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簡王朱高燧,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的參與者,他結局如何

趙簡王朱高燧,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的參與者,他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簡王朱高燧的結局如何,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講到明朝建文、永樂乃至宣德年間的故事,永樂大帝朱棣、好聖孫朱瞻基、燒烤達人朱高煦都是熱門人物,圍繞着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權力爭鬥衍生出了無數的故事。但其中還有一個人物,他是朱棣的小兒子,朱高煦的弟弟,朱瞻基的三叔,看似毫不起眼,卻也是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的重要參與者。不但如此,最後在他那對待宗室極爲嚴苛的侄子手上還能全身而退,堪稱一個奇蹟。這位高人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明成祖朱棣第三子趙簡王朱高燧。

深受朱棣信任,長期留守北京

朱高燧生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12月16,是朱棣第三子,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孫,生母爲當時的燕王妃徐氏。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難,時年18歲的朱高燧和大哥燕世子朱高熾一起留守北京。

雖然在《明史》和《明實錄》之中,留守北京的功勞都分配到了世子朱高熾和王妃徐氏頭上,但從朱棣到南京登基之後,鎮守北京的重任長期交給朱高燧來看,當年在靖難期間這位皇第三子絕對是有所表現的。

朱棣在靖難成功之後,遲遲沒有封世子朱高熾爲太子。受此影響,原先的高陽王朱高煦和三郡王朱高燧也遲遲沒有晉升親王。後世一直認爲朱棣是在猶豫是否以次子朱高煦來取代世子朱高熾的地位,但誰又能說三郡王朱高燧不是一個備選方案呢?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最終做出決定,封長子朱高熾爲皇太子。而23歲的皇三子朱高燧則受封趙王。兵部郎中顧晟和工部員外郎盧盛被封爲趙府左右長史,以輔佐趙王。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二月,設趙王常山三護衛。改彭城衛爲常山中護衛,永清左衛爲常山左護衛,永清右衛爲常山右護衛。同時朱棣下令趙王高燧留守北京,是實際意義上北京軍政的最高領導人。

趙簡王朱高燧,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的參與者,他結局如何

趙王殿下年輕氣盛,是個典型的“鷹派”人物。但凡蒙古人在邊境上有所動作,趙王必定派軍出擊。時間一長,擔心寶貝兒子安全的朱棣特地寫信告誡兒子留守北京責任重大,信中朱棣拿自己和趙王的外祖父徐達爲例,可謂苦口婆心,顯然對兒子寄望甚大。

(永樂三年十一月)庚子,遣書諭趙王高燧曰:朕居北京二十餘年,每有邊報,但令謹守地方,未嘗遣人輕出。昔中山武寧王開國元勳,亦惟嚴守邊境,防慎出入,故無敗失。今邊烽有警,爾輒遣人出視,輕率不慎,自今宜切戒之。凡遇警急,但令嚴固守備,勿輕出兵。—《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八》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二月,有諜報鬼力赤、阿魯臺、也孫臺聯合南南侵。朱棣讓趙王節制武安侯鄭享等堅壁清野,以待敵軍。同時告誡兒子“爾居守北京,一切邊務皆當究心。”八月,又置北京兵馬指揮司夜巡銅牌十面,令趙王掌之,關領夜巡,一如京師之例。

甚至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徐皇后去世,趙王也因爲軍情緊急,直到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正月纔到南京奔喪。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二月,朱棣在第一次北征之前,下令趙王朱高燧整理北京城池、軍馬,令廣平侯袁容、泰寧侯陳圭輔之。而此時剛從交阯獲勝歸來的英國公張輔受命提督操練宣府、萬全、興和等處軍馬,同樣需聽趙王調遣。

此後由於朱棣爲了籌備遷都事宜,長期居住北京,趙王在北京的軍政大權被逐漸弱化。終於在永樂十四年,朱棣下令改趙王高燧封國於河南彰德府,但趙王本人卻仍然待在北京一直沒有之國。

