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高宗爲什麼退位?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宋高宗爲什麼退位?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宋高宗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宋高宗退位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宋高宗也是人,人就有感情。

他的養子宋孝宗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宋高宗應該還是投入很深的感情的,也收到了回報。

是以在宋高宗禪讓退位之後,父子之間往往因爲國政處理起衝突,都以做兒子的退讓爲主。

歷代沒有多少歷史學家會喜歡宋高宗這個人,但是,就事論事,宋高宗退位之後的晚年,是非常幸福的。

中國人總覺得偏安之君,恥辱之極,卻沒想過多數的偏安之君,處理起家事非常的成功而高明。

逃到臺灣當島主的蔣介石,晚年可謂是盡享天倫之樂。

根據現存的《蔣介石日記》來看,蔣介石一生固然勤於國事,但是在家事上,對於兒子蔣經國蔣緯國等兒孫輩的關愛也是相當的感人的。

北宋滅亡,開封淪喪,趙構和千千萬萬的普通人遭遇了同樣國破家亡的悲劇。

宋高宗爲什麼退位?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所以,當他在位期間,接見金主完顏亮前來告喪並威脅南侵的使節之後大哭,當代人從預設了宋高宗乃是一個投降派軟骨頭,並咬定了他是因爲金人即將入侵而嚇哭了。

其實宋高宗一輩子特重親情,他第一次紹興和議,固然知道迎回二聖金人絕對不會答應,但是百般努力之下,爭取了母親的南歸。

而在聽到父親的死訊,一時失態,精神失控,完全是人之常情。

王全、高景山來賀生辰也。自入境有兇悍之狀,……。

上詔令升殿。景山乃升殿,狀貌不恭,景山直言淵聖升遐事,言語鄙俗。

上號慟歸禁中,景山曰“我來理會者兩國正事”不已。

帶御器械李橫約景山下殿曰:“不得無禮。有事朝廷理會。”使人猶在殿中,班皆未退,帶御器械劉炎告宰相陳康伯曰:“使人在廷未退,有茶酒之禮,宜奏聞免之。”

康伯曰:“公自奏聞。”炎遂轉屏風而入,見上哭泣,炎奏其事,上然之。

炎即出傳旨曰:“今爲聞淵聖皇帝訃音,忽覺聖躬不安。

閣門賜茶酒宜免。使人且退。”班遂退。——《三朝北盟會編》卷228

我不知道這世間有多少人得知自己父親死訊會堅強到不落淚的地步,即便是殺人狂魔也未必有可能做得到啊。

非得在這裏生髮議論,厚誣宋高宗一定是因爲被金人使節嚇破膽了,未免過甚其辭了。

史書也寫的明明白白了,“今爲聞淵聖皇帝訃音,忽覺聖躬不安”,真相就這麼簡單。

宋高宗與宋孝宗父子感情好,是宋高宗提前退位的基礎。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宋人的筆記中也講到一些宋高宗退位和宋孝宗之間父子慈愛的故事,很能驗證這一點。

只有父子感情好,宋高宗才能保證自己退位之後,他依舊對重大國策持有一票否決權,他的意見能夠代表兒子意見。

再來說說宋孝宗,他成爲宋高宗趙構的養子是有緣故的,宋高宗趙構在早年的逃亡中受到驚嚇,進而失去了生育能力。

這一點,臣下都很擔心,宋高宗自己當然也很上心。

宋高宗固然在抗金上信心不足,但是,他還是很深切明白自己作爲一個君主,對於趙宋社稷傳承當做理性之安排。

從對養子的挑選上而言,宋高宗爲什麼捨棄自己這一支太宗系,而選了太祖系,並編造一段夢話來,可能和北宋時代的濮議之爭的教訓有關。

如果他要是選了太宗系的子孫,就有可能引發權力之爭了。

但是培養了已經孤弱了一百多年的太祖系子孫,顯然就沒有這個問題。

如果一來,如果他退位過的不爽了,被慢待了,他對宋孝宗再行廢黜也就輕而易舉了。

只是由此,又引發了新的問題,既然找出太祖系子孫當接班人,那可就得提前扶上馬,送一程了。

於是宋高宗就有了提前退位的需求。

畢竟,整個南宋小朝廷的君君臣臣都是宋高宗一個人拉起來的。

宋高宗是很有知人之明,這一點不得不承認,南宋中興名將全是他一手提拔。

要不是他火速提拔岳飛,岳飛也不可能大展長才,在戰場上連戰連捷。

很多人總是認爲抗金全是岳飛一個人牛逼,認爲宋高宗是投降派,其實要不是宋高宗帶領他的小朝廷全力支持,岳飛多半是啥事情幹不成。

宋高宗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啓用一個人,儘可能授權充分。

這是他之所以能讓南宋小朝廷生存下來的一旦主因。

當他任用岳飛抗金,授權充分。

當他任用秦檜議和,同樣授權充分。

宋高宗的統治術,大致就是君逸臣勞。

他一般只拿大主意,不會在小事上太過於斤斤計較,總體來說,重戰略而輕戰術。

當趙構力主議和的時候,就會讓秦檜去全面主持了,授予了全權,讓秦檜全力打擊主戰派。

總之,趙構本人是絕對不會非常瑣碎而刻意的親自出手去修理一大堆主戰派臣下,他沒這個心情。

他統御臣下的權術不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但,絕不平庸。

以上談了三點。

1)宋高宗退位的基礎。

2)宋高宗退位的人選。

3)宋高宗的執政風格。

最後,就是退位的時間點了,爲什麼偏偏是在這一年退位。

金主完顏亮南侵了,導致了以犧牲岳飛性命換來的紹興和議破局。

和議一旦破局了,金人背盟,這時候朝局就變化了。

以前沒人敢於爲岳飛鳴冤的人,這時候也都開始上書了。

宋高宗趙構的處境自然比較尷尬了,因爲主和派的領袖秦檜在幾年前已經掛了,死掉了。

宋高宗想安生過幾年好日子,可是金人不讓他安生啊。

在這種情況,趙構要是改變國策,就等於必須得由他本人親自背鍋了,親自承認自己此前力主和議的國策是完全錯誤的。

秦檜還活着,那自然是秦檜背鍋,那麼下來的朝局還好辦一點。

可是秦檜已經死了,這時候趙構作爲一國之君,統轄着一個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讓他親自下罪己詔,那簡直是等於自取滅亡。

