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爲什麼五次親政蒙古,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盛世,比如大漢盛唐,但在對待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上,最讓人覺得心情舒暢的是明朝,因爲只有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態度是最鮮明的:不和親,不割地,不妥協!儘管明朝是一個從遊牧民族中奪取政權,而後又亡於遊牧民族的政權,但在這個過程中,大明帝國都是一個硬漢的角色。

在我們敬仰的目光中,有徐達進入大元都城的馬蹄聲,也有藍玉在大漠深處猛擊北元的刀劍聲,但最讓人不能忘懷的是一代雄主朱棣,在蒙古草原中,五進五出的身影!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在他之前,沒有一個君主會親臨大漠去戰鬥,而在他之後,他的子孫因爲太過仰慕他而去效仿,結果一個差點葬送了整個大明,一個卻因爲過於任性而被詬病,乃至於那次親征雖然勝利卻被後人黑化。

但當剝開光環的外殼,拂去歷史的煙塵,迴歸當時的狀況,我們也許會看到不曾被我們關注的另一面。

永樂七年,明朝迎來了一批遠歸的使者,他們是朱元璋派去帖木兒帝國的使者,本來是蒙古族帖木兒想進貢明朝,可因爲路途遙遠,等使團到達帖木兒帝國的時候,他們已經強大到不願意給明朝進貢了,所以就把使團扣留了起來,直到帖木兒死去,繼承者爲了緩和和明朝的關係,才把他們送回,他們去的時候有1500人,回來只有17人,可嘆他們在敵營13年,從來未曾屈服。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第2張

他們有一個首領叫郭驥,精通蒙語,朱棣特別需要這樣的人,因爲朱棣本來是守衛北方的藩王,自從靖難之役打響後,就把父親朱元璋交代的任務拋在腦後了,靖難結束後又有很多忙乎的事情,對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採取安撫和利用各部落的矛盾互相制衡的辦法,等到他重視這個事情的時候,曾經被藍玉打得四分五裂的蒙古部族都又發展起來,他們雖然沒有形成統一的政府,但也有幾支強大的力量,比如韃靼,瓦刺和兀良哈,都是非常強大的勢力,時常騷擾明朝的邊境,隨着郭驥的迴歸,朱棣也想起這些老鄰居來。

他派遣郭驥出使蒙古,可憐郭驥離家13年,歸家才一個月,又踏上了征程。

語言就是交流的利器,加上大明國力正盛,很多部落都對郭驥以禮相待,可是到了韃靼,他們的太師阿魯臺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不願意和明朝結交,就侮辱郭驥,郭驥遠在異鄉13年都從來沒有辱沒過自己的國家與尊嚴,豈能容忍阿魯臺的侮辱?他激烈反抗,結果被阿魯臺殺了,其他部落知道後,立即報告給了明朝。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第3張

朱棣大怒,兩軍交戰都不斬來使,我就是來說說話,傳達一下友好的意思,你也太過分了,欺我大明無人嗎。

大明有人,可不多,靖難之役中,朱棣手下也有許多將領,但傑出的也不多,封侯的四個裏面,姚廣孝是文臣,出出主意還行,征戰沙場是不可能的。張玉已經戰死,留下的孩子也還小,朱能在安南忙,朝中就剩下邱福了。

沒得選,就邱福,朱棣讓他帶着十萬大軍浩蕩而去,朱棣不是不知道邱福的弱點,所以一再的囑咐邱福一定要謹慎不要輕敵冒進,但可能是朱棣知人太過,怕什麼來什麼,邱福最終因爲自以爲是,上了阿魯臺的當,中了埋伏,十萬大軍,都喪生於沙漠,連邱福自己都沒能逃脫。

朱棣怒不可遏怒,這口氣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先殺一個,後殺十萬,你真的想上天嗎?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第4張

打是一定要打的,而且一定要打贏,打得他沒有退路,一舉剿滅。朱棣帶着這樣的心思,和蒙古另外兩個部落瓦刺和圖哈朗打好招呼,千萬不能幫助韃靼,否則我跟你們沒完。瓦刺和圖哈朗自然滿口答應。

斷了敵人的後路,現在還是一個選將的問題,這次再不能選那種有問題的人了,可放眼朝中,自己父親留下的將領本來就不多,本來自己把耿炳文和平安留着的,可在永樂二年耿炳文就因爲穿衣服不對被人彈劾謀反,自殺身亡,連孩子也被殺了。平安在永樂七年就因爲朱棣說了一句"平保兒安在哉",識趣的自殺了。靖難的時候冒出來的鐵鉉被自己殺了,盛庸本來投降了,後來辭官,但還是被人彈劾自殺了。

一句話,軍中無大將。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第5張

可朱棣要做的事情,都是排除萬難的。

沒有大將,我自己來!

