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自成侄子丟失延安後,怎麼不找李自成匯合?

李自成侄子丟失延安後,怎麼不找李自成匯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4年,對於李自成來說是大起大落的一年,這一年正月,他在西安登基稱;這一年三月,他攻進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人生可謂達到了頂峯;這一年四月,他率領十餘萬大順軍在山海關慘敗給清軍八旗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只能黯然從北京撤離;而這一年底,他更是連根據地陝西都丟了,再一次成了一個流動作戰的“流寇”。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而這一切都要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所賜,清軍在投降的原明朝軍隊的幫助下,一路高奏凱歌,將李自成趕回了老家陝西,而陝西的戰爭則是壓死李自成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清攝政王多爾袞命令清軍分兩路進攻陝西,一路是英親王阿濟格率領的北路軍,從陝北進攻,另一路則是豫親王多鐸率領的南路軍,從潼關入陝西,兩路大軍的目的地都是一個地方——大順政權的首都西安。

對於李自成來說,陝西已經是他最後的退路了,如果陝西不保,那麼他的帝業就功虧一簣了,剛剛建立起來的大順王朝也將成爲過眼雲煙,所以一開始李自成的戰略是他坐鎮西安,兼顧陝北和潼關的防守,陝北的延安由他的侄子、大將李過駐守,榆林則由大將高一功坐鎮,潼關原本由巫山伯馬世耀率領七千兵馬防守,後來李自成考慮到潼關兵力不足,親自率領劉宗敏、劉芳亮等大將前去支援。

李自成侄子丟失延安後,怎麼不找李自成匯合?

但是,最終失守的卻是南面的潼關,豫親王多鐸率領清軍八旗發動猛攻,並使用紅衣大炮等重型武器對城牆進行轟擊,劉宗敏和李自成多次出關與清軍近戰也告失敗。而且陝北的英親王阿濟格也在逐步逼近西安,李自成擔心西安失守,便主動放棄了潼關,率軍回西安,畢竟絕大多數家屬都是在西安,一旦西安失守必定造成軍心不穩。李自成撤回西安後,當天便帶着文武官員、家屬和財物由西安向河南境內撤退,以避清軍鋒芒。

李自成侄子丟失延安後,怎麼不找李自成匯合? 第2張

而此時北方也有不少大順軍堅守着陝北重鎮延安和榆林,但是兩地的守軍也不是清軍的對手,很快延安、榆林也相繼失守,但是大順軍的實力尚存,並沒有大量的損耗,那麼擺在原延安守軍李過和原榆林守將高一功(李自成的妻弟)面前的選擇就是如何南下與李自成的大軍取得聯繫,以便匯合。如果這兩支軍隊會師之後,實力也不容小覷,雖然丟失了絕大多數的根據地,但是隻要有軍隊在、有人在,這些根據地都可以重新奪回來,幾百年後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如何南下與李自成匯合,卻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此時,在延安和西安之間是英親王阿濟格的部隊,而西安也被豫親王多鐸的軍隊佔領,如果李過和高一功選擇直接南下,那麼必定遭到阿濟格和多鐸的夾擊,以當時大順軍的野戰能力,肯定不是兩支清軍八旗部隊的對手,而且清軍還有很多原明朝降將幫忙。

所以,李過和高一功選擇了另外一條相對穩妥的路線,他們選擇先向西轉移,到了寧夏境內的惠安堡,匯合了鎮守寧夏等地的大順軍再一道向南撤退,等於繞過了西安地區向南方撤退,然後再從陝西入蜀,打算從長江順江東下,與已經撤退到了湖北境內的李自成匯合。這支軍隊在歷史上被稱作大順軍的西路軍,與之對應的則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的東路軍。

由於西路軍穿越的地區,要麼是大順軍投降了清朝,要麼是被南明軍隊把守,所以西路軍在一路之上遭遇了很多的阻擊,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而且與東路軍距離遙遠、通信不靈,導致西路軍一直未能與李自成的東路軍匯合。而很快,李自成本人便在湖北九宮山被農民殺死,直到李自成去世時,西路軍也未能與東路軍匯合。

這也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雖然李自成的死亡是一個意外,他身邊的東路軍人數已經到達數十萬,如此數量龐大的軍隊都沒能保證李自成不出意外,西路軍的加入也未必能夠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但是,如果西路軍能夠及早與李自成匯合,那麼隨着實力的增加,李自成的戰略選擇肯定能夠更加多樣化,如果李自成選擇了不同的行軍方向,也許那一次致命的意外就不會到來,歷史也許就會改寫,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李自成的死只能給後世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