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歷史上李景隆是什麼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大明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兒子。李文忠的母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而且姐弟之間從小感情深厚。蒙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李文忠之母去世,隨後不久即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李文忠之父李貞帶着兒子浪跡天涯,四處逃難。直到至正十四年打聽到小舅子朱元璋的消息,父子二人這纔算有了依靠。當時身邊舉目無親的朱元璋看到外甥和姐夫,大喜過望。朱元璋把外甥當親兒子看,對他進行了悉心的教導。

文忠時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愛之,曰:“吾甥猶吾子也。”教養之備至,命從征討。—《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先追封姐姐爲隴西長公主,後以外甥李文忠的功勞,加封曹國長公主。姐夫李貞則先封恩親侯,後來也父憑子貴,受封曹國公。至於李文忠本人,在洪武三年的時候憑藉出色的戰功躋身開國六公爵之一,封曹國公,食祿三千石。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諸將臣諭之曰:“平章李文忠總兵應昌,逐前元太子遠遁漠北,獲其皇孫妃嬪重寶悉歸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實錄五十八》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曹國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歲。在洪武十六年年底染病之後,朱元璋先是派皇太子朱標前往探視,接着自己親自前往曹國公府邸探病。

薨之日,上痛悼不已。輟朝三日,親爲文遣使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賜葬鐘山之陰。—《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

兩年之後,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襲封曹國公。根據《明史》描述,李景隆是個又高又帥、溫文爾雅、氣質出衆而又品學兼優的完美貴公子。這樣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朱元璋心中對李文忠的懷念,很快就讓他成爲朝堂之上炙手可熱的紅人。

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朱元璋派宋國公馮勝爲大將軍,率20萬大軍對盤踞遼東的前元太尉納哈出集團進行討伐。這一次真刀真槍的戰鬥,對於二代勳貴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因此剛剛襲封的李景隆也被派到北伐大軍之中隨行觀摩。大軍一出就是半年,直到當年七月遼東平定以後,李景隆才被召回南京。

從現存史料來看,朱元璋對於李景隆這次在軍中的實習表現,應該是比較滿意的。由於納哈出幾乎沒有做像樣的抵抗便全軍投降,如何處理這些前元降軍,到成了明軍的一個負擔。這些人不可能全留在遼東,需要逐步調往南方。但是爲了防止南下途中發生意外,還需要另外調動官軍沿途進行防護。而這個任務,朱元璋選擇交給了初出茅廬的李景隆。

己卯,命曹國公李景隆、定遠侯王弼、鶴慶侯張翼往中都留守司及徐、邳等衛調官軍,防護漠北新附韃軍南來。—《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八》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第2張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春天,潁國公傅友德討平雲南東川叛蠻之後,回師湖廣練兵。老朱讓曹國公季景隆去安陸,趁着傅友德在,讓他跟着這位大明第一戰神好好學習練兵之道。李景隆在湖廣一待就是大半年,直到當年年底才返回南京。

在避過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案”的風頭之後,李景隆在第二年三月跟隨涼國公藍玉一同前往陝西巡邊。明軍這次大規模的調動,包括皇太子朱標巡視關陝,目的是奔着遷都西安去的。但隨着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突然去世,遷都計劃戛然而止。李景隆則被召回南京,在當年年底出任太子太傅,成爲皇太孫朱允炆的東宮班底。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藍玉案”之後,明軍由於大批中高級武官被殺,戰鬥力受到了不小的影響。然而此時的太子太傅、曹國公李景隆卻掛平羗將軍印,出任甘肅總兵官。甘肅一帶是西北防禦的重中之重,朱元璋選擇讓李景隆出鎮,無疑是對他能力的最大認可。

甘肅在當時隸屬於陝西,軍事上屬於右軍都督府管轄。朱元璋在讓李景隆前去戍邊的同時,玩了一個高超的政治手腕。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李增枝(李景隆之弟),調任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其職由魏國公徐輝祖之弟徐增壽接任。不過考慮到日後徐增壽是實打實的燕王內應,那麼和他共事多年的李景隆呢?

