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名正則言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上得了檯面的理由,至於起兵舉事更得遵從師出有名這一原則,否則便是叛逆。清太祖努爾哈赤公然反抗明朝,理由便是著名的“七大恨”。那麼所謂的“七大恨”到底指的是什麼?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天命三年(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天,發兵徵明,十五日攻下撫順。“七大恨”是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標誌,其具體內容在明金雙方的官書中皆有記載。四月二十二日,努爾哈赤“書七大恨之言”,遣四名被俘漢人持書,進呈明帝。

《滿文老檔·太祖》卷六記載:

“四月十三日,八固山十萬兵徵明國,作書告天曰:吾父、吾祖,於明帝邊境,不折其草,不擾其土,而彼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吾父、祖,此一恨也;雖殺我父、祖,吾乃仍欲修好,曾勒誓於碑曰:無論尼堪、女真,若越帝境,見之即殺,若見而不殺,殃及於不殺之人。如此誓言,明國背之,遣兵出邊,護衛葉赫,此二恨也。自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年明國人出邊,入女真之地侵奪,我以誓言殺其出邊之人,彼不顧前誓,責我擅殺,拘我往廣寧叩謁之使者剛古裏、方吉納,系以鐵索,挾令吾獻十人於邊上殺之,此三恨也。遣兵出邊,爲葉赫防禦,致使吾已聘之女轉嫁蒙古,此四恨也。將吾數代看守帝邊居於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之女真所種田谷,不容收穫,遣兵逐之,此五恨也。聽取邊外天譴之葉赫所言,備書惡言,遣人對吾施以種種侮辱,此六恨也。哈達助葉赫,兩次來兵侵吾,吾報之往徵,天將哈達賜吾,而天賜之後,明帝又助哈達,挾令吾必送還原處,葉赫將吾所遣之哈達擄掠數次。夫天下各國互相征伐,天譴之人敗而亡,天是之人勝而存,豈有使死於鋒刃者更生既得之俘虜復還之理乎。明國助天罪之葉赫,如逆天然,以是爲非,以非爲是,妄爲判斷,此七恨也。明國對吾欺凌羞辱甚多,實難忍受,故以此七大恨興兵。祝畢拜天焚表。”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第2張

《滿文老檔》和《明神宗實錄》對“七大恨”的載述,雖然詳略不一,用詞、語氣略有差異,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可以作爲評論的依據。首先,對這七大恨,需要做些覈實工作,看看哪些是真恨,哪些並不能稱之爲恨。

先說第一恨。殺其父、祖,這既是事實,但又不完全準確。覺昌安、塔克世確是死於明軍之手,但卻是誤殺,是戰亂中之中的誤殺,不是蓄意殺害。二則是明軍爲了懲罰掠邊“夷首”阿臺,因而出邊攻打古勒城,並非是“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其父、祖。

況且,事後明廷即承認是誤殺,並送還屍體,給予敕書三十道,使努爾哈赤承襲祖職爲都指揮,後又以其父有“殉國忠”,晉爲都督僉事,這也是明廷彌補其過之舉。因此可以說,努爾哈赤的這一恨站不住腳。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第3張

第二恨爲明朝違誓出邊“護衛葉赫”,這一恨有些強詞奪理,難以成立。建州與明遼東守臣立碑刻誓,僅僅是指雙方不要越界,以免因採參伐木引起爭端,並不是規定明兵不能越過邊境一步,不能出邊。須知,努爾哈赤管轄的建州地區,也是大明的轄地,明兵當然可以進入女真地區,調節糾紛,懲治違法之人。

而且,明朝爲什麼要出兵邊外,援助葉赫?這一點,努爾哈赤自己是很清楚的,他在萬曆十九年(1591年)斥責葉赫納林布祿貝勒逼其投降,因而引發葉赫部的反抗。顯然,明朝政府介入是爲了平衡雙方勢力,並非是存心偏袒葉赫。

