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爭奪了二十年太子的親王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

爭奪了二十年太子的親王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說起明初歷史,最吸引人眼球的流量明星,無疑是明成祖朱棣。這位偏居一隅的燕王,居然靠着所謂的“奉天靖難”推翻了當朝皇帝朱允炆,創造了大一統王朝中親王起兵造反成功的奇蹟。

朱棣自身能力超強,生的三個兒子也個個不是省油的燈。長子皇太子朱高熾、次子漢王朱高煦、第三子趙王朱高燧,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永樂年間互相明爭暗鬥,無不對奉天殿上的那張龍椅虎視眈眈。

永樂大帝是個文韜武略都非同小可的皇帝,他下西洋,收安南,徵漠北,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花錢如流水一般。而朱高熾作爲監國太子,在老爹大出風頭的時候默默地在背後收拾爛攤子,可偏偏還吃力不討好。

在這麼大的工作強度下,這位皇太子殿下依然保持着珠圓玉潤的身材。老爹朱棣嫌他胖得不能騎馬給自己丟人,曾經氣得不給太子吃飯。兩個親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更是上躥下跳,千方百計想把大哥給搞下臺。甚至於朱高熾之所以能夠熬到繼位,還被認爲是太子妃張氏和皇太孫朱瞻基的功勞。

後始爲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爲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一》

實際上監國多年的朱高熾當然沒有那麼廢柴。當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如果不是朱高熾以燕世子的身份堅守北平,朱棣怎麼敢輕易千里南下偷襲南京?對於兩個弟弟,朱高熾心中雖然痛恨,但依然表現了一位老牌政治家的高超手腕。今天筆者就來捋一捋漢王和趙王都對他們那大胖子哥哥做了什麼,太子登基後又是怎麼對待兩個弟弟,二王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

漢王朱高煦:把野心寫在臉上的出頭鳥

爭奪了二十年太子的親王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

朱高煦,生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二月初四日,生母燕王妃徐氏,朱棣嫡次子。洪武年間被封爲高陽王,曾隨大哥朱高熾一起在南京學習。雖然因爲日後造反失敗,朱高煦在靖難戰爭中的功勞被《明實錄》大量抹除,但清朝修纂的《明史》還是給了他一個比較公正的評價。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爲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爲功者,高煦力爲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白溝河之戰,東昌之戰,浦之口之戰,都是朱棣造反時的關鍵戰役。每次在燕王殿下近乎窮途末路之時,都是靠着朱高煦捨生忘死扭轉敗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朱棣當時拍着兒子後背說得那句話:“勉之!世子多疾。”應該是出於真心。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帶着朱高煦一起攻入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自殺殉國。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稱帝。當年他老爹朱元璋開國稱帝,當天就冊封長子朱標爲皇太子。可是到了朱棣這兒,這事就有些尷尬了。因爲朱老四發現大兒子有守城功,像當年的唐朝太子李建成。二兒子有開國之功,就像當年的秦王李世民。可朱棣不想當李淵呀。

當年八月,朱高煦返回北平,輔佐他大哥一同鎮守。次年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朱高煦奉旨率兵往開平操備。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時他的身份仍然是郡王,而他大哥朱高熾也依然是燕王世子。隨同此次朱高煦出塞的有靖難元勳武安侯鄭亨、安平侯李遠和武城侯王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朱高煦能把握住這次機會,建立一場曠世功業,那麼相信太子之位一定會是他的。

可惜當年五月的時候“晝太白見巳位”,欽天監認爲這是“火星犯壘壁陣西端四星”,佔法上主“將軍爲亂,宮中兵起”,屬於天戒。而從朱高煦軍中傳到南京的消息更是不詳,據說大軍抵達清河之時,朱高煦的隨從被雷劈死。過居庸關之時,大帳中的鍋碗等器具無端而鳴響,即所謂“幕中釜鳴”。這些都是不祥之徵,朱棣嘆了口氣,覺得這是天意使然,下旨讓兒子回北京,北征之事就此作罷。當然這件事情中,世子朱高熾背後使了多少力量,我們不得而知,反正不可能沒有。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拖延許久的儲位之爭終於塵埃落定。朱棣長子朱高熾冊爲皇太子,次子朱高煦封漢王,第三子朱高燧封趙王。

