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晉時期重臣郗鑑簡介:以清節儒雅著名,不應朝廷闢名

東晉時期重臣郗鑑簡介:以清節儒雅著名,不應朝廷闢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爲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郗鑑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郗鑑(269年-339年),字道徽。高平郡金鄉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東晉重臣、書法家,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玄孫。

郗鑑少年時孤貧,但博覽經籍、躬耕吟詠,以清節儒雅著名,不應朝廷闢名。晉惠帝時曾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永嘉之亂時,聚衆避難於嶧山。其後被琅邪王司馬睿授爲兗州刺史。永昌初年,入朝任領軍將軍、安西將軍、尚書令等職。參與討平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並與王導、卞壼等同受遺詔輔晉成帝。累官司空、侍中,封南昌縣公。鹹康四年(338年),拜太尉。他拒絕外戚庾亮廢王導的建議,阻止了朝中的士族鬥爭。鹹康五年(339年),郗鑑去世,年七十一。獲贈太宰,諡號“文成”。

郗鑑工於書法,現有《災禍帖》存於《淳化閣帖》中,原有文集十卷,今已遺失,《全晉文》錄其作品。

東晉時期重臣郗鑑簡介:以清節儒雅著名,不應朝廷闢名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郗鑑是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從小孤貧,但仍然博覽經籍,即使耕作時仍不斷吟詠文章,以儒雅著名。及後任趙王司馬倫的掾屬,但察覺到趙王有奪權篡位之心後就稱病辭官。

永康二年(301年),司馬倫篡位稱帝,黨衆都升任大官,但郗鑑則閉門自守,不與他們接觸。同年司馬倫被推翻,惠帝復位,郗鑑參司空(劉寔)軍事,後歷任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

後來被東海王司馬越闢爲主簿,舉賢良,但郗鑑都不接受。徵東大將軍苟晞徵郗鑑爲從事中郎,因苟晞和司馬越不和,郗鑑亦不應召,苟晞也未強迫他。

避亂嶧山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隊攻陷洛陽,並俘擄晉懷帝,北方陷入空前的混亂,郗鑑亦被乞活軍首領陳午部衆所獲。同鄉人張萛先前要和郗鑑相交,郗鑑不予理睬,這時,張萛到陳午的軍營來探視看望郗鑑,既而召郗鑑爲卿。郗鑑對張萛說:“我們同處一鄉,但情義不曾相通,你怎麼能乘着混亂這樣胡爲呢!”張萛非常慚愧,知趣地退走了。陳午因爲郗鑑素有有名望,打算推郗鑑爲首領,只因郗鑑及時逃脫而未能成事。

直到陳午兵敗潰散,郗鑑纔回歸故鄉。當時正值大饑荒之年,州中人士平素感於郗鑑恩義的,都來接濟資助於他。郗鑑將所得到的饋贈,分別送給親族和鄉里孤貧老弱,靠他的接濟得以倖存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商議說:“如今天子流亡在外,中原無主,我們應依靠仁德之人,才能夠渡過難關,免得死於亂中。”大家就推舉郗鑑爲主,一千多戶一起跟隨郗鑑,到魯地的嶧山中避難。

晉元帝司馬睿鎮守江左時,以郗鑑爲龍驤將軍、兗州刺史,出鎮鄒山。當時郗鑑與荀藩所派的李述和劉琨所派的劉演同居兗州刺史,三人由不同行臺承製任命,各據一郡,並各自爲政,互相對立。同時兗州亦正受徐龕和石勒兩股軍事力量侵擾。在戰事不息而沒有外援之下鬧饑荒,雖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動物來充飢,但仍不叛離郗鑑,反而人數漸多,三年之間就擁衆數萬。司馬睿因而加授其爲輔國將軍、都督兗州諸軍事。

當時兗州以郗鑑爲方伯,阮放爲宏伯,胡毋輔之爲達伯,卞壺爲裁伯,蔡謨爲朗伯,阮孚爲誕伯,劉綏爲委伯,羊曼爲濌伯,八人並稱“兗州八伯”。

入朝任職

永昌元年(322年),郗鑑因後趙逼近的壓力退守合肥。同年,被徵爲領軍將軍,到建康後改授尚書,郗鑑因病而不接任。不久,發生王敦之亂,元帝被軟禁,因而憂憤而死。元帝駕崩後,由太子司馬紹繼位,即明帝。明帝即位後因畏懼大權在握的王敦,內外交困,便想以郗鑑爲外援。