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所有敢於下罪己詔的君主的一個前提,那就是牢牢掌控着朝局,一人足以左右政治形勢。比如漢武帝,一生何等武功赫赫,並且屢興大獄。

威權到了漢武帝這一步,下多幾份罪己詔,也不會導致政敵的反撲,朝局的失控。

而類似宋高宗這樣的偏安之君,還要下罪己詔的話,那畫面太美,不可想象。

因此,宋高宗在金主完顏亮已經背盟、朝局洶洶的情勢下,他依舊只能無比決絕的堅持自己的議和的政治路線,爲自己昔日的政治路線辯護,絕不退路。

朕宅帝位三十有六載,荷天地之靈,宗廟之福,邊事浸寧,國威益振。

惟祖宗傳序之重,兢兢焉懼弗克任,憂勤萬幾,弗遑暇佚,思欲釋去重負以介壽臧,蔽自朕心,亟決大計。

皇太子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周知世故,久系民心,其從東宮付以社稷。惟天所相,朕非敢私。

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遷德壽宮,皇后稱太上皇后。一應軍國事,並聽嗣君處分。

朕以淡泊爲心,頤神養志,尚敕文武忠良,同德合謀,永底於治。

這是宋高宗下的退位詔書,沒有一句話談及自己當然的主和國策乃是巨大的錯誤。

可見,宋高宗在這一金人南下的關鍵時刻,選擇退位也就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策略了。

他固然成了太上皇,但是朝局依舊他在掌控,而名義上國家最高元首則是宋孝宗。

由此,他可以藉着宋孝宗的名義,給岳飛平反,號召大家抗金,卻又避免了下罪己詔的政治苦果。

這樣的局勢丕變,恐怕纔是宋高宗爲什麼提前退位的最大主因。

就我讀《續資治通鑑》的印象,宋孝宗即位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宋金的戰和之議,還是宋高宗說了算。

明面上,宋高宗默許了宋孝宗下了大量鼓舞南宋軍民抗金的詔書文誥,在金人背盟的情況下,南宋朝野也需要這些輿論。

完顏亮身死之後,宋金戰爭發展到了北伐階段,宋人在北伐大敗的基礎上,再次開啓宋金和議,這時候,宋高宗自然又回到了主和這一國策,他給予了宋孝宗巨大的壓力。

最終,整個和議談判大抵在宋高宗趙構之名爲建議、實則指導的情況完成了。

這時候,必須得了解一點,當金主完顏亮死了之後,宋金雙方的戰爭性質已經變化了。

無論是金人還是宋人,都是本着以戰促和的精神在打戰。

這時候的戰爭,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城池,大體來講,雙方都是在找臺階,害怕戰爭繼續擴大化。

風向既然變了,議和最終達成,也就不足爲奇了,這已經是歷史必然了。

後人可能看着宋孝宗北伐,誤以爲要是沒有符離之敗就有希望恢復中原。

其實這都是想太多了。

如果說岳飛活着的時候,中興諸將通力合作,南宋可能還有一絲恢復中原的可能性。

當金人達成紹興和議之後,自然很快借着這一和平期,迅速鞏固了對北方的統治了。

這一點,哪怕是完顏亮的覆滅,也不可能再搖撼了。

宋高宗當了一輩子的議和派了,當年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狠心殺了岳飛,才搞定了宋金和議。

這是他留給南宋未來的政治遺產,他已經不可能放棄了。

任何君主一旦認定了一條政治路線,即便已經證明是錯誤,往往終其一生只能繼續堅持下去,堅持到死。

因爲在人治的政治系統之下,君主認錯的成本太高了,沒有回頭路了。

宋高宗當然有他的很多缺點,比如貪生怕死等等。

但是否認他對朝局的洞察力和掌控力,否認他的政治手腕高明,並不合適。

所以,在宋高宗的退位動機上,言之鑿鑿一口咬定宋高宗傳位就是在金人入侵之時又慫了又想逃跑,我是不大以爲然的。

雖然宋高宗也確實準備了一支隨時待命的逃跑團隊,但是,這和他的政治智慧是兩回事。

日僱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朱子語類·高宗朝》

最後,在逃跑問題上,也給宋高宗辯護一句,要不是宋高宗一輩子擅長於腳底抹油,哪來的南宋啊。

金人滅遼滅北宋展開的從來就是窮追不捨的斬首行動。

其他有政治號召力的趙宋皇室子弟都是逃的慢了,給金人殺了啊。

逃跑是一門技術活。

很多人鄙夷宋高宗不定都建康而選了杭州,認定他就是一個平庸君主。

這個論斷其實也不合適啊。

對比一下子抗日戰爭期間,遷都到了四川重慶的蔣介石,宋高宗趙構定都臨安的做法並不算太離譜。

最誇張的可能就是南明的永曆帝,一逃逃到了緬甸,那才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