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燕王朱棣8萬兵馬打敗建文帝,他是怎麼做到的?

燕王朱棣8萬兵馬打敗建文帝,他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翻開明史《成祖本紀》,大多數人心中都會泛起一個疑問:明成祖爲何能以區區數萬兵力,擊敗建文帝百萬大軍,最終贏下靖難之役這場戰爭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由於明代靖難期間的史料缺失,又有後來明成祖修史時對自身的美化,以至靖難之役的真實情況,史學界也一直未能完全搞清楚。

但是,有兩點是可以明確的。

第一,建文帝朱允炆絕非如網上流傳的那般無能。

朱元璋雄才大略,如無超人一等的識人用人之術,豈能在元末羣雄中脫穎而出,定鼎天下。

朱允炆能受其賞識,欽定爲下一任帝國皇帝,必有過人之處。

第二,燕王朱棣處於弱勢卻能取得最終勝利,很可能得到了明帝國其他勢力的援助。

中國及世界軍事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例子,但那多發生在某場戰鬥或戰役之中,譬如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光武帝劉秀指揮的昆陽之戰等等。

而朱棣與朱允炆之間,打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雙方比拼的是國力和兵力。戰爭期間雖然朱棣勝多敗少,但朱允炆一方卻掌握着大明江山,幾乎擁有無窮的戰爭潛力,磨也能將北軍磨死。

朱棣手中本錢保他割據一方可以,但若說要奪取天下,無疑是癡人說夢,所以朱棣很可能得到了其他勢力的幫助。

燕王朱棣8萬兵馬打敗建文帝,他是怎麼做到的?

朱棣起兵後,與建文帝的南京朝廷幾番大戰,先後有白溝河之戰、濟南之戰、東昌之戰等等。

朱棣雖在這些戰役中屢屢獲勝,但直到起兵三年後,還僅據有北平、保定、永平區區三府之地。

其根本原因在於朱棣手上兵力不足,每次戰勝南軍後的新取之地,往往只能放棄。

實際上朱棣一直打的是游擊戰,一旦他兵力耗盡,南方朝廷就會泰山壓頂般碾碎他。

朱棣就這樣堅持了三年之久,看似勝多敗少,實是已至窮途末路,無他,北平三府產出畢竟有限,且戰爭曠日持久,此時三府之地已是民生凋敝,錢糧接近枯竭。

成祖何等戰略眼光,眼見此等狀況,便知自家已至山窮水盡之境。

在與軍師姚廣孝商量後,成祖認識到,此時別無他法,只有學那荊軻刺秦王,一往無前千里奔襲南京城,纔有一線生機。

這個精彩的瞬間,被永遠記載在史冊之上。

明史《成祖本紀》:

當是時,王稱兵三年矣。親戰陣,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勝逐北,然亦屢瀕於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復爲朝胤廷守,僅據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無何,中官被黜者來奔,具言京師空胤虛可取狀。王乃慨然曰:“頻年用兵,何時已平?要當臨江一決,不復返顧矣。”

“要當臨江一決,不復返顧矣”,成祖這句誓言,當是選擇孤注一擲,此去南京,要麼登基爲帝要麼兵敗身死,絕不再回北平。

此等萬丈豪情,天下就該朱棣來坐。

1401年隆冬,朱棣率軍南下,與朱允炆決一死戰。

此次南下,史料上語焉不詳,但可以明確的是,朱棣北軍並未直取南京,而是利用自身騎兵高機動力,先在山東、河北一帶反覆撕扯南軍防線。

南軍多爲步兵,面對北軍騎兵,不斷被迫疲於奔命,朱棣此戰法,正是後來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將軍所用之大規模運動戰,在兵團運動中尋找戰機。

明成祖朱棣,實爲不世出的軍事統帥,四百年前,就無師自通兵團遊擊作戰的真諦,並將其實際運用在戰爭之中。

1402年3月,戰機突現!

經前面三個月朱棣率軍反覆引誘調動南軍主力,此時南軍整體防禦體系上終於暴露出一處弱點。

安徽靈璧!

當然,靈璧雖然稍顯薄弱,但對北軍來講,卻依然是塊硬骨頭。

朱棣深知,此後再不會有比靈璧更好的機會了,只要攻佔靈璧,南軍的防禦體系就徹底瓦解,北軍騎兵就能直趨南京城下。

靈璧之前,還擋着一個徐州,沒關係,繞過去,雖然這樣做會斷了後路,不過朱棣就沒想過還能回去。

靈璧一戰,朱棣大勝,北軍至此突入江南,快馬加鞭向南京直線挺進。此時南京沿線防守空虛,僅僅一個月,朱棣就率軍進入金陵。

此時朱允炆在全國空有數十萬大軍,但已趕不及回援勤王,建文帝從此下落不明。

由此觀之,朱棣之所以能戰勝建文,主要有三個因素:

一是朱棣指揮藝術登峯造極;

二是北軍機動力遠遠高於南軍,以快打慢;

三是建文帝力量分散,朱棣卻能集中兵力,在局部戰場形成優勢。

這就是建文帝百萬大軍卻依然被朱棣戰而勝之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南京朝廷內部隱藏有朱棣的重要盟友,也是朱棣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靈璧之戰後,北軍一路直趨南京城下,卻受阻於長江天險,不得過江。

此時南京朝廷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陳瑄跳了出來,此人統領江南水師,鎮守南京江防,可謂位高權重。

但他卻在北軍到達浦口時,主動投降並獻船讓北軍順利渡江。

若非他投靠朱棣,北軍根本過不了長江。

燕王朱棣8萬兵馬打敗建文帝,他是怎麼做到的? 第2張

還有,朱棣率軍決定南下作搏命一擊,是得到南京城防空虛的重要情報,那麼,傳出情報的又是誰呢?

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歷史上的謎團,目前主流觀點認爲是徐達四兒子徐增壽。

當北軍攻入金陵金川門時,建文已覺察到徐增壽有問題,隨即命人將其招來斬之。

徐增壽爲何要站在朱棣一邊?

此事已無史料可供探究,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朱棣髮妻徐皇后乃是徐增壽長姐,有這等關係,徐家支持朱棣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陳瑄,恰恰是右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壽的直接手下。

這一切表明,朱允炆政府裏,有一股潛藏的勢力在支持朱棣。

這股勢力是誰?

可惜靖難時期的史料不是丟失就是被篡改,目前尚無定論,但從後來朱棣登基後一系列人事調整來看,應是朱元璋沒有殺完的開國勳臣集團。

朱允炆繼承的是皇祖朱元璋遺志,對開國勳臣集團恐怕也不太友好,並且朱允炆還有自己一套班底如黃子澄、方孝儒等人,勳臣集團自然難以受到重用,他們投向朱棣一方,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徐皇后和其弟徐增壽,應是充當了朱棣和勳臣集團之間的聯繫紐帶。

如此一來,勳臣集團中的重要成員李景隆先在白溝河莫名其妙敗於朱棣、後又打開金川門迎朱棣入南京城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爲,也就有了合理解釋。

靖難之役,是明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僅改變了明朝歷史的走向,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這樣一場耗時三年且波及十幾個省份的大戰,戰爭過程中已杜絕了幾乎一切偶然性,最終比拼的還是雙方的意志與綜合力量。

明成祖技高一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並不能因此說建文帝一方就是愚蠢的,今日我們看到的很多朱允炆黃子澄黑史料,誰又能保證它們原本就是真實的呢?

不過成王敗寇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