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事無成的曹參爲啥被人稱讚,被視爲賢相?

一事無成的曹參爲啥被人稱讚,被視爲賢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漢朝宰相曹參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用今天的職場作類比會更直觀:假設咱們身在一個剛從大動盪中平穩下來、正步入正軌的企業,某天迎來了新一任職業經理人。你是希望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加折騰,還是更願意他繼續穩定局面、帶領衆人和氣生財?

相信正常人都會選擇第二種;而這也是曹參擔任宰相時的定位。

一事無成的曹參爲啥被人稱讚,被視爲賢相?

在不同時期,同一個組織面臨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完全相同,對於體系內的人員要求也隨之變化。一個優秀的從業者,總能與時俱進、找清楚自己的定位,並且在崗位上最大化展現自己的價值。在《史記》中,曹參之所以能與蕭何、張良、陳平、周勃共同躋身世家之列,正是由於他的這種能力。

秦末大起義爆發前,曹參和蕭何一樣,都是沛縣的公務人員。他的職務是獄掾,通俗點理解就是管監獄的。這一職務看似不起眼,但在那個時期連續出了好幾位大人物:除了曹參,還有後來被項羽封爲塞王的司馬欣。

在當時,曹參的職務比劉邦高,名聲也不小:“居縣爲豪吏矣”,是沛縣有頭有臉的著名官員,可見在他這一崗位上表現得很不錯。

劉邦帶領沛縣老鄉們起事後,當時各路諸侯的主要任務就是推翻秦朝統治、在亂世中謀求生存發展,此時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兩種:運籌帷幄的謀臣、征戰沙場的將領。監獄管理人員出身的曹參,很快找準定位、及時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爲一位威名赫赫的將領:

在進入關中之前,曹參跟隨劉邦四處征戰,爵位經歷了中涓、七大夫、五大夫、建成君,殺進關中後,被封爲建成侯,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位居列侯,履歷讓人佩服。

楚漢相爭期間,曹參被封將軍,擔綱主力參與平定三秦;公元前205年起,他跟隨韓信征伐魏、趙、齊等地,擊敗龍且率領的楚軍,同時還消滅了原齊國王室的多名田氏勳貴。 垓下之戰期間,他留守齊地,“平齊未服者”。

公元前201年,劉邦重新分封列侯。曹參的戰功被整理如下:“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因此,羣臣都認爲他的功勞應名列第一。但出於制衡軍功集團的考慮,劉邦把留守關中負責政務的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則排第二,被封平陽侯、食邑1萬多戶。

一事無成的曹參爲啥被人稱讚,被視爲賢相? 第2張

總而言之,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身經百戰的曹參逐漸成長爲沛縣元老中的頭號將領;更重要的是,在韓信獨領一軍後,曹參幾乎一直如影隨形,成功的幫助劉邦把這支軍隊牢牢掌控在手中,這就是劉邦能夠多次暢通無阻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兵權的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曹參並不是碌碌無爲的庸才,而是學習能力極強的寶貴人才。

而在治天下的階段到來後,劉邦團隊的主要任務隨之變化。當時西漢王朝對內面臨着兩大任務: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正常發展,平衡皇權與相權、維持政權穩定。而曹參作爲核心元老,也面臨着新的考驗。

但他的對策很簡單,總結起來只有兩個詞:清靜無爲、蕭規曹隨。

在史學界看來,直到漢武帝即位時,西漢王朝一直採取的是無爲而治的方針,而根據史料記載來看,首個明確運用這一治國哲學就是曹參。

根據史料記載來看,曹參在齊地採取清靜無爲之術,好像是事出偶然。

起初,曹參擔任齊國的相國,輔佐劉邦的長子劉肥,但他倆都沒什麼治國理政的經驗。鑑於齊地向來是儒學的熱土,於是曹參“盡召長老諸生”,召集了一百多位齊地儒生,向他們請教治國方略。

但很遺憾,那時的儒生們擅長的事打嘴炮,對於怎麼治國也沒什麼主意,他們衆說紛紜、意見形形色色,曹參差點被他們攪暈了腦袋:“參未知所定”。

正在頭疼時,有人說膠西蓋公有治國大才,於是曹參花大價錢請來這位高人。對方認爲“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從此曹參決定採用道家的黃老之術治理齊國,並且收穫了豐碩的成果:“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但實際上,這一選擇背後有着現實的考慮。

從《史記·呂太后本紀》我們可以發現,在曹參擔任齊相的同年,齊王劉肥入朝時,差點被呂后用毒酒毒死;其後他聽從內史的建議,以“爲魯元公主提供湯沐邑”爲名,把轄區內的城陽郡獻給朝廷,這才安然返回了齊地。

一事無成的曹參爲啥被人稱讚,被視爲賢相? 第3張

但這並不代表着劉肥從此就高枕無憂了。首先,他是劉邦的長子,但不是呂后所生,理論上仍會威脅漢惠帝的帝位;其次,他的封地齊國向來以“有錢”聞名,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富甲天下。兩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想要呂后徹底放鬆對齊地的警惕談何容易。

如果劉肥遭殃,作爲齊相、功臣的曹參,自然也沒有好果子吃。因此,當時聽了那些儒生的話後他看似“未知所定”,實際上應該是不滿意纔對,儒家的治國理念帶有積極入世的色彩,顯然會刺激到呂后;只有採用清靜無爲之策,才能維持中央與藩國的關係、保住曹參本人的地位和性命。

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原本徵戰沙場的軍事家曹參,搖身一變成了清靜無爲、順其自然的政治家;終其一生,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處理君臣關係,他都遵循了這一理念。

蕭何死後,曹參入朝接班,也開始了自己韜光養晦、明哲保身的全新階段。他的主要思路就是我們熟知的“蕭規曹隨”。

對於怎麼處理皇權和相權的關係,當初的蕭何樹立了正確的榜樣,並且因此得到了呂后的認可。那麼,曹參的最好辦法,就是延續蕭何的所有做法,“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首先,古往今來所有政治家/領導最反感的,莫過於被人認爲自己無能、只會撿前任的現成;於是,爲了凸顯自己的存在感,幾乎都會“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展現能力、又能扶植嫡系;而曹參一反常態,絲毫不忌諱沿用曾經的對手蕭何的所有政策,給人造成一種自己沒有野心、能力平庸的印象;

一事無成的曹參爲啥被人稱讚,被視爲賢相? 第4張

其次,作爲軍功集團的頭兒,曹參用碌碌無爲、照搬舊政向呂后等人表明,自己這些老夥計並沒有擴大利益、改變權利分配的圖謀,而是堅決圍繞在以呂后、惠帝爲首的皇室周圍,爲實現漢朝廷事業的蒸蒸日上而共同努力。

因此,當漢惠帝埋怨曹參不幹活、試圖通過曹窋(曹參之子)表達不滿時,曹參會痛打兒子200大板;面對漢惠帝的進一步追問,曹參甚至搬出了劉邦和蕭何,以惠帝和自己不如這兩位前輩爲由,成功掐斷了對方破壞現有穩定格局的苗頭。

清靜無爲、與民休息,既是西漢初年的客觀需要,也是曹參等功勳集團明哲保身的聰明選擇。在這個過程中,皇權與以相權爲代表的的“臣權”達成了暫時的平衡共存,百姓也得到了難得的恢復機會

因此,雖然曹參在相位上“混”了三年、天天喝酒,但在他死後,民間對他的歌頌不絕於耳:“蕭何爲法,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不瞎折騰,不搏出位,這樣的政治家領導者,古往今來都很難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