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63年9月20日 (癸亥年八月初八)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併,改稱“公共租界”

在153年前的今天,1863年9月20日 (農曆八月初八),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併,改稱“公共租界”。

區境位於上海市區北部偏東,東與楊浦區接壤,西與閘北區毗連,南與浦東新區、黃浦區隔江相望,北與寶山區相鄰。區境發展初期與黃浦江、吳淞江(蘇州河)、虹口港、沙涇港、俞涇浦密切相關。

唐代,吳淞江爲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水道,河口寬二十華里,自今區境虯江路入境,經嘉興路橋(當時的黃浦口)與虹口港(當時稱上海浦)匯合,折向東南走沙涇港,至江灣鎮附近出海。宋時出海口改至今復興島東北的南蹌口,河口寬度已減至九里。其後迅速淤塞,至元初僅有一里,元末幾成平陸。明中葉,改入今道,成爲黃浦江的一條支流。吳淞江故道改稱舊江或虯江。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1863年9月20日(距今153年)——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併,改稱“公共租界”

唐天寶十年(751年),區境吳淞江故道以南隸華亭縣,以北隸崑山縣,隨吳淞江故道的變窄,人口漸增,農業商貿日興。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析崑山縣東五鄉置嘉定縣,吳淞江故道以北爲嘉定縣境。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華亭縣東北五鄉置上海縣,區境吳淞江故道以南爲上海縣境。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縣置寶山縣,區境虯江以北隸寶山縣。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吳淞江(蘇州河)北岸(今乍浦路街道、提籃橋街道一帶)闢爲美僑居留地,界線未定。同治二年五月十日(1863年6月25日),劃定美租界界線,美租界擴至今唐山路街道一帶。是年八月英美租界合併,改稱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1899年5月8日)租界再次擴展至今嘉興路街道的一部分。是年,英美租界正式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簡稱公共租界)。區境的其餘部分,仍屬上海、寶山二縣。光緒二十九年,公共租界越靶子路(今武進路)延伸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後設北四川路巡捕房,強行越界管理。民國元年(1912年)江蘇省臨時省議會頒佈《暫行市鄉自治章程》,劃境內上海縣北境和寶山縣江灣、彭浦兩鄉南境置閘北市(由兩縣共管)。民國16年,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後,區境除公共租界外,閘北市改爲閘北區,閘北區與公共租界之間的一小部分屬引翔區,寶山縣江灣鄉改爲江灣區。八一三事變後,區境淪爲日本海軍警備地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回租界,區境劃爲上海市第十六、十七、十八區和第二十一、二十二區,次年分別改名爲虹口區、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和新市街區、江灣區。區以下設保甲機構。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第2張

解放後,境內的行政區劃曾多次調整。1950年、1956年曾將廣中路、廣靈四路以北部分劃與郊區。1952年,江灣區併入北郊區,北四川路區與虹口區合併。1958年,北郊區改屬寶山縣。1959年12月,提籃橋區與虹口區合併。1962年12月,羅浮路以西地區劃給閘北區。1979年,自寶山縣、楊浦區劃入部分地區,建立今曲陽路街道。1984年,寶山縣的江灣鎮和大八寺(今大柏樹)地區劃入區境。1992年,密雲路北端路東地段劃歸楊浦區,區境遂成現狀。

解放後,廢除保甲制度,虹口區、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分別成立接管委員會,下設接管專員辦事處。北四川路區設3個辦事處,提籃橋區設6個辦事處,虹口區設7個辦事處。1950年7月,接管專員辦事處結束,里弄組織由區民政科直接聯繫。是年12月,設立冬防指揮部辦事處,北四川路區設5個冬防辦事處、虹口區設4個冬防辦事處,提籃橋區設7個冬防辦事處。1951年6月,3個區分別撤銷冬防辦事處,設區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1952年11月,3個區在原派出人員辦事處基礎上,按公安派出所的範圍設置街道辦事處,名稱用數字排列。1955年,各街道辦事處改用道路或新村名稱命名。各街道辦事處範圍經過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變化。1993年底,區境有1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鎮人民政府。

