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曹參是如何治理政事的?他整日飲酒作樂爲何被稱爲賢相?

曹參是如何治理政事的?他整日飲酒作樂爲何被稱爲賢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參,字敬伯,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政治家,西漢時期繼蕭何之後的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漢開國後,正式將黃老之術作爲治國方略引入朝政的,就是大漢朝的第二任國相曹參。

秦朝還在時,曹參爲沛縣獄吏,秦朝以嚴刑峻法治國,曹參作爲獄吏,對此深有體會。劉邦起事反秦後,曹參先任中涓,掌管文書收發及謁者之事,兼管清潔雜物。劉邦入關、進入漢中前後,曹參掌兵參加多次戰役,屢建大功,先後遷任將軍、中尉等軍職。

劉邦贏得天下,論功行賞,誰應該坐開國功臣的頭把交椅,曾有過很大的爭議,武將們認爲曹參當屬第一,劉邦認爲蕭何功勞最大,雖說後來曹參退居了次座,但由此可見他的才幹是有目共睹的,並非撿便宜的一介武夫。

曹參是如何治理政事的?他整日飲酒作樂爲何被稱爲賢相?

高帝六年,劉邦立庶出長子劉肥爲齊王,同時任命曹參爲齊國之相。

這是曹參治理政事的開端。

歷朝歷代,凡是由底層而起,奪得天下的新政權,治國初期都會遇到昔日武夫如何治理當今天下的難題。

許多時候,因武夫缺乏順勢大勢的治國思想,天下往往會強烈震盪,有的甚至會因此迅速垮臺,但漢初的這一幫原先的草莽武夫卻頗爲明智,懂得適應天下大勢,曹參就是其中的代表。

爲了尋求治國方略,讓百姓安居樂業,曹參上任齊相,第一時間即把齊國的長老和諸多儒學之士召集起來,問策尋法。

聚談時,有人向曹參推薦了一位正在齊國高密、膠西一帶講學的老者,此人叫蓋公,乃戰國末期黃老之學的傳人。

何爲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黃指黃帝,老即老子,簡單說即是崇尚清靜無爲,不主張過多的行政干預,採取順應自然的措施,以休養生息的方式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發展,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

曹參請來蓋公,黃老傳人一席話,曹參茅塞頓開,大爲欽佩,當即尊之爲師。

以“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黃老思想治理齊國九年,曹參名聲遠播,史稱“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曹參是如何治理政事的?他整日飲酒作樂爲何被稱爲賢相? 第2張

漢惠帝二年七月,大漢首任相國蕭何去世,曹參繼任。

曹參之所以能夠順利繼任大漢朝第二任相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在齊國的政績有目共睹,他將齊國治理成了大漢朝的一個模範樣本。

曹參進京前,對齊國繼任者的交代,在歷史上很有名,許多記述權謀智慧的文集都有記載。

一般來說,此時的曹參應對繼任者說一些有關轄區地理、民風以及治理經驗等等的官樣套話,但曹參說的卻是這麼一句——

“以齊獄、市爲寄,慎勿擾之。”

繼任的齊相有些失望,更有些不解,於是質問曹參,難道要治理好齊國,沒有比監獄、集市更重要的事情了嗎?

曹參說,天下初定,奸邪、見利忘義之徒不在少數,監獄、集市是他們主要的容身之所,若是處置過於嚴苛,弄得這些人沒有安身之處,日子久了必遭大亂,因而你要將之視爲第一要務。

曹參達到長安後,按官場慣例,理應先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曹參卻全無此意,他發出文告: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這便是著名典故“蕭規曹隨”的由來。

爲了達到“蕭規曹隨”的效果,曹參掌政之後終日胡吃海喝,不理政事。有人看不慣,想要勸阻,可一登門,還未開口,曹參又喝起來,不一會便喝高喝醉了。

見堂堂相國如此貪圖享樂,底下的官吏們紛紛效仿,一時間,弄得相府四周是日夜飲酒,歌樂不止。

有人實在看不下去,想請曹參出面剎剎這股歪風邪氣,哪知道曹參非但不制止,相反在視察時也加入尋歡作樂的隊伍。

衆人看不懂,有怨言,漢惠帝更是如此,他覺得曹參如此荒廢政事,不僅是誤國,而且是對自己的藐視。

曹參是如何治理政事的?他整日飲酒作樂爲何被稱爲賢相? 第3張

於是,歷史上另一個名場面又出現了。

曹參有個兒子叫曹窋,在漢惠帝身邊任中大夫。一天,漢惠帝對曹窋說,你回家時,含蓄地問問你爹,高皇帝駕崩不久,嗣皇帝年少未冠,全仗相國輔佐。可您天天只知飲酒,不問政事,如何能治理好天下?看你爹怎麼回答,回來告訴我。

曹窋也看不慣老爹的做派,隨即照辦。

哪知道,曹參聽到問話,勃然大怒,拿起戒尺對曹窋就是一通痛揍,而且邊揍邊怒斥,你小小年紀,懂得什麼!天下事怎可隨便由你饒舌,爲父要教你一生都記住今日教訓!

曹窋捱了揍,回到宮中,如實稟告了漢惠帝。

漢惠帝很困惑,也有些不滿,趁着朝見的機會,他問曹參,你何爲那樣責罰你的兒子?是我叫他問你的。

曹參聽了,大驚失色,慌忙免冠伏地,頓首謝罪。

漢惠帝繼續問,既然曹窋沒問出答案,現在卿當着朕面說說吧?

曹參的回答很簡單,很深邃。

他反問漢惠帝,陛下自思聖武英明,比比高祖皇帝如何?

漢惠帝說,朕豈敢與先帝相比。

曹參又問,臣之才具,比比前相國蕭何又如何?

漢惠帝說,卿似不及蕭何。

有了這個前提,曹參緊接着說,陛下所見甚明,所言甚確。既然如此,從前高皇帝與蕭相國平定天下,明訂法令,備具規模,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若能守職奉法,遵循勿失,便算是繼紹前賢了,怎敢奢望勝過一籌。

漢惠帝恍然大悟。

曹參用這種日日飲酒作樂的方式,掌政三年,得賢相之名,民間編歌謠唱誦——

蕭何爲法,顜(jiang,明的意思)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曹參是如何治理政事的?他整日飲酒作樂爲何被稱爲賢相? 第4張

其實,曹參之所以能以黃老之術獲得賢相之名,除了明智,還跟漢初那一批開國功臣的集體心理有關,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曾做過精準的概括:“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爲。”

大漢的開國功臣多出身卑賤,辛苦打下天下後,在內心深處,他們都有追求物質享受,不再辛苦作爲的想法,除開奉行黃之術,從蕭何到曹參,從陳平到周勃,幾乎每一個功臣都在建造府邸,選購婢僕,置辦田產,盡情享受戎馬半生換來的榮華富貴。

從另一個角度講,曹參之賢並不偉大,只是不折騰而已。這種不折騰只是讓歷經戰火蹂躪的貧苦百姓有了一些喘息時間,但負面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正是因爲漢初實行無爲而治,諸如諸侯王坐大,地方豪強大肆兼併等社會矛盾纔會慢慢地集聚。

依個人所見,漢初的無爲而治,絕非盛世方略,讚一讚可以,說是千古傳誦,則有些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