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項羽的描述都有哪些不符之處?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項羽的描述都有哪些不符之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項羽是一個被文學作品美化的形象。很多人一提到項羽,覺得他很講義氣,講信用的感覺。但事實上呢?他與劉邦約定誰先得咸陽,誰做漢中王,最後呢?他屠殺咸陽百姓,火燒阿房宮,殺死胡亥。並沒有遵守最開始的約定。後來抓了劉邦的父親老婆當人質,甚至設鴻門宴想殺死對方。項羽在當時,有沒有可能不分封?很難。陳勝不分封,但是六國仍然復立了。隨後被拋棄的陳勝成爲秦軍重點打擊目標,直接敗亡。此後新六國遭到秦國連續打擊。楚國乘秦軍不得兩顧的機會,分兵兩路,一路救趙,一路攻秦,成功滅秦。這個時候,六國都是有一定實力的。項羽僅僅是在救趙之戰中獲得了諸侯的屈服。

可是這個屈服並不意味着他消滅了諸侯、吸收了諸侯,而僅僅是他藉助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爲了盟主。在這個時候,項羽並沒有能力直接消滅諸侯。所以,項羽的分封,其實是不得已的行爲。他已經盡力去分割諸侯,以實現平衡了。劉邦以楚軍另一路統帥的政治姿態,構成了對項羽的極大挑戰。劉邦原本是遠在項梁之下的勢力,但是在項梁死後,面對遭到楚懷王集團打壓的項羽,他的地位已經急劇上升,足夠壓制項羽了。

項羽僅僅控制了聯軍數月,自身所帶的軍隊(外)並不團結,自己所處的政治集團(內)也缺乏支撐,內外均不夠強大,很難下定決心突然火併劉邦。范增等人則是看到了劉邦作爲一個新山頭的威脅,也看到了只要剷除劉邦,短期內不會有第二個政治勢力在楚國內部威脅到項羽,決定克服困難剷除劉邦。可是項羽畢竟年輕,初入社會,不能深刻認識到威脅爲什麼是威脅,錯過了機會。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項羽的描述都有哪些不符之處?

此後,項羽分封諸侯,其實也是一個錯誤。這個錯誤的關鍵點在於,他不想分封,又不得不分封,而且被人知道了。司馬遷所記錄的項羽封爵任官的時候印紐磨圓了都不肯給別人,其實這個更像是諷刺,項羽不能充分認識到社會事務的發展規律,因此難以準確做出決斷並長期堅持,這是他個人的最大問題。他在軍事上卓越表現與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充分說明了他的能力來源主要是軍事教育,而缺乏政治教育。

他本身的年輕也使得他不能夠通過豐富的處世經驗來規避風險。但是這些在《史記》裏都沒提。《史記》只關注他在軍事上的長處,只看到了項羽憑藉軍事勝利維持霸業,項羽的確是以軍事勝利來維持霸業的,但是這並不是他的出發點。他原本設計的諸侯相制的分封體系,纔是他的出發點。後來之所以要進行戰爭、要實現軍事勝利,不過就是體系崩潰了,不得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補救。如果項羽的長處不是軍事勝利而是跳大神,那麼他大概會安排術士去各地大量批發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屆時司馬遷大約會說項羽''欲以讖緯經營天下''。

司馬遷對項羽的出發點判斷是錯誤的。項羽不是''欲''以力征經營天下,而是不得不以力征來維持霸業。他''欲''的是通過分封諸侯、大小相制形成的力量平衡來維持霸業。司馬遷在這裏犯了倒果爲因的錯誤。所以,公允地說,司馬遷其實也是有事後諸葛亮的。只不過他將後發優勢搞成了後發劣勢,在正史上,項羽主要面臨是被錯估。他被錯認爲要力征。

這種錯估,也可以說是低估了他的政治智慧。但是考慮到政治智慧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政治認識,而項羽在這方面十分匱乏,所以說偏低也沒問題。他畢竟太年輕,主要是缺乏深刻認識,導致他的實施方案無法實現他的設計目的。所以從成長性上來說,項羽大約有較好的成長性。只是他三十歲就死了,這一點無從證明了。既然沒有,那也就談不上低估了。從年齡上來說,項羽完全是他兒子輩的,完全是毆打小朋友。項羽的問題就是太青澀了。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項羽的描述都有哪些不符之處? 第2張

軍事上的強大,是項羽賴以起家和維繫霸業的唯一支柱力量。司馬遷注意到了這一個現象,但是他並沒有理解這一個現象。項羽擁有軍事優勢,與項羽打算走純軍事路線,不是一回事。歷史上項羽失敗的主因恰恰是他打算搞政治平衡。但是項羽成長不夠,政治能力不足,平衡失敗了。綜上,我認爲,項羽是被錯估了。司馬遷雖然能夠記錄現象,但是在根本問題上就搞錯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