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的最後一次北征情形!朱棣如何橫掃蒙古四大汗國?

朱棣的最後一次北征情形!朱棣如何橫掃蒙古四大汗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如何橫掃蒙古四大汗國?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公元十五世紀,朱棣在一系列北征中橫掃了成吉思汗昔日分封的東蒙古四大汗國。他如入無入之境,使沃野千里的塞外幾乎成了他個人表演的舞臺。

長期的戰爭使韃靼的經濟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迫使牧民們爲了生活下去有時不得不鋌而走險。儘管阿魯臺屢戰屢敗,但是仍然不打算停止騷擾明境,他在朱棣結束第四次北征的第二年正月,又率領部屬在邊境上大肆擄掠。歸附明朝的金忠多次在朝廷之上斥責阿魯臺的爲人,奏請發兵討伐,並表示願意身爲前鋒自效。金忠的意見得到朝廷多位公侯大臣的支持,朱棣也難以容忍韃靼人的屢次挑釁,遂決意親征,這是明朝從1422 年(永樂二十年)起, 連續第三年用兵塞北。他首先敕令鎮守北部邊疆的將士要嚴加戒備,同時令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等都司調遣兵馬,準備出塞。歸附的一些蒙古、女真衛所像往年一樣,派兵從徵。這次北征,明軍的指揮序列如下:

中軍: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瑛

左掖: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

右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

左哨: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

右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

前鋒: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

1424 年(永樂二十二年)四月四日, 新的一次北征又開始了,從北京出發的明軍經唐家嶺、龍虎臺、居庸關、懷來、土木、長安嶺、赤城、雲州、雲門、獨石到達隰寧。擔任前鋒的忠勇王金忠派其部屬把裏禿等人偵察敵情,並俘虜了敵人派來刺探軍情的間諜。據俘虜供認,阿魯臺爲了躲避明軍的打擊而故技重施採取避戰策略,已經向答蘭納木兒河(即喀爾喀河支流納墨爾根河)一帶逃竄。明軍順藤摸瓜,跟蹤追擊。

北征大軍一路跋涉,於五月五日到達開平。此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官兵們便在開平休息了八日,以枕戈待旦,等到養精蓄銳之後,重新出發。摩拳擦掌的步騎軍以不可阻擋之勢於五月二十二日來到清平鎮(即元代應昌路一帶),輜重車輛卻因爲雨天的緣故而落在隊伍的後面。

朱棣的最後一次北征情形!朱棣如何橫掃蒙古四大汗國?

朱棣畫像

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後勤的保障,朱棣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下令分兵往後迎接輜重,即使減慢軍隊前進的速度也在所不惜。

明軍距離目的地答蘭納木兒河已經越來越近了,寧陽侯陳懋在金沙濼地區搜索到九匹蒙古馬,表明敵人曾在這一帶活動過。朱棣及時提醒前線將領,要防止阿魯臺利用馬匹作爲誘敵之計,同時又老調重彈地指示前鋒一旦遇上韃靼的輕裝騎兵,應該先發射神機銃炮,再使用長弓、勁弩等遠程兵器,以挫其鋒。

陳懋等前鋒將領終於在六月十七日最先到達答蘭納木兒河,可是,四面八方“惟有荒塵野草”,“車轍馬跡,亦多漫滅”, 顯然,阿魯臺又一次提前藏匿了起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是韃靼歷史上輕裝騎兵最衰弱的時期,他們幾乎完全喪失了反擊的能力,只好年復一年地東躲西藏。

朱棣接報之後,增派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等迅速前往查明情況。各路明軍在答蘭納木兒河及其周圍的山谷展開搜索,在三百餘里的範圍內絲毫不見阿魯臺的蹤影。將軍們並沒有就此罷休,繼續向前搜索到白邛山一帶。

最終,所有參與搜索的軍隊均因糧盡而還。

張輔仍不甘心,他上奏朱棣,稱願攜帶一個月的糧食,繼續深入搜索阿魯臺,但被謹慎的朱棣所拒絕。

阿魯臺既然已經棄土而逃,朱棣只得於二十一日回師,同時強調回師時必須分兵殿後,不可鬆懈。

回師的明軍兵分兩路,其中,朱棣率領騎兵爲東路軍,武安侯鄭亨率領步兵爲西路軍,兩軍約定於開平會合。東路軍向東經過屈裂兒河(即歸勒裏河)、濤遇河(即洮兒河),又一次掃蕩了盤踞在這一帶的朵顏三衛部衆,致使其耕種與放牧之地“盡爲荒墟”。

朱棣在歸途中經過清水源一帶,還有模仿古代漢人遠征匈奴時“勒石紀功”的雅興,誰知天妒英才,當他於七月十六日回到蒼崖戍附近時,卻忽然患病,十八日病逝於榆木川(即烏珠穆沁部東南一帶)。這位在疆場上戰鬥到最後一息的最高統帥,實在不輸於前朝“馬革裹屍”的名將。最後,痛失統帥的東西兩路軍隊於七月二十七日在武平鎮會師,從徵文武官員奉着朱棣的靈輦經過開平、懷來、居庸關於八月一日回到了北京,結束了永樂年間的最後一次北征。

朱棣的最後一次北征情形!朱棣如何橫掃蒙古四大汗國? 第2張

朱棣第五次親征示意圖

回顧明朝與蒙古諸部在永樂年間的戰爭,雙方作戰的範圍從東邊的闊灤海子(即呼倫湖)、大興安嶺山脈到西邊的土剌河,從北邊的斡難河(即鄂嫩河)到南邊的賀蘭山、陰山山脈,戰事涉及明朝的藩屬除了韃靼、瓦剌、朵顏三衛之外,還有朝鮮及一批蒙古、女真的羈縻衛所。從雙方動用的人力物力、涉及的作戰範圍與持續的時間來看,這樣大規模的攻防戰在明蒙戰爭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明初洪武、永樂年間,朝廷用兵頻繁, 消耗的軍費早已遠遠超過了國家正常的稅收水平,就以朱棣爲例,他南征交趾(即安南),北伐蒙古,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形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爲了防止蒙古部落的騷擾,有明一代從未停止過在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以及各類屯堡、墩臺的行動,還先後在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連綿萬里的範圍之內設置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太原、固原、延綏、寧夏、甘肅等邊鎮,並派出重兵鎮駐。

明朝與韃靼的緊張關係,在朱棣死後的洪熙與宣德年間有所緩和,不再像朱棣在位時那樣劍拔弩張。然而,阿魯臺在與朱棣的連年對抗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實力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削弱。隔岸觀火的瓦剌卻在這段時間內休養生息,從而具備了對韃靼發起戰略攻勢、統一蒙古的實力。

血腥的戰爭似乎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蒙古變幻莫測的政局永遠是世人關注的焦點。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