第三恨,伐木之爭,這件事確實是明朝理虧,確係欺人太甚,實爲大恨。

第四恨,明遣兵出邊助葉赫,致使努爾哈赤已聘之女轉嫁與蒙古,這就是當時轟動於世的“老女”之爭事件。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葉赫布寨、納林布祿貝勒等九部聯軍,爲建州女真打敗以後,第五年,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共同遣使,請求和好互相結親,願以布寨之女許與努爾哈赤,以納林布祿之弟金臺石之女許與代善,努爾哈赤遂籌備聘禮,與四國“歃血會盟”。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第4張

但不久,納林布祿即背盟違誓,將金臺石之女嫁與蒙古喀爾喀齋賽貝勒,將布寨之女另許他人。因此女豔麗多姿,是當時名傳滿蒙的美女,然而,佳人命薄,由於政治角逐,年方十五既以許聘,中經多次改聘,直到三十三歲,仍未婚娶,成爲“老女”,最後嫁與蒙古,一年而亡,實爲可悲。

已聘之女,而且是異常漂亮的美女,不能迎娶到家,反而被悔婚,這當然是一大恨事。但是這怪不得明朝,明朝在這一問題上並沒有過錯,葉赫納林布祿之所以悔婚,是因爲殺父之仇。九部聯軍失敗時,葉赫布寨貝勒被建州士卒“掩而殺之”,戰後葉赫索要遺體,努爾哈赤竟將屍體剖爲兩半,僅歸還一半與葉赫,如此不共戴天之仇,焉能不報?因此,這一恨,也是努爾哈赤強加給明朝的。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第5張

第五恨爲明朝不許收割柴河、三岔口、撫安三路莊稼,此恨與事實出入也很大。所謂柴河等地,原來都是哈達王臺、蒙格布祿轄區,努爾哈赤滅哈達後,就遣派人丁,大量耕種哈達舊地。但是,明朝不承認建州滅哈達的行動,認爲這是叛逆不法行爲,而且因爲這些地方鄰近葉赫,易起爭端,威脅葉赫安全,威脅明境安全,故一直不許建州人員往種收割。就此而論,這個不許收谷的第五恨,又是強詞奪理,缺乏根據,難以成立。

第六恨爲偏聽葉赫之言,遣人侮辱建州,此事指的是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明使入境。萬曆帝遣守備肖伯芝宣諭撫臣意旨,責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墾哈達之地,不要攻打葉赫。努爾哈赤將此事列爲明朝對他欺凌侮辱的切齒大恨,其理由似乎不太充分。

第七很爲明朝責令建州退還哈達,恢復其國,偏袒葉赫,此事前面已經講過,根本談不上什麼恨。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第6張

總之,努爾哈赤所謂明帝欺人太甚的“七大恨”,只有第三恨伐木之爭,明朝全無道理,第一恨殺、祖之仇,明朝應負其責,但不是無故蓄意殺害,而是誤殺,並且明朝也承認其過,有所撫卹和封賞。其他五恨,理由都不充分,很難成立。

“七大恨”的具體仇恨,固有很多不盡準確之處,但努爾哈赤利用這七件事來說明的主要論點,來表達女真對明朝政府的暴政的憤怒,卻不是沒有根據的。“七大恨”集中反映了女真十分痛恨的兩個問題,一是明朝政府欺凌女真,二是明朝反對女真各部的統一,這是千真萬確的,是爲兩百多年雙方交往的歷史反覆證實了的。

努爾哈赤就是要用“七大恨”來表達他和全體女真堅決反對明朝政府的欺凌,堅決反對明朝阻礙女真統一的目的,他要維護女真的正當權益,他要當統一女真各部的強大的女真國汗,僅此而已,並沒有與明爲敵,取而代之,入主中原的想法。

七大恨標誌着明金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麼 第7張

“七大恨”所要表達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目標,是正義的,是合情合理的,女真就應該統一起來,這是時代的潮流,民族的希望,應予以充分肯定,它對激烈女真奮發圖強、艱苦創業,反抗明朝政府的壓迫,起到了巨大作用。因而,“七大恨”的具體內容是否站得住腳,實際上並不重要。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