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爲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爲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在力行軍功等爵制的秦國,爲何戰功赫赫的白起,至死都未能封侯?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爲秦國戎馬一生,未嘗一敗,因功被封爲武安君,而後卻因得罪應侯范雎,觸怒秦昭襄王,最終在杜郵自刎。

白起之死,是古往今來無數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很多人將白起最後被迫於杜郵自刎,歸結於范雎那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誠然,在“白起之死”這一事件中,范雎的的確確扮演了一個很不光彩的角色,但是,“白起之死”並非是范雎一句話這麼簡單的事情。

對於“白起之死”,我們可以聯繫另一個令人感慨的問題——白起爲何一生都未能得以封侯?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白起之死”,能夠讓屏幕前的你有不一樣的收穫。

我們都知道,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打破世卿世祿制,繼而全力推行軍功等爵制。不過,在這裏請注意,秦孝公時期推行的軍功爵制是以大良造爲最高級爵位的“十七級爵制”,而非後世所熟知以徹侯(太史公爲避漢武帝名諱,在《史記》將“徹侯”改稱爲“列侯”)爲最高級爵位的“二十等爵制”。

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畢竟秦襄公護衛平王東遷得到的爵位纔是一個第三等的“伯”,而“侯”卻是第二等的爵位,秦國怎麼可能會給臣子封賞一個比國君爵位都要高的“侯”呢?

雖然後來各國國君的諡號大多是“XX公”,但是這只是一個尊稱,而非代表他們就是周王室冊封的公爵,畢竟被周王室正兒八經冊封爲公爵的就八個國家,能夠苟延殘喘到戰國的還就只剩了一根獨苗——宋國。

直到秦惠文王“棄公稱王”後,秦國才逐步將徹侯、關內侯等爵位加入了軍功爵制體系中,這也就演變成爲了後來人們熟知的“二十等爵制”。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爲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那麼,在秦國曆史上,有幾位徹侯呢?

答案是七位,這七位分別是徹侯商鞅、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以及通武侯王賁。

那麼,第二個問題,在這七位徹侯中,有幾位是靠着實打實的軍功受封徹侯的呢?

答案是兩個半,這兩位因軍功受封徹侯的自然就是王翦、王賁父子,而剩下的半個,就是商鞅。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秦孝公時期,秦國的軍功爵制中是沒有徹侯這個爵位的,“侯”這一爵位甚至都要高於秦孝公自己本身的爵位,可爲何秦孝公會將商鞅封爲“徹侯”呢?

這是因爲商鞅本就在變法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再加上商鞅親自率軍於河西重創魏國,爲秦國洗刷了百年屈辱,秦孝公賞無可賞,這纔將商鞅的爵位提升到了徹侯,以示寵信。

那麼,剩下的四位都是如何取得徹侯這一爵位的呢?

魏冉,曾在秦國內亂中立下大功,擁立秦昭襄王繼位,有着“從龍首功”,再加上他是秦昭襄王的舅父,這才被封爲穰侯。

范雎,曾協助秦昭襄王驅逐“四貴”,完完全全收回了君權,立下了大功,這才被秦昭襄王封爲了應侯。

呂不韋,以一場“奇貨可居”的豪賭,散盡家財將公子異人推上了秦王之位,而後被秦莊襄王直接拜爲秦相,封文信侯。

嫪毐,這位大家都清楚,想必就不用筆者贅述了吧?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爲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第2張

由此看來,憑藉白起的軍功,他是否足以達到封侯的標準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起王翦父子打的順風順水的滅國之戰,商鞅打的那場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的河西之戰,白起生平指揮的大戰又有幾場比他們容易呢?

論及政治意義,若是沒有白起接連在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重創山東六國,秦王政又豈會輕而易舉的一統天下?更何況,據後世考證,在整個戰國時期中,各國損失的兵員有兩百萬,而僅白起一人便殲滅了近百萬。

如此之功,是否當得起徹侯這一爵位?

那麼,爲何白起不能得以封侯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生平。

公元前294年,剛剛擔任左庶長的白起在新城之戰中嶄露頭角,次年經穰侯魏冉推薦,得以指揮秦軍在伊闕迎戰韓魏聯軍。在此戰中,白起避實擊虛,一舉殲滅了二十四萬韓魏聯軍,俘殺魏將公孫喜,因功晉升國尉。

公元前292年,白起再度領兵攻佔了魏國大小城池數十座,因功被擢升爲大良造。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從第十級的左庶長到第十六級的大良造,白起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他的爵位提升速度堪比坐火箭。

因爲大良造已然是秦國的高級爵位,在大良造之上的爵位僅有駟車庶長、大庶長以及關內侯、徹侯,其中,駟車庶長與大庶長通常由宗室之人擔任,外臣是不可能被授予這兩級爵位的,而關內侯和徹侯這兩級爵位白起顯然還夠不着。所以在此後的十餘年時間裏,白起雖屢立戰功,但也只是官職上發生了變化,爵位卻停在了大良造這一級。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爲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第3張

公元前278年,白起取得了鄢郢之戰的大捷,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陪都鄢城,佔領了楚國半壁江山,按理來說,這場大捷再加上此前大大小小的軍功,已經足夠白起問鼎徹侯的爵位了。

可就在此時,秦昭襄王卻沒有按照軍功爵制將白起封侯,而後轉而採用了特殊的封君制度,將白起封爲“武安君”。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王翦父子雖因軍功得以封侯,但是王翦隨即便急流勇退,告老還鄉了,王賁也在公元前219年就消失在史冊之中了。如果將白起封侯,一個出身武將且手握兵權的徹侯,再加上一個與白起交往甚密的穰侯,對秦昭襄王的君權威脅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

這樣,就不難理解爲何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急不可耐地想要發兵進攻趙國邯鄲,企圖一舉滅掉趙國,除了這確實是滅趙良機之外,何嘗又不是白起想要以滅國之功,脅迫秦昭襄王將自己封侯的心思在作祟呢?

同時也很容易理解秦昭襄王爲何輕易地被范雎忽悠撤兵,又爲何會在此後的邯鄲之戰中與趙國死磕。在那個時候下令撤兵是秦昭襄王認爲趙國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爲了阻止白起封侯,防止其功高蓋主才做出的決定,而後在邯鄲之戰中與趙國死磕,是秦昭襄王想要證明:沒了你白起,我也能滅掉趙國。

可是,隨着秦軍前線戰事不利的消息傳來,秦昭襄王的臉上掛不住了,想要讓白起出山,而心中憋着一口惡氣的白起自然不會給秦昭襄王好臉色。如此一來,君臣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再加上范雎在背後推波助瀾,這就有了白起在杜郵發出“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的悲憤後便拔劍自刎的悲劇下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