時間進入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此時已距死期不遠的朱元璋自感身體狀況已經江河日下,而在甘肅坐鎮五年的李景隆也被及時召回南京。李景隆這次回京,明顯就是來出任託孤大臣的。這位曹國公跟隨宋國公馮勝親歷過戰陣,又跟在穎國公傅友德和涼國公藍玉身邊練兵巡邊,最後還在西北吃了五年灰塵,真的是朱棣口中的“豢養之子”嗎?

臨危受命,連場慘敗

岐陽武靖王李文忠雖說是朱棣表哥,兩人之間的歲數卻差了足足有21歲。李景隆雖然是朱棣名義上的表侄,但是二人應該年歲相仿,從小一起長大。因此當燕王在北平舉兵靖難之時,朝廷派出的統帥並不是曹國公,而是開國元勳長興侯耿炳文。

但是很遺憾,在真定的一場偷襲戰中,耿炳文殉國,兩位副將駙馬都尉李堅和都督甯忠一死一俘,殘部困守真定城。消息傳回京師,朝野震動。朱允炆的軍師黃子澄力薦由曹國公李景隆掛帥,於是朱允炆賜通天犀帶,親爲推輪,餞之江滸,指示李景隆可以“一切便宜行事”。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第3張

關於李景隆抵達真定的時間,《實錄》說在9月11日之前:

戊寅,諜報曹國公乘傳至德州,收集耿炳文敗亡將卒,並調各處軍馬五十萬進營河間。—《明太宗實錄卷四上》

但是根據《明史·耿炳文傳》,似乎又發生在8月28日:

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爲大將軍,乘傳代炳文。比至軍,燕師已先一日去。—《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耿炳文戰敗是在8月25日,燕軍撤圍發生在8月29日,按照《明史》的說法,李景隆抵達真定的時間只能是8月28日。邏輯上這是說不通的,從朝廷收到戰敗消息,到李景隆哪怕是輕裝出發,短短三天時間都是遠遠不夠的。有專家站在《明史》一切正確的立場上,認爲朝廷早有更換耿炳文之心,在他尚未戰敗之時就讓李景隆北上接過指揮權。但是這樣一來,和《李景隆本傳》上的記載又自相矛盾。所以筆者以爲,還是《實錄》上的記載更靠譜。

9月底,爲了解決兵員不足的困境,朱棣決定冒險率主力北上偷襲大寧,目標是已經和朝廷撕破臉的寧王朱權手下營州三護衛。而留守北平的重任,則交到了燕王世子朱高熾手上。這是一場事關命運的賭博,朱棣別無選擇。

雖然朱棣用繞道劉家口而不走大寧門戶鬆亭關的方法隱藏行跡,但畢竟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李景隆還是知道了燕軍的動向。戰機已經出現,李景隆自然不能繼續再待在德州,他立刻揮師北上。當朝廷大軍通過無人防守的北平門戶盧溝橋之時,李景隆敏銳地判斷出城中守軍兵力不足。

後世的史書將李景隆在本次北平保衛戰的表現貶損得不堪入目,甚至還有他嫉妒瞿能的功勞,導致攻城戰功虧一簣的記載。那麼撥開這些障眼法,這位曹國公實際表現究竟如何呢?