兩段政治婚姻,最終迴歸平淡

趙王朱高燧的一生雖然不算長,但婚姻次數卻有三次之多。洪武三十五年十月,都督徐章的女兒,被冊爲朱高燧的正妃。永樂二年四月,徐妃進封趙王妃。這是一段十足的政治婚姻,因爲徐妃的舅舅寧遠侯何福當時正得聖眷,承擔着寧夏一線的邊防重任。

永樂八年八月,何福在跟隨朱棣北征大漠之時“數違節度”,遭到都察院的彈劾。深知朱棣手段的何福竟然驚懼自殺,朱棣在一怒之下命追削其封爵。何福死後,朱棣自然也無法容忍他的外甥女繼續做自己的兒媳婦。於是在永樂九年三月,朱棣以徐妃“既無子,又數誑誕不悛”的理由,讓趙王將其閒居府中,善養之終其身。

趙簡王朱高燧,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的參與者,他結局如何 第2張

同年十二月,冊黔國公沐晟之女爲趙王妃。沐晟是追封黔寧昭靖王沐英的兒子,不久之前才因爲在安南的巨大戰功由西平侯進封黔國公。雖然此時的的趙王已經30歲了,而且沐晟本人從輩分上說和趙王同輩(沐英是朱元璋養子,和朱棣同輩)。但爲了籠絡沐家,朱棣也顧不上什麼輩分了,沐晟的女兒嫁給自己兒子,自己女兒卻嫁給了沐晟的弟弟沐昕。永樂二十一年二月,趙王妃沐氏薨。朱棣賜諡曰“恭惠”,這在王妃之中也是罕見的。

朱棣去世之後,皇太子朱高熾繼位。當時趙王並無嫡子,爲了讓兒子順利冊封趙世子,朱高燧向兄長請求將長子生母翁氏冊封爲王妃。這一點在翁氏的冊文之中寫得很清楚:“諮爾翁氏,皇考之世選於名家,爲朕弟趙王之配。孝順恭和,淑德昭著,且其子長。今特授以金冊,封爾爲趙王妃。”同時趙王長子順理成章冊爲趙世子,次子封安陽王。在兜兜轉轉了兩段婚姻之後,朱高燧給了身邊陪伴最久之人一個名分,也算是難得。

父親心尖上的寶貝,兄長特別照顧的手足

對於這個小兒子,說實話朱棣是非常寵愛的。永樂五年十一月,命戶部歲給趙王祿米一萬石。此後朱高燧奢侈無度,在永樂七年四月,朱棣一氣之下命令戶部今後每年只許給趙王歲祿三百石。但是不過一年功夫,到永樂八年九月,朱棣自己打臉,再次恢復了趙王五萬石的歲祿。永樂九年年底,趙王自北京來南京完婚。次年正月起程回北京之時,皇太子朱高熾親自送行到江東門。而老父親朱棣則在給趙府長史趙季通和董子莊的敕文中,有這樣的話:“朕子趙王,年少不務學問,所行多愆禮度。今簡爾等爲長史,宜悉心輔導,諭以德義。”我們在上文已經提過,趙王殿下二婚的時候已經30歲了。不要說在古代,就是在現在,也是妥妥的大叔了。可在老父親朱棣的心中,兒子依然“年少”。

筆者曾經計算過太子、漢王和趙王三人之中,誰纔是陪在朱棣身邊時間最長的人。其中太子大概122個月,漢王大概105個月,而趙王殿下卻足足有169個月。太子長年在南京監國,漢王永樂十五年被打發就藩,恐怕沒人想到反而是趙王陪老父親的時間最長。

所以在永樂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王變企圖擁立趙王爲帝之事,纔會令朱棣大發雷霆之怒。當時由於遷都已經完成,太子由南京遷居北京。而朱棣忙於北征,國家大事常由朱高熾代爲處理。

趙簡王朱高燧,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的參與者,他結局如何 第3張

太子對於宦官特別反感,尤其是黃儼、江保等人(黃儼這個人由於常常出使朝鮮,特別爲朝鮮人所厭惡。在韓劇《世宗大王》中就有黃儼的形象)。黃儼擔心太子即位後對自己不利,一直在朱棣耳邊講太子壞話,意圖推趙王高燧上位。而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保定侯孟善庶長子)聽到風聲後動了從龍的念頭,他糾合羽林前衛指揮彭旭等密謀先用毒藥毒死皇帝朱棣,然後舉兵造反,劫持公、侯、伯、五府、六部大臣,廢皇太子朱高熾,而立趙王高燧爲帝。

