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張良能得以善終?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張良能得以善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初三傑中,兵仙韓信最終慘遭呂后毒手,謀聖張良爲何得以善終?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俗話說:“樹大招風”,“功高震主”,“伴君如伴虎”,“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在漢朝開國功臣中,漢初三傑的結局,除韓信因囂張跋扈遭到呂后毒手外,蕭何通過自污(貪贓枉法等方式)打消了劉邦對自己的疑慮,繼續爲大漢奉獻直到生命的終結點。而張良則是選擇功成身退,不慕名利,今天我們說說漢初頂級謀士張良是如何功成身退的。

時值戰國末期,張良出身於官宦之家,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受着良好的文學教育。然而,張良的家鄉是弱小的韓國,秦國的日漸強盛,對六國不斷進攻。韓國怎麼能獨善其中呢?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張良能得以善終?

韓國被滅,張良的家也沒有。張良眼睜睜地看着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卻沒有一點辦法。國家的弱小君主的無能,讓這一切結果都成爲了必然。國仇家恨,一切都算在了秦國帝王身上。後來秦始皇的暴政引起羣臣和百姓的不滿,各地諸侯起義。張良集結了數百人的小隊伍,孤軍奮戰,然而,力量薄弱,不能對付強大的秦軍,很快就失敗了。

後來張良投奔了劉邦。劉邦這個人很難說他是一個蓋世英雄,英明的君王,但是他真的用纔有道。劉邦欣賞張良的才能,重用他使他成爲自己的心腹。張良也不負所托,一路上爲劉邦獻計策,建奇功。劉邦稱他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人,而後人則尊稱張良爲“謀聖”,並列姜太公,鬼谷子等人。

項羽請劉邦赴宴,鴻門宴上驚險萬分。好在張良與項伯有些交情,才能提前知道項羽的計劃。張良告訴劉邦,自己既然認了君主絕對不會有二心,也絕對不會逃跑。張良獻出計策,讓劉邦用苦情戲收買項伯,劉邦聲稱自己是替項羽佔領地位,根本沒有私心,更是認爲自己才能出身都比不過項羽,沒想到項羽這麼狹隘。項伯聽信讒言,後來幫助劉邦,在鴻門宴進行了阻攔,劉邦才能撿回一條性命。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張良能得以善終? 第2張

後來劉邦奪得天下,項羽烏江自刎。漢朝初立,羣臣都覺得自己功高,卻不曾想劉邦起了殺心。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居功自傲,在朝堂上大放厥詞,日漸猖狂,君王是容不下的。一代軍神“兵仙”韓信最終死在了呂后手裏,下場過於悽慘。

張良同樣功高蓋主,同樣讓劉邦放心不下,好在張良活得通透。主動放棄關於兵權的職位,做一個逍遙自在,無關緊要的留侯。從此,隱居封地,少問朝政,淡出人們的視野。家國大仇得報,心中再也沒有遺憾。看着朝堂之上,衆人的勾心鬥角,爭名奪利,爾虞我詐,張良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參與的必要。不如早早隱居歸去,在山河田園之中找到自己的天地,尋得自己的逍遙快活!

後來漢惠帝劉盈繼位,然而朝廷的實權其實掌握在呂后手中。呂后感激張良保護太子,希望他能爲自己所用。張良不敢單方面直接去拒絕,只是推脫說自己要回家準備幾日,然後再做答覆。卻沒想到,他追尋仙人,銷聲匿跡。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張良能得以善終? 第3張

聽說張良對道教十分癡迷,家國仇恨已經報了,個人恩怨已經了了。看着眼前的太平安定,不如踏出紅塵,早早歸隱。朝堂的明爭暗鬥,是永無止境的,與其被動地捲入朝堂政治紛爭,不如自己歸隱山川,不問世事來的逍遙痛快!張良的一生,有始有終,進退得當,不爲高官厚祿,不爲聲名遠揚,爲的不過是心中的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