太寧元年(323年),明帝任命郗鑑爲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鎮合肥。王敦對此十分忌憚,於是表郗鑑爲尚書令,徵召他回朝。

助平王敦

郗鑑回建康時經過王敦駐屯的姑孰 ,並與王敦相見。王敦對他說:“樂廣其人無才,一個後生四處流蕩,言行有背於名教朝綱,看看他的實際才能,怎麼比得上滿奮呢。”郗鑑回答說:“相比一定要同類型的人才行。樂廣爲人性情平淡,見識深遠,處於傾危之朝,不隨意親附疏遠於人。在愍懷太子被廢時,可以說柔中有剛,不失正體。滿奮是失節之人,怎能和樂廣相提並論。”王敦又說:“愍懷太子被廢之際,和他來往就會給自己帶來危機,人怎麼能死守着常理呢?以此相比,滿奮不弱於樂廣是很清楚的。”郗鑑說:“大丈夫潔身北面侍君,謹守三綱之義,怎麼可以偷生而變節,這樣有何面目居於天地之間!如果是天道已終,也當隨之存亡。”

王敦早就有了無君野心,聽到郗鑑這番話,心中大爲不滿,便不再與之相見,將郗鑑扣留下來不讓他離開。王敦黨徒常常誣陷郗鑑,但郗鑑仍然神態自若,一點兒也不害怕。王敦對錢鳳說:“郗道徽是儒雅之士,有名望地位,怎麼能隨便加害於他呢!”將他釋放。郗鑑回朝後便與明帝商議平滅王敦之事。

太寧二年(324年),錢鳳等人領兵進逼建康,明帝以郗鑑爲假節行衛將軍、都督從駕諸軍事。當時王敦軍尚未完成集結,有人認爲應率先由明帝親自領兵進攻。但郗鑑認爲敵軍兵多不能力敵,而且王敦軍來是已經惹來百姓極大的怨恨和反抗意識,亦無大方略,只求一戰取勝。故此認爲應當拖長戰事,讓其他反抗力量形成並對王敦進攻,藉以取勝。明帝聽從了他的意見。郗鑑以尚書令的身份統領各屯營禦敵,不久又派兵奇襲並大敗王含軍,四方義兵亦冒起,最終成功討平王敦之亂。

輔政重臣

王敦之亂被平定後,溫嶠上表提議,請求寬恕王敦的佐吏部屬,郗鑑認爲,先王推崇君臣禮教,崇尚爲氣節而捐軀,若是昏庸腐敗的君主,纔可開放城門以迎義師。王敦的僚屬雖說多爲王敦所逼,但居於叛逆的僞朝之中,沒有出關投誠的義舉,按照前代的古訓,應該加以責罰。溫嶠又奏請因錢鳳之母年高八十,應該免於治罪,朝廷同意所奏。

郗鑑因功獲封高平侯,賜絹四千八百匹。明帝因郗鑑有才識名望,朝廷大小事情都詢問他,並詔令郗鑑爲朝廷起草表疏詔告,任其簡易從事。王導提議追贈周札官職,郗鑑認爲不合賞罰之理,王導不聽,郗鑑於是駁斥他說:“王敦叛亂,相持很久不能入城,因爲周札爲他打開城門,才使王師遭到失敗。如果王敦先前的舉動,如同齊桓公、晉文公一樣是正義的,那麼先帝不就成了周幽王、厲王那樣的昏暴之君嗎?”朝臣們對此雖沒有反對的,但也沒人支持。

太寧三年(325年),遷任車騎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假節,出鎮廣陵。

同年,明帝駕崩,郗鑑與王導、卞壺、溫嶠、庾亮、陸曄等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年幼的成帝司馬衍。郗鑑因而晉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東晉時期重臣郗鑑簡介:以清節儒雅著名,不應朝廷闢名 第2張