奸謀敗露後,朱棣怒不可遏,將孟賢等人下錦衣衛獄誅之。但對於趙王,按《明太宗實錄》記載,僅僅是“上顧高燧曰:爾爲之耶?”皇太子爲弟弟打圓場,說“高燧必不與謀,此下所爲耳。”老父親竟然借坡下驢,輕輕就把此事揭過,趙王本人居然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哥哥和侄子繼位,待遇一個天一個地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去世。八月,趙王朱高燧上箋勸進,請長兄朱高熾繼位。九月,又上表請立皇后及皇太子。對於弟弟乖巧的表現,朱高熾也非常高興。他對戶部尚書夏元吉表示“帝正之治莫先親親”,下令趙王歲祿增加二萬石,通前總計三萬石。作爲回報,朱高燧在當年十一月請辭常山左、右二護衛。朱高熾誇讚說:“賢弟忠存社稷,憂在國家。河間、東平之賢,無以過矣!”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44歲的朱高燧之國彰德。趙王臨走也沒忘了再敲大哥一筆竹槓,他聲稱“王府舊存祿米十二萬石在京,乞官爲運赴彰德。“至於這祿米真的有沒有,那只有天知道了。反正朱高熾下令戶部於彰德附近倉內支粇米十二萬石送王府。並表示” 王府之米在京者,朝廷留用。“給足了弟弟的面子。

但是好日子不長,洪熙元年五月長兄朱高熾去世,大侄子朱瞻基繼位,趙王開始了一生中最大的噩夢。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六月,定州男子刁二背黃袱詣趙府求見趙王,打開包袱一看裏面是黃紙二幅、白紙二幅,一畫花、一畫人。說實話筆者沒看懂這代表什麼意思,可能是勸趙王稱帝?但無論如何,趙王在看到之後嚇得立刻上報朝廷。

朱瞻基對侍臣說道:“趙叔不得不言。使趙叔不言,小人舉以言之,便造爲離間。“這句話聽上去還算溫情脈脈,但後面那句“比年陳告王府多事類此”,可就透着一股殺機了。八月,漢王謀反。朱瞻基平叛之後致信趙王進行敲山震虎。

大軍返程的時候,戶部尚書陳山向皇帝建議移兵彰德,擒拿趙王。被皇帝拒絕之後,陳山聯合夏原吉、蹇義兩位重臣再次進言。朱瞻基表示“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

趙簡王朱高燧,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的參與者,他結局如何 第4張

九月,法司審訊漢王同案犯之時,有人指證趙王同謀。朱瞻基再次表示:“趙王雖其親弟,素無異心,不可問。”

到了十二月,戶部主事李儀再請削趙王護衛,朱瞻基以“朕惟此叔,當厚以待之,誠以感之”爲由,不聽。尚書張本則進諫:“往者孟指揮造逆謀,趙王未必不知。去年高煦亦謂與趙王合謀舉事,俱有明驗。”少保夏原吉等則認爲“人言不可不思,但在處之得宜。”

朱瞻基於是派人把漢王證詞以及羣臣所上章奏送往趙府,請趙王觀看。朱高燧收到以後嚇得魂不附體,趕緊向朝廷上奏表明忠心,同時表示“兵衛未除,恐人言未弭。”將常山中護衛及羣牧千戶所官軍,並儀衛司官校全部歸之朝廷。

結語:自此之後,趙王一直小心謹慎,唯恐越雷池一步,這纔有了《明實錄》之中“奉藩甚恭,而重賢禮士,未嘗有過”這樣的評價。宣德六年八月,趙王朱高燧薨,時年50歲。朱瞻基輟視朝三日,賜諡曰簡。宣德七年七月,封趙簡王第二子安陽王朱瞻塙爲趙王。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陷彰德府,趙王朱常被害,趙國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