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世人低估的東晉能臣:郗鑑的一生有多傳奇?

被世人低估的東晉能臣:郗鑑的一生有多傳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東晉,史家向來重論王謝桓庾四大盛門及其領頭人物。但有這麼一個人,並非出身頂級門閥,以“流民帥”身份南下,卻兩拜三公之位,制衡門閥士族,拱衛京師,爲明帝託孤重臣,對東晉偏安江左貢獻極大。他就是郗鑑,一個常被世人低估的東晉能臣。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平王敦之亂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誅殺權臣劉隗、刁協之名起兵,自江州一路順流而下兵臨建康,而後在京城改易百官,剷除異己,目的達成之後暫還武昌,遙制建康。

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度起兵爲亂,此時晉明帝司馬紹已經即位,招入郗鑑以爲臂助,史載郗鑑“與帝謀滅敦”。那麼,郗鑑在平叛中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彼時,王敦以江州之地理優勢,重兵威壓建康,而司馬氏卻陷入了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

被世人低估的東晉能臣:郗鑑的一生有多傳奇?

若論軍事實力,確實有兩人可與王敦匹敵,一是陶侃,但陶侃已被移鎮廣州,遠水難救近火,二是坐鎮豫州的祖約,但祖約向來與朝廷關係不睦,難以調動。

東晉時期,中原被外族侵佔,漢人衣冠南渡,江北的地主門閥爲自保,招募流民組成私人武裝,這種形式的私兵首領在當時稱爲"流民帥"。流民帥勢力自由度極高,而本身又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因此長期以來既被朝廷重視又被顧忌。

郗鑑本就是流民帥之一,南來之時王敦之亂已經開始,晉明帝爲了牽制王敦,派遣郗鑑出鎮合肥,但王敦表請郗鑑爲尚書令,把他留在了建康,正是在這個時候,郗鑑“與帝謀滅敦”。

明帝與郗鑑所謀內容幾何,史料並無直接記載,但據多方考證,可確信基本方針是藉助流民帥的兵力以制王敦。

流民帥勢力自由度極高,而本身又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因此長期以來既被朝廷重視又被顧忌。朝廷與流民帥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直接導致了流民帥在王敦叛亂中普遍持觀望態度。

被世人低估的東晉能臣:郗鑑的一生有多傳奇? 第2張

晉元帝在位時,曾招蘇峻討伐王敦,但蘇峻“遲迴不進”。

郗鑑的作用,除以自身軍事力量提供直接援助外,更重要的是遊走於朝廷和流民帥之間,彌合兩者的關係,使流民帥兵力爲朝廷所用。這一點,從王敦第二次起兵後,蘇峻和劉遐等人火速馳援京都可以看出。

若無流民帥勢力入局,兵微將寡的孤城建康斷難抵禦王敦叛軍,到那時,朝堂勢必傾覆,王敦一死,江左局勢將是另一番混亂光景。在這場建康保衛戰中,郗鑑居功至偉。

二、經營軍事重鎮

建康沿江四大門戶,西有采石和歷陽,東有京口和廣陵,京口之名,盛於謝玄組建北府兵。但京口成爲東晉軍事重鎮,卻是始於郗鑑。

王敦亂平之後,評判有功的蘇峻任歷陽內史,控制建康上游門戶。流民帥居任要職,庾亮深有顧忌,因此屢次徵召蘇峻入朝,但被蘇峻所拒絕。

兩方的政治鬥爭,最終釀成了蘇峻之亂。蘇峻起兵自歷陽過江後,攻陷臺城,這時,郗鑑向江州刺史溫嶠首倡“靜鎮京口”之議。

《晉書·華譚傳》載,三吳地區是“難安易動”之地,三吳士族得入東晉朝堂後,便也捲入了門閥士族的利益糾葛之中。

因此,縱觀江左數次亂局,三吳士族往往分爲兩派。蘇峻爲亂,三吳士族有起兵響應者,除西部戰場外,建康以東還出現了東部戰場。

三吳地區向來富庶,所產米穀是交戰雙方賴以對抗的物質基礎。郗鑑正是看到了三吳地區的戰略地位,才提出“靜鎮京口”的方針,以期從京口控制三吳,斷蘇峻糧道。

蘇峻亂平之後,京口軍事重鎮的地位被保留了下來,除控制三吳地區外,京口進可出兵北伐收復故土,退可制衡內部勢力拱衛京師,在晉成帝時期,還兼有抵禦海寇的功能。可以說,京口軍事重鎮地位的確立,爲東晉政治環境的平穩化創造了條件。

自郗鑑“靜鎮京口”開始,高平郗氏勢力支配京口四十三年,這同時也是東晉朝局相對穩定的一段歷史時期。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從郗愔手中奪得京口,結束了郗氏家族對京口的控制。

後來的事,衆所周知,桓溫從荊州起兵威逼建康,行廢立事,迫朝廷加九錫,導致了東晉政權新一輪的大動盪。這便是建康上下游被一人所得,無人可制衡的直接後果。

桓溫死後,謝玄在謝安授意之下組建北府兵,領廣陵相,長江下游的軍事實力再度增強,東晉得以真正實現“荊揚相衡”的局面。可見,京口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將京口打造成爲軍事重鎮的郗鑑更是功不可沒。

三、平衡門閥關係

東晉門閥政治有兩層含義,其一是門閥士族與司馬氏共治天下,其二是不同的門閥士族共治天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門閥士族之間關係平衡,則東晉安,門閥士族之間關係失衡,則戰亂起。

郗鑑在門閥士族勢力平衡方面出力極多,曾力阻陶侃、庾亮廢王導之謀,力保東晉朝局穩定。

《晉書·庾亮傳》記載陶侃和庾亮曾想起兵廢黜王導之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打擊琅琊王氏,而增強自身實力。

史載陶侃天性聰敏,勤政愛民,與東晉時期盛行的“白望”談玄之風格格不入,而“善處興廢”的王導卻想垂拱而治,兩者理念南轅北轍。

此外,《陶侃轉》記載陶侃有僭越之心,那麼有廢王導之謀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至於庾亮,庾王矛盾由來已久,蘇峻亂平之後,庾亮出鎮建康上游,坐擁重兵,王導在建康偶遇西風吹來上游的煙塵,曾舉扇自蔽曰“元規塵污人”,此典故被後人引爲風雅笑談,但實際上,庾王矛盾遠比這風雅典故尖銳。

陶侃和庾亮之所以都以廢王導之謀詢問郗鑑,固然因爲郗鑑身居三公之位,威望極高,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郗鑑扼守京口,是所有想左右朝政者繞不開的障礙和必須爭取的盟友,如果不經郗鑑同意,勢必遭到郗鑑的反對,這很可能意味着失敗。

郗鑑建康鎖鑰在手,而無覬覦之志,位極人臣,而謙退旨趣如一。

在東晉政權的動盪局勢之中左右奔走,挽狂瀾於既倒,協調諸門閥士族關係,杜絕王權傾覆。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三:“東晉之臣,可勝大臣之任者,其爲郗公乎!”此語誠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