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明最後的戰將:孫傳庭最終是怎麼死的?

大明最後的戰將:孫傳庭最終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興衰不自由,丹心付水流。

在《明史》上對孫傳庭的評價中有很悲愴的一句話叫作“傳庭死,而明亡矣”。我們從這一評價中可以讀出,大明朝自孫傳庭死後,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果然,一年後,崇禎便穿着他那件補丁龍袍,去煤山的歪脖樹上吊去了。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崇禎如果不是生不逢時,還真可以說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沒有荒淫,沒有暴政。他的畢生夢想就是恢復大明的鼎盛,但是天不遂人願,大明朝還是覆滅在了他的手裏。

都說明朝的滅亡怪不得崇禎帝,其實在俺看來,在他主政的這一朝,他的個性,他的所作所爲,離一個開明君主實在是有太大的距離,他的虛榮,他的猜疑,他不敢負任何責任的行爲方式,使得多少本可以力挽狂瀾的人臣,慘死於他的手中,或無奈地戰死沙場以明其志。這其中孫傳庭的死就是最爲明顯的一例。

大明最後的戰將:孫傳庭最終是怎麼死的?

孫傳庭,字伯雅,山西代縣人,明朝名將。萬曆年進士。崇禎年先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升爲兵部尚書。率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時年51歲。乾隆年間被清廷追諡“忠靖”。

好奇怪哈,他是大明朝兵部尚書,戰死後不得明王朝的追謚,卻被死敵的大清朝來給個諡號,這其中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呢?何以崇禎對這樣一名血灑疆場,以死殉國的將領,這麼地冷血呢。

從簡歷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孫傳庭是個文人,進士出身的文人,是個徹頭徹腦的儒生,26歲就高中進士及第,本來是爲做官儲備的輔佐之才。沒想到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將懷揣着儒家治國道理的儒生推到“剿匪”第一線。

他是生在萬曆年間,當時張居正大刀闊斧的將明朝枝枝蔓蔓砍伐一番,露出“中興氣象”,張居正倒下後,國運再一次黯淡。而大明朝也開始進入了驚風駭浪的時代。各地農民軍風起雲涌,東北的滿人也日益強大,漸漸對大明朝形成了威脅。

作爲一名文職人員,他按例是被授知縣一職,後來又爲吏部驗封主事,再升至稽勳郎中。當時有權臣魏忠賢在朝中培養親信,孫傳庭對此很是不滿,於是憤而辭職。

他雖是文人,但卻是個文武雙全的文人。也不知道這中間有着怎樣的故事,他後來在當了順天府的府丞一職後不久,就被朝廷任命爲陝西巡撫,出任“剿匪”總指揮,要知道,那可是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起事的老巢,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

孫傳庭有將帥之才,農民軍屢屢敗在他的手下。他治軍嚴明,作風兇悍富有謀略,他在與農民軍的對陣中,幾乎就沒有打過敗仗,因此常受到朝廷的嘉獎。《明史》描述說他“沈毅多籌略”,這說明孫傳庭在軍事上的確是一把好手。

至於他上任後在對農民軍的剿殺過程在此就不一一冗述了,反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孫傳庭展示了他神武的軍事天才,他在榆林招兵買馬,建立了一支軍隊,號爲“秦軍”,他和洪承疇密切配合,對陝西農民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圍剿,採用剿滅與招撫並進的策略,取得了顯著效果,並生擒了老闖王高迎祥。

接下來他又擊敗了各地的農民軍,使關中平原以南的地區漸漸平靜。史載,孫傳庭善用分兵堵截、機動設伏的戰術,他謀勇兼具,剽悍善戰,雖是文人掌兵,但又有名將的風範。在這段時期內,孫傳庭屢戰屢勝,名聲大噪,成爲明廷鎮壓農民軍的主力。

最後他在潼關設伏,將李自成的隊伍打得全軍覆沒,李自成僅率18騎殺出條血路,強行突圍而去。至此,在陝西境內縱橫近十年的各股農民軍,幾乎全被孫傳庭給鎮壓了下去。

就在孫傳庭準備一舉將李自成徹底殲滅時,皇太極率清軍突然嚮明王朝發起進攻,攻入長城並逼近京師。憂心如焚的崇禎帝可沒有考慮到李自成會死灰復燃的事。他下令急調孫傳庭部回京防禦,使得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機。他乘機收集潰兵,招攬災民,慢慢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

孫傳庭率援軍成功勤王,卻因爲與主和派楊嗣昌和宦官高起潛有矛盾被誣陷。此二人在崇禎帝面前大肆說孫傳庭壞話,最終使得崇禎對孫傳庭產生了不滿。而此時楊嗣昌是兵部尚書,他主張將孫帶來的秦軍全部留下守衛薊遼,孫傳庭反對無果,一急之下,居然耳朵聾了,最後請病辭職。

大明最後的戰將:孫傳庭最終是怎麼死的? 第2張

辭職之後,楊嗣昌落井下石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下獄。孫傳庭在監獄一關就是三年。一直等到李自成再次發展成龐大的起義勢力,朝中大將不能敵時。崇禎這才又想起了孫傳庭,將其從獄中召出,命其征討農民軍。

而這時的李自成已是今非昔比,勢力遠比前時強大了許多,儘管官軍在孫傳庭的帶領下取得了難得的大勝。但是雙方實力懸殊,軍中又流行時疫,糧草不足,人心惶惶,孫傳庭不敢乘勝追擊。原本想修整一二,發展實力,安撫軍心,卻接連收到朝廷催軍赦令。孫傳庭無奈草率出征,他只能背水一戰,揹負着不被信任的失落,一身英氣,萬死抵擋,最終戰死潼關,血灑疆場。

孫傳庭是明朝鎮壓農民軍的中流砥柱,他的死,對於風雨飄搖明王朝來說損失不可估量,相當於長城崩塌。但是,本來就對孫傳庭不滿的崇禎,在接到孫傳庭戰死的消息後,不是反思一下他越級催促力戰是否有何妥,反而莫明其妙地認爲孫傳庭是畏罪詐死潛逃,拒絕給予任何贈蔭。

崇禎的這一作法也使得明軍將士寒心不已,軍心渙散,從此後,再也沒有人願意爲大明效命了,一年後,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自縊,大明遂遭亡國之痛。所以纔有《明史》之“傳庭死,而明亡矣”之句。

大明朝立國已兩百餘年,及崇禎時早已露出衰敗之相,然而卻也有着一衆英雄捨生忘死,力挽大廈之將傾,忠心耿耿的守護着這個國家。但是卻偏偏遇到了一個剛愎自用,猜忌之心甚重的皇帝,終於落得個大好江山改色之結局。

所以我認爲,崇禎的分裂人格是大明亡國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不懂裝懂,自以爲是,又不敢負任何地責任,在他的瞎指揮下,孫承宗戰死、盧象升戰死、崇洪承疇兵敗降奴,最後是唯一的戰將孫傳庭也被逼出戰而亡。這其中都有着他瞎指揮的一份功勞,大明王朝也最終迎來了它覆滅的一天。

在爲國獻身的一衆人中,比起盧象昇,李定國,袁崇煥等人,孫傳庭現在知道的人實在是不多,但他死得悲壯。值得欣慰的是,他至少不象熊廷弼和袁崇煥,冤屈地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吶喊,奮力一搏,深深地書寫了大明最後的慨然與蒼涼,亦如一顆流星,抱着深深的遺憾,劃過大明沉沉的夜空,消失在天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