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傳庭在征剿農民起義軍方面不遺餘力,爲何最終戰敗?

孫傳庭在征剿農民起義軍方面不遺餘力,爲何最終戰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本站小編來說說孫傳庭的故事。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雁門尚書行》裏,有這樣的詩句:尚書得詔初沉吟,蹶起橫刀忽長嘆。我今不死非英雄,古來得失誰由算?

這裏的尚書,指明朝兵部尚書孫傳庭。該詩藝術地再現決定明朝命運的潼關大戰,結果明軍慘敗,孫傳庭戰死。

《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說明孫傳庭對明朝的重要性。

孫傳庭(1593~1643年),字伯雅,一字白谷,崇禎十六年(1643)爲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江南北軍務。原計劃據守潼關,與農民軍作持久戰,朝廷屢下詔書催戰,結果大敗於襄城,退入潼關,旋破,孫傳庭歿於陣中。此後,"材官鐵騎看如雲,不降即走徒紛紛",明朝無力挽回敗局。

孫傳庭的生命,定格在公元一六四三年十月初三,這個大明的兵部尚書,戰死沙場,時年五十一。

消息傳到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裏,朱由檢懵了。

估計朱由檢或淌下二行清淚,或暴跳如雷,或氣得說不出話!

孫傳庭在征剿農民起義軍方面不遺餘力,爲何最終戰敗?

不爲別的,因爲在潼關大戰中,明軍精銳基本上沒了,只剩下山海關吳三桂統領的幾萬人馬。

剿匪需要精兵良將,如今大明的內地,已無精兵良將!

朱由檢呆呆地望着宮殿的廊柱,良久,痛苦地合上雙目,頹然跌坐在龍椅上。

朱由檢登基做皇帝的那一年(1628年),陝西爆發農民起義,領頭人是高迎祥。

起義軍渡過黃河,轉戰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地,一直打到鳳陽,毀了明帝的祖陵。

朱由檢極爲憤怒,下詔調集各地官軍,瘋狂鎮壓農民軍。

孫傳庭成爲明廷鎮壓農民軍的高級打手,多次重創農民軍,搞死了高迎祥!

誰知李自成成爲農民軍老大後,義軍迅速發展壯大,幾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向陝西進軍!

孫傳庭在征剿農民起義軍方面不遺餘力,爲何最終戰敗? 第2張

孫傳庭組織兵馬與農民軍激戰,汝州一戰,明軍折兵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此役,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成了待宰的羔羊,義軍乘勢擴大戰果,奪取關中。

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孫夫人張氏率孫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殺,年僅八歲的幺子孫世寧被一老翁收養。

孫傳庭作爲明朝重臣,在征剿農民起義軍方面,可謂不遺餘力,爲何最終戰敗?

這個問題涉及到明朝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一系列問題,題面很大。

在政治方面,明朝沒有丞相制度,六部對皇帝負責,皇帝高度集權,宦官惑亂朝綱,官員拉幫結派,工作效率低下。崇禎帝宵衣旰食,筋疲力盡,依然不能阻止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

明朝從中央到地方,是一個龐大體系的官僚集團。大小官員盤剝百姓,不勞而獲,貪污腐化,天怒人怨,政權搖搖欲墜。

在經濟方面,科舉制造成的權力結構導致增加農業稅難;明朝晚期工商業高度發展,工商業階層十分富裕,而國家的賦稅收入依舊依賴農業。這種和經濟結構嚴重脫節的稅收結構,使得更多農業人口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加上土地兼併,各地災荒不斷,使財政瀕臨崩潰的邊緣。此外,明朝統治者曾頒佈許多阻礙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例如頒佈海禁,不允許私人出海,這些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孫傳庭在征剿農民起義軍方面不遺餘力,爲何最終戰敗? 第3張

在軍事方面,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使明朝的軍事力量削弱不少。此前的萬曆三大徵,窮兵黷武,遭到各族人民的反抗,造成士氣低落。

募集軍餉困難,徵兵難,裝備陳舊落後,戰鬥力越來越菜,作戰方針得不到有力貫徹,一些忠臣良將無辜遇害(如袁崇煥),加上後金的崛起,導致明軍被起義軍按在地上摩擦。

孫傳庭作爲明朝末年的優秀統帥,軍事能力突出,戰略戰術方面幾乎無懈可擊,但依然被起義軍擊敗,還丟了性命。究其因,明軍主力主要在他手上,贏得起,輸不起。而起義軍即使在某個戰役中落敗,依然有翻盤的機會,因爲廣大饑民踊躍參軍,民心向着起義軍,這是孫傳庭無法改變的現實。

於是乎,忠臣良將孫傳庭在逃往渭南的路上,被起義軍殺死了。他爲了那個腐朽的明王朝,耗盡了自己最後一絲力氣,成爲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站在今天往回看,孫傳庭即使不敗在李自成手裏,也會敗在王自成、張自成手裏。即使所有的李自成、張獻忠們都被他剿滅了,他最終也會敗在金兵或其它勢力手裏。

孫傳庭著有《白谷集》六卷、《鑑勞錄》一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靖。

以討賊安民爲己任的大明重臣孫傳庭,帶着無盡的遺憾,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