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晉名將劉牢之:出身尚武世家,最後卻自縊而死

東晉名將劉牢之:出身尚武世家,最後卻自縊而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劉牢之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世以將顯”,滿門習武

劉牢之(?一402年); 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祖劉義,“以善射事武帝(司馬炎)”。父親劉建,亦以“有武幹,爲徵虜將軍”。史書說他“世以壯勇稱”,可謂“將門虎子”。

其子劉敬宣及外甥何無忌也堪稱一代名將。劉敬宣八歲喪母,起家爲王恭前軍參軍。歷任司馬元顯徵虜將軍、諮議參軍,加寧朔將軍。劉牢之敗後,曾投後秦和南燕,404年復歸東晉,官至青冀二州刺史,頗具才略,415年爲晉宗室謀害。

何無忌更是“酷似其舅(劉牢之)”,後來他和劉裕(即南朝的宗武帝)、劉毅等起兵反桓玄,玄聞之“憂懼無復爲計”,說三人“共舉大事,何謂無成!”桓玄果真敗在他們的手下。何無忌先後作過安成郡公、都督荊江豫三州八郡諸軍事、江州刺史、右將軍、督豫州揚州五郡軍事、豫州刺史等職。義熙六年(410年),在鎮壓徐道覆起義時戰敗身死。

戎馬一生,“戰無不捷”

北府兵之有“百戰百勝”的稱號,是與劉牢之的赫赫戰功連在一起的。他自377年與何謙、高衡、諸葛侃、田洛、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到402年被桓玄奪去兵權,自縊而死,共在軍中戰鬥了25年,身經百戰,功居北府軍全軍之首,舉其犖犖大者爲:

一、北府兵剛建立不久,即公元379年,前秦派句難、彭超等率兵6萬南下至離廣陵僅百餘里的三阿(今江蘇寶應),建康震動。劉牢之受命拒戰,“破難輜重於盱眙,獲其運船”,使難、超慘敗。劉牢之因功遷鷹揚將軍、廣陵相。”

東晉名將劉牢之:出身尚武世家,最後卻自縊而死

二、公元383年,前秦大舉出兵東晉,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在前秦和東晉間打響。此役對前秦而言,是爲了統一中國;對東晉則關乎生死存亡。秦軍號稱“百萬”,列陣千里,水陸齊進,勢在必得。苻堅就揚言“鼓行而摧遺晉,若商風之隕秋籜”。甚至在出發前就做好了“滅晉”後的安排,如他下詔預授晉孝武帝司馬昌明爲尚書左僕射,謝安爲吏部尚書,桓衝爲侍中。說“勢還不遠,可先爲起第”,在長安爲這些人修蓋住宅,滅晉的信心十足。

沒料到開戰之初,劉牢之即受命率5000精兵,渡過洛澗( 在今安徽懷遠境),一舉破其前鋒,並斬秦將樑成及弟雲。又“分兵斷其歸津”,使秦軍“步騎奔潰,爭赴淮水”,晉軍於是“殺獲萬餘人,盡收其器械。”雖然決戰還在後頭,但秦軍的銳氣已被擊垮,成語“草木皆兵”即源於當時秦軍(包括苻堅本人)的畏難慌亂之狀。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

“(符)堅之敗也,雖功始牢之,而成於(謝)玄、琰。

這裏他有意貶抑劉牢之,但也說到“功始牢之。

三、淝水之戰的勝利,爲東晉北伐中原, “興復舊都”創造了條件。劉牢之和一些參戰將領也乘勝利的餘威在東起淮泗,西至荊襄的千里邊線開始出擊。尤其是劉牢之,一路領先,於第二年(384年)正月進克淮城(安徽亳縣),八月攻下彭城,九月又奉命攻取鄄城,河南城堡望風降附。385年初又渡河攻佔黎陽(今河南浚陽東北),並進軍鄴城,使後燕慕容垂北趨中山(河北定縣),以避晉軍的兵鋒。但東晉王室久居江南,已無收復北方進而統一全國的決心,牢之被藉故召回,英雄無用武之地。連收復的地方也得而復失。

東晉名將劉牢之:出身尚武世家,最後卻自縊而死 第2張

四、397——398年間,青兗兩州刺史,掌領北府兵權,又是“國舅"的王恭,兩次舉兵討伐在朝的王國寶、司馬元顯等人,同時聯合殷仲堪、楊全期、桓玄等各方將領遙相呼應。劉牢之時任王恭的府司馬,領彭城內史,加輔國將軍,在王恭第二次舉兵時他擔任前鋒,也就在這次起兵當中,他倒向朝廷,襲擊王恭,使恭敗死。