江灣鎮是區境內最古老的地區和集市,且爲歷代戰略要地,屢遭戰亂,屢毀屢建。解放後,古鎮換新貌,市政、住宅、工商業都有較大的發展。除廣中路街道是解放後新建的住宅區和曲陽路、涼城新村街道是改革開放後的新建住宅區外,其他街道基本上都是舊居住區。其中同心路、新港路、虹鎮、唐山路等街道,不少街坊在八一三事變中,遭日軍炮擊,大批住房被毀,故街道內棚戶、簡屋較多。乍浦路、四川北路、提籃橋街道商業集中,是市、區的商業中心。唐山路、虹鎮、嘉興路、同心路街道工業相對比較集中。

  1865年9月20日 (乙丑年八月初一)曾國藩、李鴻章設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在151年前的今天,1865年9月20日 (農曆八月初一),曾國藩、李鴻章設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第3張

1865年9月20日(距今151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這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又稱江南製造總局、江南製造局、上海機器局、上海製造局。1865年李鴻章以4萬兩銀在虹口買下美商的旗記鐵廠,並將蘇州洋炮局的部分機器和曾國藩派容閎從美國買回的機器,以上海洋炮局併入鐵廠,成立江南製造總局。造辦經費54萬餘兩,以後屢加擴充,由清政府指撥上海海關稅收的二成作爲常年經費。僱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廟鎮,擴充設備,建有機器廠、洋槍樓、汽爐(鍋爐)廠、鑄造廠、輪船廠等。佔地70餘畝。至80年代又相繼建成炮彈廠、水雷廠、鍊鋼廠、栗色火藥廠、無煙火藥廠等。該局以生產槍炮子彈爲主,輔之以修造船艦,並附設翻譯館、機械學校,培養技術人員,翻譯與軍事、工程有關的書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書籍。

  1927年9月20日 (丁卯年八月廿五)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實現統一

在89年前的今天,1927年9月20日 (農曆八月廿五),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實現統一。

1927年9月20日(距今89年)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實現統一

9月11日,國民黨寧、漢、滬(西山會議派)三方代表在上海舉行談話會,商討統一黨務和寧、漢政府合併改組辦法。寧派力主非汪精衛下野無以平黨員之憤,於是汪精衛於13日通電下野。

13日,三方決定:由寧、漢、滬三方各推委員合組行使黨務政治的最高機關中央特別委員會;中央政治委員會及中央政治會議暫撤銷;寧、漢兩政府合併改組;推汪精衛、譚延愷、蔡元培、謝持起草統一宣言,並推張繼、于右任、何香凝、李石曾、蔡元培5人代行監察委員職權。

15日,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成立,推定李宗仁、汪精衛、胡漢民、譚延愷、孫科等32人組成中央特別委員會。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第4張

1927年9月20日(距今89年)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在南京舉行就職典禮合影

17日,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發布宣言,宣佈從前對立之三黨部。均不復行職權,從前三方互有攻擊之言論,皆成陳跡,不得復引爲口實。並聲言:一方面繼續清黨,不使全黨中有不忠實黨員;一方面要繼續北伐,在最短期間,完成中國的統一,以圖“三民主義之實現”,“拯全國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完本黨之天責。20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成立宣言。宣言追溯了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以來的歷史,提出繼續北伐、完成統一全國;廢除不平等條約,恢復民族國家獨立、自由、平等地位;掃除貪污腐敗,樹立“革命政府”之模範等施政方針。

 1931年9月20日 (辛未年八月初九)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抗日救國旗幟

在85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20日 (農曆八月初九),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抗日救國旗幟。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第5張

《爲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1931年9月20日(距今85年)中共中央發佈的《爲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抗日救國旗幟。

  1950年9月20日 (庚寅年八月初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誕生

在66年前的今天,1950年9月20日 (農曆八月初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誕生。

歷史上的今天9月20號  上海英美租界並“公共租界” 第6張

1950年9月20日(距今66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佈命令,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於1950年6月18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屆二次會議上通過,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8次會議批准採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內容爲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