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爲何一直以曹操給的爵位自居?

“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爲何一直以曹操給的爵位自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關羽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據史料記載,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期間結識了以織蓆販履爲業的劉備,隨後並與劉備、張飛結成兄弟,兄弟三人感情好到連睡覺也要睡在一起。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劉備因爲累次建立功勳而升爲試守平原縣縣令,作爲結義兄弟的關羽和張飛則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其周全。但在創業初期,蜀主劉備因自身實力有限,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挫敗,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爲此關羽也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而後立足於徐州,但最終被曹操所擊破,關羽也被曹操生擒。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爲偏將軍,禮之甚厚。”曹操素來對關羽威名仰慕已久,面對關羽的投誠自然欣喜,當即就任命他爲偏將軍。而此時的大哥劉備也因兵敗不知所蹤,關羽只能暫居曹營待足以回報曹操的厚待後,重歸劉備麾下。

“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爲何一直以曹操給的爵位自居?

正是在關羽留宿曹營同年,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爆發,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消滅曹操的勢力。官渡之戰,最終的結果雖然以曹操奇襲袁軍糧倉而大獲全勝,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但其實早期的戰鬥,卻是曹操面對袁紹大將顏良等人圍攻軍事要地白馬,局面相當被動。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曾描寫道:“呂布舊將宋憲、魏續相繼請求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大將徐晃出馬戰顏良,大約二十合後便敗走下來。”

危急時刻,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聲東擊西、輕兵掩襲白馬的作戰方略。曹操佯裝做出襲擊袁軍後方的姿態,誘使袁紹分兵救援。隨後曹操又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並派張遼和關羽率軍出擊。大將顏良爲“一夫之勇”,不善統兵,震驚之餘率兵倉促迎戰。經過一番激烈交戰,關羽在張遼軍隊的掩護下,策馬衝到顏良麾蓋之下,於萬軍之中刺死顏良,並拔出腰間佩刀斬其首級而歸。袁軍見狀軍行潰散,諸將都不能阻擋關羽的進攻,遂解了“白馬之圍”。

可以說,“白馬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鋒的關鍵之戰,這場戰爭的勝利,使曹操在戰場上獲得主動權,併爲後來的官渡決戰奠定堅實基礎。鑑於關羽的重大功勞,曹操親自上表漢獻帝爲其請功,關羽也因此被封爲漢壽亭侯。《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爲漢壽亭侯。”此戰過後,關羽認爲殺大將顏良幫了曹操的大忙,足以回報曹操的厚待,遂放棄了曹操的全部賞賜並留書出走,重歸劉備。

我們都知道,劉備在建立蜀漢政權後,對身邊的功勞之將都進行了分封,關羽作爲劉備的肱股之臣,理應能有更大官職的分封,但是關羽沒有,一直都以自己的漢壽亭侯的身份自居。那麼當時關羽不願跟隨曹操,爲何一生都以曹操給的爵位自居?其實換做誰,也都一樣使用曹操給的爵位自居。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在漢朝封爵其實是有很大難度的,朝廷明文規定“非有軍功不得封侯”,“李廣難封”就是最好的證明。

“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爲何一直以曹操給的爵位自居? 第2張

根據東漢功勳排名授爵,分別授予功臣關內侯、亭侯、鄉侯、縣侯等爵位,從這來看,關羽獲得的亭侯爵位其實並不算低。結合蜀漢“五虎上將”的封賞爵位來看,黃忠僅爲關內侯,趙雲則爲永昌亭侯,關羽的封爵雖然是以前獲得的,但在蜀漢政權中也不算低。其次,關羽的這個漢壽亭侯雖然是曹操舉薦冊封的,但是畢竟漢獻帝親手蓋過章的,這也就意味着朝廷認可他的爵位。後來劉備雖然建立蜀漢,但始終不是正統也沒有被其他國家認可,所以漢壽亭侯這個職位在含金量上是非常的高的,關羽也不願要其他職位。

最後就是關羽此人一生忠義,也因此被後世傳頌,他爲人講義氣對劉備、張飛等結義兄弟義薄雲天,他的忠信其實不只是對劉備此人的忠誠,而是對漢室的忠誠。關羽在下邳戰敗,投降奸雄曹操時就曾約法三章,說明自己是降漢不降曹,劉備奪取漢中自立爲王時,他對此事也是很不滿意,還曾專門寫信勸誡劉備。而正是顧忌關羽的感受,劉備始終都不敢逾越稱帝,直到關羽死後才匆忙稱帝。

可以說,關羽一直都以漢臣自居,一心想要恢復漢室的慾望是比劉備還濃烈,後來荊州之失也是因爲他急於北伐想要早點兒完成匡扶漢室的願望。所以關羽對於這個漢室朝廷頒發的漢壽亭侯的身份是非常在意的,一生都以此身份自居,也是表明了自己忠貞之志。而正是由於關羽爲人忠勇、仁義,在其逝世後很快得到人們認可,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曾有16位皇帝23次爲他御旨加封。隨後中華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傳統文化格局,其影響之深甚至超過了對其他各路神靈的崇信。特別是自清朝以來,遍佈全國各地城鎮鄉村的關帝廟就是最有力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