在指揮大軍包圍北平之時,李景隆先是分兵包圍通州,切斷外圍燕軍與北平城的聯繫。隨即又在北平九門每個城門之外築起營壘,對其完成全面封鎖。

北平只是一座孤城,到底是先將它一舉攻克,然後賭燕軍會軍心崩潰還是更加破釜沉舟,甚至北竄進入大漠。抑或是佯裝猛攻,實質吊着北平城逼迫朱棣南下決戰?從李景隆在北平以東的鄭村壩設立九座大營並親自坐鎮來看,他是打算一舉圍殲朱棣主力的。北平城內守軍自保尚嫌不足,根本沒有能力和朱棣來一個裏應外合。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第4張

因此當朱棣完成對大寧駐軍和寧王護衛的改編之後,11月4日,燕軍抵達孤山,與李景隆隔白河對峙。李景隆收到諜報之後派都督陳暉率萬餘騎兵在白河沿岸進行巡邏,目的就是在燕軍渡河之時給予半渡一擊。

庚午,師至孤山,訊知李景隆軍鄭村壩。我邏騎至白河,還言河水流澌,兵不可度。又聞景隆列陣於白河西。是日大雪初霽。上默禱曰:“天若助予,則河冰合。”—《明太宗實錄卷五》

從佈陣上看,李景隆的操作近乎完美。上萬精銳騎兵沿河巡邏,準備對渡河中的燕軍發動攻擊。大軍列陣河西,準備對渡河後的燕軍完成合圍。

就在朱棣無計可施的時候,神奇的天象開始作妖。原本滿是流冰的河面,經過一個晚上突然就凍住了,朱棣趁機揮師渡河。更爲神奇的是,當陳暉在河邊與燕軍交手失敗後,曾想渡河奔襲燕軍大營。結果好端端的冰面突然崩塌,官軍在白河之中人仰馬翻,溺死無數。

朱棣神奇渡河之後,親率精銳騎兵直撲李景隆大營,燕軍騎兵發揮其機動性強的特點,連續地拉扯官軍防線。經過7個小時的激戰(自午至酉),燕軍斬首數萬級,俘虜亦數萬人。但官軍雖然損失慘遭,卻也並未全線崩潰。朱棣被迫收兵回營,等待明日再戰。

11月份的北平早已天寒地凍,對於不習嚴寒的朝廷官軍來說非戰鬥傷亡太大,史書記載:“凍死及墮指者甚衆,臨戰率不能執兵”。面對嚴酷的天氣和大量的非戰鬥減員,李景隆當機立斷,下令丟下輜重,全軍當晚開拔向德州方向退卻。雖然史書上對李景隆此舉大加譏諷,但實事求是的說,朱棣在眼皮子底下就讓李景隆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全軍安然撤退,也算是挺丟人的。

鄭村壩之戰後,朱棣一邊忙着和朝廷打嘴仗,一邊竭盡全力整頓軍馬。而在另一邊,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陸續率軍抵達德州。李景隆調兵遣將,準備在第二年春天再次北上。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由德州出兵,郭英、吳傑由真定出兵,大軍緩緩北上,直撲北平而來。此前朱允炆派中官賜給李景隆的璽書斧鉞,在渡江的時候居然碰上雷暴天氣導致沉船,致使璽書斧鉞皆沉於水。此事大觸黴頭,爲官軍此行蒙上了一層陰影。

朱棣在收到消息以後親自率軍南下應戰,4月20日,燕軍於白溝河邊的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駐紮。白溝河發源於太行山脈,從山西一直綿延到河北保定,最終匯入當地重要的湖泊--白洋澱。

在鄭村壩見識了燕軍的驍勇之後,再次北上的李景隆顯得更加謹慎,特地徵調了曾多次跟隨朱棣北伐,熟知其作戰技巧的平安隨徵。平安小名平保兒,爲明太祖朱元璋養子。朱棣聽說平安來了,心中雖然打鼓,嘴上卻誇下海口: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第5張

上曰:“平安豎子耳。往從吾出師塞北,頗識吾用兵,故敢爲前鋒。吾今日破之,要使其心膽俱喪。”—《明太宗實錄卷六》

此時的朱棣似乎忘記了驕兵必敗的道理,4月24日,燕軍由西北循河而進,午後大軍度河之後,遭到了平安所率領的萬餘騎兵伏擊。而朱棣親自指揮騎兵衝擊李景隆中軍,卻遭到了新式武器“地雷”的打擊,從而損失慘重。

景隆、英、傑藏火器地中,人馬遇之輒爛。—《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儘管《實錄》中花式吹噓了朱棣的勇武,使人乍一眼竟然看不出此戰誰勝誰敗。但實際上這一仗下來把燕軍的建制都給打散了,以至於朱棣身邊只剩下三人,而且好不容易纔逃回大營。《實錄》不好意思寫朱棣大敗,只能說是他親自殿後。連朱棣本人才4個人,這是哪門子的殿後?