義兵勤王

咸和元年(326年),郗鑑加領徐州刺史。

咸和二年(327年),蘇峻和祖約發動叛變,進攻建康。郗鑑知道後打算親自領兵營救,但朝廷卻以防禦北方進攻而阻止,郗鑑唯有派司馬劉矩領三千人保衛建康,但次年建康便淪陷,劉矩亦退還。

中書令庾亮在建康失陷時出走,到尋陽投靠溫嶠,並宣庾太后口詔,升郗鑑爲司空。郗鑑所在的廣陵臨近後趙邊境,城孤糧絕,軍民因對北方南侵的畏懼而沒有堅守的決心。

郗鑑接受了詔命後,感激涕零,設立壇場,宰殺白馬,與三軍一起對天盟誓,誓言說:“賊臣祖約、蘇峻不恭順天命,不怕王師誅討,兇暴逆行,破壞國家綱紀,無視五常之倫理,動搖國家根基,威逼脅迫幼小的君王,毀壞國家的棟樑支柱,殘害忠良之臣,禍及黎民百姓,使天地神祗祖宗靈位無所歸依。所以天下爲之怨恨,億萬人民爲之泣血,我們奉旨討伐,以除滅元兇。過去戎狄危及周室,齊桓公與諸侯會盟以扶王室,董卓欺凌漢宮,各路豪傑聚義致討,護衛君親之義,古今一樣。現今主上陷於危難,百姓處於倒懸,忠臣志士無不心存報國之念。凡入我同盟者,一經盟誓之後,齊心合力,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消滅,決不退縮偷安。有誰違背誓言,天神不容!”郗鑑登壇後慷慨陳辭,使三軍士氣大振。

郗鑑見此,於是派將軍夏侯長通知溫嶠,並預計蘇峻會挾持成帝到會稽,建議溫嶠在重要據點立營據守以阻其去路,同時又斷絕糧運和堅壁清野,據守京口等待蘇峻因缺乏物資潰敗。溫嶠深表同意。

咸和三年(328年),陶侃獲推舉爲盟主,郗鑑加都督揚州八郡軍事。郗鑑後率衆渡江,在茄子浦與陶侃會合,又修築白石壘。不久王舒和虞潭戰敗,郗鑑與後將軍郭默回屯京口,修築大業、曲阿和庱亭三壘抵抗並分散對方軍力,但隨即就被圍攻,郭默更逃出駐守的大業壘,令士兵震驚;但郗鑑仍堅持固守。不久蘇峻墮馬被殺,大業壘得以解圍。

咸和四年(329年),郗鑑派參軍李閎追擊南逃吳興的蘇逸等人,將蘇逸斬殺並收降其餘衆共一萬多人。

經營京口

蘇峻之亂平定後,郗鑑以功升任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爲南昌縣公,並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曇。

咸和六年(331年),石勒部將劉徵再次侵擾東南諸郡。郗鑑駐屯京口,並加都督揚州之晉陵郡、吳郡諸軍事,率兵將劉徵擊退。

協調士族

丞相王導在成帝繼位後一直參與輔政工作,而他行事作風不拘小節,對自己委任將領的犯法行爲多作容忍,招到朝臣不滿,其他士族亦試圖藉此廢掉王導,削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陶侃就曾於成帝咸和年間打算起兵廢掉王導,但因郗鑑反對而沒有成事。

鹹康四年(338年),郗鑑升任太尉。當時,徵西將軍庾亮也想罷黜王導,並尋求郗鑑的支持,但郗鑑表示反對;庾亮再寫信遊說郗鑑,但郗鑑堅拒,最終庾亮亦唯有放棄。郗鑑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劇烈鬥爭,讓經歷了兩次大動亂的東晉能夠維持安定。

鹹康五年(339年),郗鑑病重,將府中事務交給長史劉遐,上疏請求辭職,並推薦蔡謨爲都督、徐州刺史,來接替自己。還推薦自己的侄子郗邁爲兗州刺史。此疏上奏後,朝廷便任命蔡謨爲太尉(郗鑑)軍司。

同年,郗鑑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成帝派御史持節護喪事,以太牢禮祭祀,追贈太宰,諡號文成。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