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登基後大封功臣,張良卻屈居第62名,這是爲何?

劉邦登基後大封功臣,張良卻屈居第62名,這是爲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前203年,垓下之戰以項羽自刎爲標誌正式結束。項羽死後,劉邦軍隊在不到一年時間裏收復了所有項羽的土地,建立大漢王朝

劉邦的霸業離不開他手下的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其中最突出的當屬“漢初三傑”了。千里之外運籌帷幄的蕭何,足智多謀的張良,用兵如神的韓信。

像以往許多開國君主一樣,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的第一件事當然也是獎賞功臣。按理來說,蕭何、張良、韓信三人按照功勞,起碼在分封時都應該排在前五之列。

劉邦登基後大封功臣,張良卻屈居第62名,這是爲何?

劉邦論功封侯時,爲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名

結果是蕭何被封爲酇文終侯,韓信被封淮陰侯,張良被封留侯。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就立下規定,只有劉氏宗族子弟纔有被封王的資格,外人功勞再大,也只能成爲侯爵。所以大家都被封爲了侯爵,但是侯爵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在衆多侯位裏,蕭何的酇文終侯排名第1名,韓信的淮陰侯排第21名,而留侯張良只排第62名。

明明人盡皆知韓信與張良的功勞蓋世,嘉獎時當屬前幾,爲什麼劉邦還要出人意料地把排名弄成這樣呢?

首先,對於蕭何排名第一,大家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當時劉邦就曾說過,蕭何有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之能。蕭何在劉邦的軍隊裏主管後勤,若沒有他對軍隊後勤的調度有方,韓信也很難打出勝仗。爲了讓武將們服氣,劉邦幫蕭何說了許多話,還提出了著名的“攻人功狗論”。至於韓信排名靠後的原因,只能說怪他自己。

韓信居功自傲,太過顯露鋒芒。韓信仗着自己是劉邦帳下唯一一個能與項羽抗衡的人,在劉邦面前提出了許多條件。楚漢戰爭結束後,韓信被劉邦遷到江南做楚王。但是韓信本來想做的是齊王,所以心懷不滿。後來密謀造反被發現,劉邦剝奪了他的王位,改爲淮陰侯。

劉邦登基後大封功臣,張良卻屈居第62名,這是爲何? 第2張

要知道,密謀造反這種事情,應該會被誅九族的。但是劉邦不但原諒了韓信,還選擇繼續封他的侯,這就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至於侯位排行第幾,對與韓信來說早已不重要了。畢竟戴罪之身,能活命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那爲什麼張良,作爲一個老老實實爲劉邦出謀劃策的謀士,什麼錯事都沒做過,爲什麼落到了第62位呢?張良因爲謀士這個身份而在戰時被重要,也因爲謀士這個身份在戰後被防備。

這就要從自古以來帝王的想法說起了。自古以來,天下未定之時,想圖謀霸業的人會到處尋求足智多謀的謀士來幫助自己成就霸業。張良就屬於這種謀略過人的謀士,但是,一但君王霸業已成,這些謀士的作用一下子就沒有了。

天下打下來了,要謀士還有什麼用呢?難不成留給下一個圖謀天下的人用?身邊留着一個太過聰明的人,對於帝王來說是很大的危險。所以張良純粹就是被劉邦拋棄掉了,張良的才能只有在打仗時有用。

治理天下與打天下所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樣的,張良有打天下之謀略,不代表他可以幫劉邦治理天下。因此太平盛世時,劉邦覺得張良用處不大,爵位封得太大反而會很危險。畢竟自古以來,越是聰明的謀士,就越是會成爲帝國的隱患。

劉邦登基後大封功臣,張良卻屈居第62名,這是爲何? 第3張

張良的際遇與明朝初期的劉伯溫有些相似,劉伯溫也是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被朱元璋故意刁難,論功行賞之時排到了百十來位,而李善長與蕭何相似,也是因爲主管後勤而被拍到了第一位。只是與韓信不同,同爲武將的徐達被封做第二。論功行賞只是說說而已,功勞太大,只會帶來帝王的猜忌與不安。

總結:自古狡兔死,走狗烹,帝王在在封臣分地之時會有諸多考慮。但一切的考慮,都是以不會危及自己帝位爲最終目的地。純粹的論功行賞是很難做到的,不秋後算賬就很不錯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