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朝宰相丁謂,在宋仁宗執政期間的權勢有多大?

宋朝宰相丁謂,在宋仁宗執政期間的權勢有多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宰相丁謂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宰相是古代官場上一個比較特殊的職位,也是士大夫能夠到達的極限,與皇室關係處理好就有機會大展宏圖甚至流芳百世;處理不好就會命運多舛甚至留下千古罵名。《清平樂》中,在朝堂上經常可以看見兩位宰相輔佐宋仁宗,一位是呂夷簡,一位是王曾。其實,宋仁宗繼位之初,還有一位宰相曾短暫地位列廟堂之上,他就是丁謂。

宋朝宰相丁謂,在宋仁宗執政期間的權勢有多大?

丁謂從小便是多才多藝的天才式人物,少年得志,曾被人譽爲“今日之巨儒”。入仕後,丁謂官運亨通,從基層一路做到宰相。但就這麼一位“巨儒”,在宋仁宗繼位初期,一度在劉太后眼皮底下把持朝政。

宋真宗去世後,權力交接之際,各方力量暗流涌動。雖然遺詔明確賦予了劉太后處理軍國大事的權力,但太后深居宮中,該以哪種形式理政,需要一套穩定的運行程序。在這個問題上,幾位宰輔出現不同意見。參知政事王曾提議:

“授東漢故事,請五日一御承明殿,皇帝在左,太后坐右,垂簾聽政——《續治資通鑑長編》”

按照王曾的方案,太后與皇帝每五天聽政一次,決議軍國大事。女主臨朝之事,漢唐均已有之。漢朝太后臨朝並不垂簾,唐朝的武則天是垂簾聽政。但王曾閉口不談唐朝先例,而是以漢朝爲例,自然有其用意:武則天垂簾聽政的結果是女皇上位,這是宋朝決不允許出現的情況,王曾不願也不敢以武則天爲例。

首輔丁謂則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方案:

“皇帝朔望見羣臣,大事則太后與帝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悉令雷允恭傳奏,禁中畫可以下——《續資治通鑑長編》”

按丁謂的方案,皇帝每月初一和十五坐朝聽政,太后不臨朝,朝堂政務可分爲“大事”與“非大事”。“大事”由太后與皇帝召集輔政大臣共同決議;“非大事”則由輔政大臣先討論出一個初步的處理意見,然後由內侍雷允恭送入禁宮,由太后與皇帝“畫可”再頒佈執行。王曾不同意這套方案,認爲“兩宮異處而柄歸宦者,禍端兆矣。”但丁謂不以爲然,依舊我行我素。

宋朝宰相丁謂,在宋仁宗執政期間的權勢有多大? 第2張

兩人爭執不下,以至於許多政務久拖不決,直到數日後,劉太后從禁中發出手書,確立權力分配方式:

“中書門下牒樞密院。今月二十四日準皇太后手書,賜丁謂以下……顧予菲躬,得守常典,興言及此,五內傷摧。故茲示諭,鹹使知悉。”

根據太后的意見,太后對政務的處理可以分爲常規程序與特別程序:常規性的事務由輔政大臣決定,然後上報太后與皇帝批准即可;如果太后有不同意見,可以召見輔政大臣重新討論。緊急情況下,輔政大臣可直接請示太后與皇帝。可以說,太后的意見,基本上就是認可了丁謂的方案。

丁謂方案被太后認可,與內侍雷允恭關係甚大。雷允恭是丁謂的親信,也是離太后比較近的人,他按照丁謂的要求,說服了太后。太后手書,雖名爲“手書”,但並非太后親筆書寫,而是由御用文人代筆。寫好後,雷允恭先將手書給丁謂過目,然後才上呈太后批准。

丁謂之所以積極推行自己的方案,主要是爲了掌控朝政。按照他的方案,太后並不臨朝聽政,與輔政大臣通過信件交流,事關重大才會當面討論。但漢語言博大精深,一個詞可以有多重理解方式,比如什麼是“大事”,什麼是“非大事”,並沒有明確的界線。請示還是不請示?這就給了丁謂很大的操作空間。何況,他在內庭還有幫手——雷允恭。通過雷允恭,丁謂不僅可以預知內情,還能影響太后的態度。因此,乾興元年初,丁謂可謂權傾朝野,“與雷允恭協比專恣,內挾太后,同列無如之何”。

宋朝宰相丁謂,在宋仁宗執政期間的權勢有多大? 第3張

丁謂掌權後不久,朝廷就給他加官進爵,授予他司空職位。宋朝的司空,位列“三公”,是非常大的榮譽,一般不會輕易授人。爲他升職的的聖旨雖以君王名義公告天下,但說到底卻是他自己自封的。

對丁謂自封的舉動,王曾有不同意見,他對丁謂說:“今主幼,母后臨朝,君執魁柄,而以數十年曠位之官一旦除授,得無公議呼?”但很可惜,反對無效。官大一級壓死人,丁謂的權力大於王曾,根本不在意不同意見。

人在得意時特別容易膨脹,丁謂也不例外,他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打壓寇準、李迪等對手,甚至逐漸連太后也不放在眼裏。因此,丁謂與太后的裂痕也開始出現,這也爲他日後的倒臺埋下隱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