼。就拿邊塞王舉例子吧,這些人手握數萬大軍,又因爲身居要職威風凜凜,小皇帝時刻都感覺到皇權受到威脅,所以經常做出些削藩試探。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這下子藩王們的嚴冬徹底來了。通過“起義”、“篡位”上臺的皇帝,他們第一件事也恰恰是斬斷自己來時的路,以免後人效仿。因此,這段時期的藩王們紛紛將手裏的兵權上交朝廷。加之,朱棣大力提拔親信太監到各地督察,朱栴的處境並不好受。

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登基,但是短短的十月不到竟然暴斃身亡,民間流傳着一個陰謀論:皇孫朱瞻基將父親毒死好讓自己做皇帝。無論是什麼原因吧,明朝快速地過渡到了宣宗年間。

明宣宗對待朱栴態度非常苛刻,後者多次請求入朝、迴歸故土,都遭到嚴詞拒絕,順帶還被批評一句“不忠誠,不安分”。你想啊,此時的慶王好歹是皇帝的爺爺輩,但是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換誰都不會舒服的。

回不了家,手中沒有兵,往日威風不再,時刻害怕降罪,基本上就是慶王晚年風貌。

朱栴做了47年藩王,爲何最後能善終? 第2張

朱瞻基在位僅僅十年就病逝了,他死後九歲的朱祁鎮繼位,是爲明英宗。但凡皇帝早逝,少帝登基,都會留下點隱患,要麼是輔政團,要麼就是太后攝政團。朱瞻基時期,明朝發展迅速,算得上人才濟濟,並無權臣,是故太皇太后張氏就成爲制約朱祁鎮的最大因素。

少年處處被管制,多少會影響明英宗長成後的性格,你會看到,英宗偶爾脾氣陰晴不定,處理大事時也欠缺深思熟慮。土木堡之變朱祁鎮在太監的鼓動下親征,後來被瓦拉俘虜,史書將罪過歸因於奸臣,但是英宗“迫切的想通過一個政績證明自己”也是悲劇因素之一。

來看看明英宗時期的朱栴:處境更尷尬!直接造成慶王抑鬱而終。

引子是一件小事:皇帝換了又換,朱栴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戰鬥團隊早就被拆散了,他再也不是藩鎮中說一不二的人。朝廷安排總兵史昭鎮守寧夏,慶王卻看他不順眼,一個是國家重臣,一個是地頭蛇,互相不肯服軟。於是史昭上奏“慶王不法”,三年後慶王又上奏“希望徒果躲避史昭”。也不知道朱祁鎮說了什麼不敬的話,這事沒多久朱栴就病死了。

朱栴做了47年藩王,爲何最後能善終? 第3張

或許你會問,看了上述種種,哪裏算得上善終?其實啊,慶王晚年活得相當滋潤,通過他的詩詞可以知道,已經算是富甲一方了。同時,他爲史書撰寫不少古籍,其中的《寧夏志》格外出彩,成爲非常科學的研究材料,邊塞詩詞也自成一派。這麼說吧,如果朱栴安心養老,也是個閒散王爺,悠遊自在。只不過,慶王想要的更多,包括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