隨即,桓玄、楊全期、殷仲堪等自動罷兵。劉牢之即以“都督兗、青、冀、業、並、徐、揚州、晉陵諸軍事”,代替王恭,執掌北府兵權,達到權力高峯。他起自小將,一朝發跡,引起“衆情不悅”,特別是楊全期、桓玄等還率兵逼近京師,“上表理王恭,求誅牢之”,牢之也不示弱,帶北府之衆,馳赴京師,到達新亭,因桓玄等受詔退去,劉牢之復又還鎮京口。

五、和在其它戰場上一樣,劉牢之因“戰無不捷”而成爲鎮壓農民起義最兇狠的劊子手。東晉末年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是對東南門閥士族地主勢力的一次大清洗,很多士族地主爲義軍所殺。如王凝之全家,謝邈、謝衝一門,孔道、孔福兄弟等。甚至在肥水戰中巧施計策的衛將軍謝琰也因驕橫“不爲武備“連同其子都成爲義軍的刀下鬼。起義軍的所向克捷引起東晉朝廷的恐懼。執政的司馬道子無他謀略,“唯日禱蔣侯廟”。司馬元顯則每戰“頻不利”。獨劉牢之“屢勝,殺傷其衆”,因而進拜前將軍,都督五郡諸軍事,他或自己出馬,或遣部下劉裕及其子劉敬宣征討,屢屢“大破之”,孫恩沉海死後,他更是“威名轉振”!

反覆無常,“二三之甚"

《晉書》列傳記有:

“生靈道斷,忠貞路絕,棄彼弊冠,崇茲新履。牢之事非其主,抑亦不臣,功多見疑, 勢陵難信,而投兵散地,二三之甚。”

字裏行間既對劉牢之的生非其時、事非其主、爲臣不易的境遇寄予了同情,同時又對他反覆無常,“二三之甚”的行徑作了譴責。

劉牢之朝秦暮楚,向背無恆的特性與呂布確有很多相類之處,但呂布乃糾糾武夫,勇而無謀,而劉牢之除驍猛善戰之外,還“沈毅多計數”,既可決勝千里之外,又能運籌帷幄之中,故多任前鋒或常參府事。

他先事王恭爲府司馬,也爲王恭出過力,397年,他還討滅了因反對王恭而起兵的王廠。所以,被王恭仗之爲爪牙。但王恭對他僅“以行陣武將相遇,禮之甚薄。”使自負才能的他深懷不滿。利之所在,遂倒向司馬元顯,他在元顯手下的活動主要爲鎮壓孫恩起義,前述他在同農民軍作戰中是唯一保持不敗的晉軍將領,其對司馬元顯的“功績”自可想見。

但孫恩起義被鎮壓下去後,東晉朝廷以司馬元顯爲征討大都督,討伐手握重兵,時時要挾朝廷的荊州刺史桓玄時,身爲前鋒都督的劉牢之,明知以己之兵力與才力,"取玄如反手”,卻又躊躇不前進而接受桓玄的收買,背叛司馬元顯,使北府兵不戰而敗。他的理由是

“慮平玄之後,功蓋天下,必不爲元顯所容,與其如此,倒不如假手於玄,誅除執政,然後乘玄之隙,可以得志於天下。”

王夫之對他這一想法曰“其詐而愚也。”果然,他投桓玄之後不久,即被革去了兵權。這時他又反悔了,遂準備聚集力量,“以圖再舉。”但部下已紛紛離他而去,他也在衆叛親離中自縊而死。

且不說劉牢之先後投靠又先後背叛的王恭,司馬元顯、桓玄之流,在當時都是些“亂臣賊子”,對後世更無任何進步作用可言,劉牢之向背如何,都不影響後人對他的客觀評價,但其作法實屬不可取。其叛服無常的行爲不僅最終斷送了自己,也爲世人所不齒。就連他多年的部下劉襲都指責他“一人而三反(一反王恭,再反司馬元顯,復反桓玄),豈得立也!” 當時,劉敬宣轉移家口時逾期未歸,劉牢之以爲其被劉襲殺害,所以,自縊而死了。桓玄卻不想饒他,下令將其開棺斬首,露屍街頭。到後來,劉裕打敗桓玄後,才爲劉牢之恢復了職位和封爵。

劉牢之勇武類呂布,北伐似後來岳飛,但又與他們有很大區別。他比呂布多些謀略,也比岳飛多些野心,只可惜在關鍵時候錯投桓玄,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如果他不投靠桓玄,始終抓牢手中的兵權,沒準兒就沒有後面劉裕的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