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用意是什麼?真的是想封侯嗎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用意是什麼?真的是想封侯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吳三桂是個典型的軍閥,善持兩端,左右逢源,幹什麼事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爲先。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用意是什麼?真的是想封侯嗎

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崇禎下詔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害怕損失實力,想着先讓唐通等人和李自成鷸蚌相爭,他坐收漁利,既得勤王之功,又能保存實力,所以一路上磨磨蹭蹭。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他還在半道上,李自成就已經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這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只有三條路,要麼死拼爲國盡忠,要麼投降另謀富貴,要麼投降關外的滿清。

當時的李自成並沒有忽視吳三桂這支軍事力量以及他鎮守的鎖鑰重地山海關,他派明朝降將唐通去山海關招降吳三桂,開出封侯的條件。吳三桂在大勢所趨下,爲了給自己重新找個好前程,爲了保全家人性命(當時他家人在北京),他權衡了一下,還是決定投降李自成,爲此他甚至還對部下進行了試探:

今闖王使至,其迎之乎?抑斬之乎?

部下皆曰:今日死生惟將軍命。

結果吳三桂都走在去北京的半道上了,遇到從京城逃出來的家人告訴他,他的父親吳襄被拷打追贓,愛妾陳圓圓被擄走,吳三桂派出的密探也證實了這個消息是真實的,這個事情史學界一直有爭論,但共同結論是吳襄被抓是真實的。

而在當時情況不明瞭的情況下,吳三桂是寧可信其有,他不再相信李自成了,他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他說: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因此他馬上停止前進,帶領所部兵馬立刻折返,一路劫掠殺向山海關。這樣以來,吳三桂就和李自成徹底決裂了,他發誓“討賊”,誓與農民軍不兩立!其實到了這步田地,吳三桂只有倒向滿清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用意是什麼?真的是想封侯嗎 第2張

吳三桂降而復叛,李自成只能帶兵去剿滅或者重新招撫了。

吳三桂此時面臨的是滿清和李自成的兩面夾擊,以他的軍事力量不足以同時兩線作戰。既然和李自成決裂了,那就只有轉向滿清求助了。吳三桂知道李自成不會放過他,他動作很快,馬上派出信使去聯絡滿清的實際掌權者多爾袞,結果信使在半路上就遇到了滿清的大隊人馬。原來多爾袞已經獲悉農民軍攻打北京,因此盡起滿清精兵,想趁火打劫,從中分一杯羹。多爾袞看了吳三桂的親筆信後,馬上改道殺向山海關。

吳三桂和多爾袞書信來往兩次,雙方其實是在試探談判,吳三桂的第一封書信上只說是借兵,報仇後許諾裂土以酬,這從吳三桂給多爾袞的書信可以看出來: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誼,諒王亦知之…………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但多爾袞卻很精明,他知道吳三桂已經無路可走了,要趁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舉收降吳三桂,進而鼎定中原,奪取天下,因此他開出的條件很優厚:

今伯若率衆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爲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

當初李自成只是開出封侯的條件,多爾袞直接拋出王爵來誘惑。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用意是什麼?真的是想封侯嗎 第3張

吳三桂看信後有些動心了,只是他還想要的更多,因此回信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從他的第二封信就可以看出來。

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又仁義之師,首重民安,所發檄文最爲嚴切,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則民心服而財土亦得,何事不成哉!

最後這句“何事不成哉”大有深意存焉,一切盡在不言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李自成來得快,已經跟吳三桂幹了一仗,雙方互有傷亡。多爾袞到了跟前卻磨磨蹭蹭,他要藉機迫使吳三桂投降。救兵如救火,吳三桂無奈之下,只好親自跑到清兵大營面見多爾袞,高興的多爾袞感嘆:天下在掌中矣!雙方就合作的具體條件展開了談判。

吳三桂的目的很明確:請大軍共誅李賊耳!

多爾袞的目的也很明確:吳三桂投降,以及出兵助戰應得的報酬。

吳三桂給出的報酬,歸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 尋找到崇禎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

二. 以黃河爲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

三. 請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歷朝皇帝陵寢,也不得傷害百姓。

三個條件以前兩條最爲重要。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用意是什麼?真的是想封侯嗎 第4張

問題是吳三桂的要求能實現嗎?他對時局的估計是隻要打敗農民軍,就算大功告成,南北即可議和,以黃河爲界,他身居兩國之間,可收南北之利,成爲一方大的諸侯。他的這種軍閥心態在後來起兵叛清的時候再一次暴露出來,在勢如破竹飲馬長江的大好形勢下駐足不前,導致戰爭形勢逆轉,這是後話了。

以當時滿清的實力,能得到這樣的利益是和多爾袞的預期不謀而合的,雙方在對付農民軍的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很快達成了共識,殺馬盟誓,吳三桂剃髮,多爾袞出兵。

結果合力殺敗農民軍後,清兵入關,多爾袞卻閉口不提當時的協議,這從後來吳三桂起兵叛清的檄文中可以看出來:

吳三桂在討清的檄文中公開聲討多爾袞“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而清朝對“背盟”一事不敢正面反駁,避而不答。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因此,吳三桂接引清兵入關,最初也只是想借兵復仇,尋機成爲一方諸侯,只是後來形勢不由人,雖然剿滅了農民軍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加之自己實力不濟,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最後也算識趣,乾脆死心塌地地爲清朝賣命了,最終成了清朝的平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