爭奪了二十年太子的親王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 第2張

結局悽慘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月,朱棣從北京返回南京,即聽說漢王有“私造兵器,陰養死士,招納亡命”等數十件不法之事。朱高煦被“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即將被廢爲庶人。此時太子朱高熾挺身而出,將弟弟給保了下來。其實他心裏明白,自己的那位父皇絕不忍心真的處置二弟。他如果不做出這樣的姿態,恐怕最後倒黴的人是誰,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漢王朱高煦正式之國山東樂安州,意味着他在奪嫡之爭中徹底落敗。這位漢王殿下時時以秦王李世民自詡,可惜卻沒有唐太宗的雷霆手段。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途中駕崩。太子朱高熾於八月十五日登基,但直到八月二十三日才召漢王進京奔喪。

九月十二日朱高煦抵達北京,次日朱高熾下旨將漢王歲祿由一萬石增加到三萬石,歲加鈔十萬貫,另賜黃金五百兩、白金五千兩、錦百匹、紵絲二百疋、羅二百匹、紗二百匹、胡椒五千斤,蘇木五千斤,鈔五百貫,良馬百疋。兩天後,漢王返回封國。不管朱高熾心裏怎麼想,明面上他繼位後對漢王的處置,挑不出一點毛病。

朱高熾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不幸駕崩,皇太子朱瞻基繼位後,立刻收緊了對漢王的監控。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老牌野心家漢王朱高煦終於反了。早有準備的朱瞻基御駕親征,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這場叛亂輕鬆平定。

至於漢王及其家族的結局,《明宣宗實錄》的記載是朱瞻基將他們帶回北京後,在西安門內給漢王全家新造了館舍以供其生活。西安門位於西苑三海西邊,離紫禁城較遠。當時文武大臣均要求處死漢王,宣宗爲了維護自己明君的形象,明確予以了拒絕。

丙申,高煦父子家屬皆至京師。行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暨文武廷臣劾奏高煦謀危宗社,大逆不道,宜正國典,以爲亂臣賊子之戒。上曰:“國家待宗藩具有祖訓,朕不敢違。” 命行在工部新作館室於西安門內,處高煦夫婦男女。其飲食、衣服之奉,悉仍舊無改。—《明宣宗實錄卷二十一》

此後漢王一家就消失在了明代官方記載之中。彷佛這一大家子在西安門內就此人間蒸發,無影無蹤,這顯然是不正常的。回過頭來我們看一下清朝修纂的《明史》是怎麼說的:

帝制《東征記》以示羣臣。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爭奪了二十年太子的親王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 第3張

《明史》雖然提供了漢王父子的結局,但依然比較剋制,並未暗示朱高煦及其諸子是朱瞻基所害。既然正史中查不到,我們看看明代史學傢俬修的史書中是否有蛛絲馬跡可供尋找。

明神宗萬曆十七年殿試第一名的焦竑,曾參與國史的編修,掌握了很多先朝史料。因此在其所著的明代人物傳記資料選編《國朝獻徵錄》中,爲我們透露了漢王的結局。

初庶人被執,鎖縶逍遙城。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國朝獻徵錄卷二》

文中所說的逍遙城,位於今故宮西部通道南端的起點、熙和門外(西側)南端,即西安門一側。天啓年間被大太監魏忠賢下令拆毀,今已不存。從焦竑的記述來看,宣宗在看望漢王之時曾爆發激烈衝突,最終造成了朱高煦全家被殺。同時如果真的如文中所說漢王是被活活烤死,那後代史官是不敢將其記錄在《明宣宗實錄》之中,因爲這實在太過於損害皇帝陛下的聖德。

趙王朱高燧:暗中使壞的野心家

皇帝疼愛的老兒子

朱高燧,生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母燕王妃徐氏,朱棣嫡第三子。在那場著名的“靖難戰爭”中,朱高燧和大哥一起留守北平,亦有守城之功。在朱棣的三個兒子之中,朱高燧由於年齡相對較小,長期受到人們的忽視。永樂二年四月被冊封爲趙王之後,朱高燧長期鎮守北京,同樣有着奪嫡的野心。

永樂七年四月的時候,朱棣突然將趙王的歲祿減少到三百石,理由是“趙王高燧年少,未知稼穡之難”。這其中一定發生了某些重大的變故,畢竟這一年趙王殿下已經28歲,和“年少”這兩個字已經毫不相關了。這樁謎案直到《宣宗實錄》記載趙王去世之時,才稍有泄露。