吸取了昨天單兵突進險些全軍覆滅的教訓,第二天清晨朱棣命張玉居中,朱能居左,陳亨居右先行渡河,丘福率騎兵接應,房寬率軍殿後。十餘萬大軍浩浩蕩蕩渡過白溝河列陣以待,不敢再有絲毫輕敵之意。

李景隆則在燕軍佈陣未定之際,命瞿能父子率騎兵迂迴直搗朱棣後軍,另一位大將平安在側翼對瞿能進行掩護。房寬所部在瞿能父子的衝擊下漸漸不支,官軍氣勢兇猛,連張玉等人都爲之膽寒。

危急時刻朱棣率麾下精銳護衛親自對瞿能發動反衝鋒,燕軍必須要拼命了。一旦房寬的後軍被徹底打垮,李景隆再指揮官軍正面壓上,十餘萬燕軍恐怕就要被全殲在白溝河岸邊。面對燕軍不要命的攻擊,官軍並不示弱,瞿能更是指揮部下盯着朱棣實施斬首行動,所謂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根本就是一句鬼話。

南軍飛矢如注射王馬,凡三被創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盡。乃提劍左右奮擊,劍鋒折缺,不堪擊。馬卻,阻於堤,幾爲瞿能所及。—《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此時負責掩護的平安見瞿能戰況激烈,也率部投入戰鬥。平安武力超羣,燕軍大將陳亨、徐忠皆被其重創。其中徐忠被平安一刀砍到手上,結果自己把將斷未斷的兩根手指砍掉,撕下戰袍裹住傷口之後,繼續酣戰不已。

鏖戰多時的朱棣此時已是筋疲力盡,幸虧高陽王朱高煦率領數千騎兵趕到,才勉強穩住了戰局。但到了中午時分,瞿能高呼着“滅燕”的口號,再次對燕軍陣地發動突擊。越嶲侯俞淵、陸涼衛指揮滕聚率軍緊隨瞿能而上。(越嶲侯俞淵,是胡黨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洪武二十六年被朱元璋貶黜,此時被朱允炆重新啓用。陸涼衛是雲南衛所,證明了沐家統領的雲南兵一直就和朝廷是一條心。)

經過短暫休息過後緩過勁來的朱棣再次領兵殺出,和朱高煦、張玉合兵一處圍攻瞿能父子。原先在左翼的朱能已經馳援右翼,代替陳亨對抗平安。此時的戰況已經容不得朱棣再留後手了,丘福指揮的騎兵對李景隆的中軍發動衝擊,但官軍不但在李景隆的指揮下巍然不動,還分出一支精兵抄襲燕軍後路。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第6張

從當時的戰場形勢來看,朱棣的最後一張牌已經打出,而李景隆的總預備隊還沒有動。照現在的狀態耗下去,燕軍難以支撐到天黑。就在燕軍眼看不支的時候,神奇的天象再次出現。一陣妖風吹過,李景隆的帥旗竟然被刮斷。古代作戰,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語進行指揮,因此帥旗一倒,前線官軍都以爲李景隆的中軍出了問題。一時之間,官軍旗號混亂,陣型開始鬆動。

可惜瞿能父子功敗垂成,壯志未酬,在一片混亂之際被朱高煦所殺。而平安也在和朱能的對抗中敗下陣來。官軍陣腳大亂,俞淵、滕聚等人相繼戰死,只能退回大營,試圖據營堅守。

但朱棣乘着風勢,對李景隆大營實施火攻,於是官軍最終崩潰。郭英部向西面潰散,李景隆部則向南面潰散。不但營中輜重、器械、孳畜等都丟給了朱棣,連皇帝御賜的斧鉞都來不及帶走。燕軍一直追殺到雄縣月樣橋才收兵。