永樂八年,朱棣帶着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向蒙古。

韃靼聞風而逃,首領本雅失裏逃向瓦刺,被瓦刺殺了,把首級獻給了明朝。太師阿魯臺逃向兀良哈,被拒之門外,在沙漠四處遊蕩,躲避明軍的追捕,可惜流年不利,居然被返回的明軍遇到了,一番拼殺,大敗,如果朱棣不顧及軍糧已盡,阿魯臺將無法逃脫。

這是朱棣的第一次親征蒙古草原,勝利。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第6張

但這一次親征留下了許多的後患,在這之前,朱棣對蒙古的政策都是分化之治,以各部落的相互制衡爲基礎,但這次朱棣對韃靼的打擊,打破了這種平衡,隨着韃靼的衰落,瓦剌迅速崛起,導致了不久後朱棣的第二次親征。

第二次親征,明軍以極大的代價取得了勝利,瓦剌受到重創,但失去的平衡再也難以回來,隨着瓦剌的衰落,韃靼又強大起來,而且他們還學會了對付明朝軍隊的辦法,仗着明朝是遠來之師,不能耽擱太長時間,就採取了那“你來我就藏起來,等你退兵了我又出來搶”的戰術。

這樣一來,不僅讓大明不斷的勞師動衆,而且勞而無功,朱棣後來的三次遠征,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都是很早就躲得遠遠的,而且因爲守衛邊界的軍費消耗過大,後來還放棄了一些土地控制權,所以從結果上來看,朱棣的五次親征蒙古,對大明是沒有什麼實際好處的。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第7張

我們再來仔細分析一下朱棣親征的原因。

第一個是郭驥被殺。這固然是因爲黃金家族對大明的仇恨,但也有朱棣慣常在蒙古各部落之間耍盡手腕的做法有關。不能不說,以敵人本身的矛盾來消耗敵人是實力是一個高妙的方法,但方法越是高妙,越不能作爲常態化來使用,因爲再傻的人也會看出門道。但朱棣在即位之後一直以這種方法來處理北方遊牧民族的事情,遲早會出問題的。

第二是丘福之死。丘福是在靖難之役中成長起來的大將,應該說朱棣是應該最瞭解他的,把整整十萬士兵的生命交付給一個自己都不放心的將軍,這實在是朱棣的罪過,這不是說一句勝敗乃兵家常事就可以過去的,這一方面說明朱棣意氣用事,急於出戰,不然完全可以等張輔回來再說,另一方面也說明朱棣是抱着僥倖心理的。

第三個是軍中無大將。這個與朱元璋之前大殺功臣有很大的關係,但朱棣也不能完全擺脫關係,就看看平安、耿炳文和盛庸的結局,就知道朱棣是容不下和自己有過節的人,他們三個都曾在靖難之役中讓朱棣難看,所以就算是投了降,也不會得好死。耿炳文和盛庸是因爲有大臣彈劾,儘管明朝彈劾官員是常有的事,但一聽到被彈劾就自殺,就足以說明朱棣平常對他們的態度,就沒有讓這些將領安下心來,而且耿炳文的幾個孩子都被朱棣殺了。平安更慘,朱棣都不耐煩借他人之口,直接說了一句,你怎麼還活着啊?這什麼意思,你不耐煩我活着是嗎,平安能不自殺嗎。

朱棣作爲一國之君 朱棣爲什麼會五次親政蒙古 第8張

如果外交失誤是難以避免的,意氣用事,急於出氣,是朱棣情緒化導致了十萬大軍的死亡,更甚至,妄殺將才,撼動國本纔是朱棣親征的主要原因。

讓我們想想,如果他們三位大將都活着的話,大明的局勢會是怎樣的呢?

耿炳文善於守城,曾創下守城十年不破的記錄,想想後來的李成樑,用五千遼東鐵騎就守護了大明多少年,只要有了將領,何須會因爲經費的問題出讓土地。

盛庸是一個特別擅長學習和思考的人,他在靖難短短的時間內就找到了剋制朱棣的方法,從而轉敗爲勝,這樣的人才,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他基本都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有他在,即使有什麼變數,也沒有問題。

平安在靖難之前就長期隨朱棣出戰,朱棣的軍事才能他是一清二楚,是朱棣在靖難中最頭疼的對手。所以,朱棣能搞定的,他應該都沒有問題。

有他們在,何愁大明不安?但他們,都被朱棣殺了,就因爲他們讓朱棣不爽!在這一點上,朱棣是沒有一個帝王應該有的胸懷的。御駕親征,威則威矣,勇則勇矣,但這不是做皇帝的本分,也是風光之後的無奈……

坐鎮龍庭,四海安寧,何須勞煩親征?

參考資料:《永樂大帝》《明通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