王寡學問,好武事。初守北京時,命有司政務悉啓王而後行,而邪說左道之人多見進用。永樂七年,太宗皇帝初巡守至北京。聞其過失,震怒。誅長史顧晟,盡執其所用小人,禠王冠帶,不許入侍。賴仁宗皇帝力爲救解,乃復冠帶,聽入侍。—《明宣宗實錄卷八十二》

爭奪了二十年太子的親王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 第4張

但是趙府長史顧晟究竟犯了什麼樣的罪行,乃至於要被處死呢?而且趙王甚至受到“禠王冠帶”這樣的重罰呢?實錄中依然語焉不詳。回過頭來再看《明史》,終於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高燧恃寵,多行不法,又與漢王高煦謀奪嫡,時時譖太子。於是太子宮寮多得罪。七年,帝聞其不法事,大怒,誅其長史顧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諸王三》

原本朱棣在靖難之後一直待在南京,因此北京軍政的最高統帥,實質上就是趙王。但當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並且自永樂十五年四月前往北京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南京。在這種情況下,早已過了就藩年紀的趙王,卻始終待在北京,陪在老爹身邊。結果在永樂二十一年的時候,一場未遂政變引起了軒然大波。

當年五月,趙王護衛中的一批中下級軍官,打算擁立朱高燧爲帝。其中的爲首人物是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靖難元勳保定侯孟善庶長子)。這批人僞造了聖旨,準備用毒藥毒死朱棣,然後廢太子朱高熾,立趙王朱高燧爲帝。事發之後,朱棣雖然雷霆震怒,將所有參與謀逆人員全部處死。但對於小兒子趙王,永樂皇帝的態度卻很曖昧。

上顧高燧曰:“爾爲之耶?”高燧惴慄不能,皇太子爲之營解曰:“高燧必不與謀,此下所爲耳。”—《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五十九》

這樣的謀反大罪,朱棣竟然因爲太子的一句話借坡下驢,輕輕就把此事揭過,趙王本人居然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苟且求生,終保晚節

經過此事的敲打,趙王老實了不少,直到朱棣去世,都再沒有翻出任何浪花。

而朱高熾在繼位後露出了他“仁厚”面具下的雷霆一面,雖然依舊不忍心對親弟弟下手,但對於當年支持趙王的皇親可用不着客氣。永平公主之子、朱高熾的外甥富陽侯李茂芳,以及安成公主夫君、妹夫西寧侯宋琥都削爵廢爲庶人。根據史書的記載,當年那場未遂政變,幾位公主及其背後的家族都有份參與。

癸巳,免富陽侯李茂芳爲庶人。…蓋以茂芳母子在先帝時有逆謀故也。—《明仁宗實錄卷四》

爭奪了二十年太子的親王朱高煦與朱高燧,他們是什麼結局? 第5張

嚇壞了的趙王用請辭常山左、右二護衛的方法,爲自己換來了順利之國彰德府的回報。而在漢王之亂被平定後,朝中要求皇帝趁機一起收拾趙王的呼聲空前高漲。但是畢竟爺爺就這三個兒子,幹掉漢王之後,朱瞻基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絕。

帝曰:“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但是隱患不除,終是難以心安。朱瞻基派人把漢王的證詞以及羣臣所上章奏送往彰德府,請趙王親自觀看。這應該是這位大侄子給自己三叔的最後一次機會了。朱高燧收到以後嚇得魂不附體,趕緊向朝廷上奏表明忠心,同時表示“兵衛未除,恐人言未弭。”將常山中護衛及羣牧千戶所官軍,並儀衛司官校全部歸之朝廷。

自此之後,趙王一直小心謹慎,唯恐越雷池一步,這纔有了《明實錄》之中“奉藩甚恭,而重賢禮士,未嘗有過”的評價。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趙王朱高燧薨,享年50歲。朱瞻基輟視朝三日,賜諡曰簡。宣德七年七月,趙簡王第二子安陽王朱瞻塙襲封趙王。趙國直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彰德府,末代趙王朱常被害後,才徹底宣告滅亡。

結語:永樂大帝的三個兒子,其實個個能力都挺強。但是皇位只有一個,可惜朱高熾戰戰兢兢地和兩個爹爹,再加上老爹鬥了二十年,竟然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溘然而逝。從史書上的一貫表現來看,這位仁宗皇帝對於兩個弟弟是可以包容的。若是他能多做幾年皇帝,至少漢王應該不會死得如此悽慘。可惜在強勢皇帝朱瞻基面前,他的二叔三叔,一個死了被假裝沒死,另一個沒死卻像是死了,個個晚景淒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