靖難第一功臣

此前李景隆大敗於鄭村壩之時,黃子澄等人讓其隱匿敗績不要上奏給皇帝。現在紙包不住火之後,黃子澄卻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地說出下面一段話,簡直是演技派影帝,令人瞋目結舌。

景隆還朝,帝赦不誅。黃子澄痛哭曰:“景隆出師觀望,懷二心,不亟誅何以謝宗社,勵將士!”—《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李景隆出師近一年,期間出生入死,與燕軍多場血戰。到了文人們口中變成了“出師觀望,懷二心”。黃子澄等人爲了掩蓋自己“欺君”的罪行,就想着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出生入死的武將,如何不讓人心寒?

而在建文四年朱棣千里奔襲南京,連戰連捷,兵臨城下之時。朱允炆的另一位軍師方孝孺在朝堂之上一個箭步竄入武臣班中揪住曹國公李景隆,稱“壞陛下事者,此賊也。”此時其他十八名文官更是一擁而上,對李景隆進行圍毆。土木堡之變後一羣文官當庭打死錦衣衛指揮使馬順之事,險些提前五十年發生。

但是等到朱棣駐軍龍潭之後,又是方孝孺,居然提出讓李景隆代表朝廷去燕軍大營求和。這個時候他想起來李景隆是和朱棣從小一起長大的親戚,想利用這層關係來施展緩兵之計。朱允炆君臣的昏聵天真,實在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李景隆被你們這幫文官百般針對,憑什麼認爲他還會忠心於朝廷?派李景隆去求和,這不是明擺着給他一個和朱棣眉來眼去的機會麼?

6月9日,李景隆和兵部尚書茹常、都督王佐等人硬着頭皮來到燕軍大營求見朱棣。結果就是三人都被策反,成爲燕軍兵不血刃攻破南京的功臣。因此戰後論功行賞,李景隆名列靖難功臣第一名,增祿一千石。茹常封忠誠伯,王佐封順昌伯。

李景隆,受到朱元璋培養的曹國公,真的是草包? 第7張

但是朱棣重用李景隆,不過是權宜之計。雙方在靖難時兵戎相見,朱棣雖然兩次對陣李景隆時獲勝,但是死於其手的燕軍將士也是不計其數,這樣的深仇大恨不是輕易能化解的。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陣第十四》

永樂二年,朱棣的親弟弟周王朱橚聯合刑部尚書鄭賜、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輪番彈劾,終於讓李景隆被削去爵位,和其弟李增枝及妻子數十人禁足於曹國公府。在朱棣遷居北京之後,還特地將李景隆押赴北京單獨監禁。根據《明史》的記載,李景隆應該是在永樂末年死於北京。而他的家屬直到明英宗正統十三年才被解除禁足,恢復正常生活。

癸巳,敕南京守備、豐城侯李賢,參贊機務、兵部侍郎徐琦等:已廢曹國公李景隆家屬增枝等男、婦大小三十八名,拘繫年久,人情不堪。茲特推恩,悉加寬釋,令於所居閒住,聽其出入生理。其男女聽與軍民結婚嫁娶,薪米之類,悉皆住給。—《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六十二》

李景隆被囚禁於北京之時,他被髮配遼東的家人潛逃於滄州,意圖劫獄。李家子孫幽閉於府中四十多年,生活極端困苦之餘,依然能做到秩序井然。這樣的李景隆,怎麼能說是草包?

至於他和朱棣的兩次正面交手,從排兵佈陣到臨場指揮,說實話都沒有大的紕漏。只能說天命在燕王,非人力所能挽回。李景隆既不是草包,也不是內應,他只是敗於朱棣手中衆多將領中的一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