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楚文王的故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公元前675年,一代雄主楚文王熊貲率軍伐巴國,“不克,大敗而歸”。正當楚文王收拾殘兵敗卒回師郢都之時,堅守郢都的大閽(楚國官名,把守都城四門的城門令)鬻拳聽聞文王兵敗,拒不肯放自家的君主入城。難不成是這城門令得知楚文王兵敗,有了異心,想自立爲王?其實不然,後世對鬻拳讚譽頗多,“鬻拳者,大忠也,以德覆君而化之”。那麼他因何堅持不讓楚文王入城呢?

鬻拳給出的理由令文王哭笑不得:楚國沒有敗軍之將,楚國的都城也絕不會迎接一個敗軍之將入城。楚文王連哄帶騙好說歹說,表示自己只是入城暫作修整,定要重整旗鼓復仇。鬻拳可不吃他這一套,“王不得勝,鬻拳閉門不納,待王得勝,自當相迎以謝前罪”。由於楚軍人困馬乏,無力繼續攻打巴國,鬻拳與楚文王達成協議,攻取就近的黃國,得勝即可入城。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楚文王是楚國曆史上可比肩楚武王、楚莊王的一代明君

楚文王於公元前689年即位,開始逐鹿中原,爲此後楚國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基礎。文王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都城由原來的丹陽遷到郢。郢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位於於江漢平原腹地,兼有水陸之便,東接雲夢,南臨長江,西扼巫巴,北連中原,自然條件優越。此後數百年,郢都都是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楚文王在位期間,對外延續乃父楚武王北進中原的遺志,對內建立縣制,勵精圖治,楚國一片欣欣向榮。公元前685年,齊國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爲相,進行改革,國力日漸強盛。六年後,齊國召集鄭、衛、陳、宋等諸侯國君會盟於鄄邑,齊桓公自此成爲中原霸主。楚文王也不甘示弱,史載“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文王於鄄邑之盟的次年,以鄭厲公即位“緩告於楚”爲藉口,發兵伐鄭。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第2張

楚文王將都城由丹陽遷到郢

鄭國是春秋初年的姬姓大國,“居天下之中,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窺中國”。楚文王藉口出兵伐鄭,足見楚國勢力之強盛,大有挺進中原與齊國一較高下之勢。早在二十年前,楚文王之父楚武王就曾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只過了二十年,其子就實現乃父的目標了,一向被視爲蠻夷的楚國,開始以強有力的面貌出現在中原的舞臺上,爲諸侯所側目。

選賢舉能,唯纔是舉

楚文王早年受過嚴格的教育,師從申國名士“保申”,此人性格謹慎,兢兢業業地教導文王,對文王忠心耿耿,直言敢諫。乃父武王的訓誡,師父保申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閱歷,使文王漸漸學會了分辨直臣和佞臣,注意選賢任能。“凡南面之大務,莫急如知賢”。臣子品性的忠奸,才能的優劣,作爲君王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才高行潔者,委以重匡,能薄操濁者,處以遣黝。

對於所用人才,楚文王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甚至可以不問出身高低,不問等級,做到唯纔是舉,這在春秋時期是難能可貴的。例如文王以俘獲的申人彭仲爽爲令尹(楚國丞相),彭仲爽不負所望,“實縣申、息”,使楚國的邊界達到了漢水流域。文王周圍還團結了屈重、鬥伯比、薳章、鬭廉等賢臣能吏爲輔,他們出身貴賤、各有所長。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第3張

楚文王均不嫌棄,信賴重用,用人不疑,使其發揮所長。這些人也感文王知遇之恩,爲其所用,或爲謀臣,或爲良將,爲文王國內建設和爭霸中原盡心竭力,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楚文王相當長時間都親自率軍在外面南征北戰,國內的事情被這些能臣賢吏治理得井井有條。正是選賢舉能,政治清明,使楚文王實現了乃父武王“觀中國之政”的未竟宏願。

楚文王重用敢於犯言直諫的鬻拳,傳爲美談

在楚文王重用的這批人才當中,鬻拳青史留名,其犯言直諫的事蹟更是傳爲美談。鬻拳者,剛勇尚武,性情剛烈,《左傳》載“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鬻拳曰:‘吾懼君以皇,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了了幾句,至誠至忠形象躍然紙上。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將蔡國國君蔡哀侯挾持到楚國,爲泄私憤欲將其烹殺。鬻拳諫曰:“王方有事中原,若殺獻舞,諸侯皆懼矣。不如歸之,以取成焉”。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第4張

楚文王欲烹殺蔡侯

鬻拳表示烹殺蔡哀侯事小,但是會造成連鎖反應,引起中原諸侯的畏懼,合縱將兵御楚,給楚文王北上中原的爭霸策略帶來不利影響。再三苦諫,楚文王都不聽,鬻拳憤氣勃發,左手抓住楚文王的手臂,右手拔劍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臣當與王俱死,不忍見王之失諸侯也”。楚文王害怕了,連連道:“孤聽汝,孤聽汝”,於是下令放蔡哀侯歸國。

鬻拳知道以武力脅迫國君,罪該萬死,“遂請伏斧鑕”。豁達的楚文王知道鬻拳是爲其着想,表示“卿忠心貫日,孤之罪也”,當即赦免了鬻拳。固執的鬻拳說:“王雖赦臣,臣何敢自赦”,當即用佩劍自斷一足,大呼:“人臣有無禮於君者,視此”。楚文王感其行,授之大閽之職,以掌郢都城門,並尊其爲太伯,子孫可以世襲。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第5張

鬻拳

公元前675年,巴國襲楚國權縣,楚文王率軍親將迎之,大戰於津。因楚文王輕視巴人,疏於防範,遂爲巴人所乘,楚軍大敗,這便是作者在開頭所講述的一幕。留守郢都的鬻拳聽聞國君戰敗而歸,閉門不納,表示自先王以來,楚軍百戰百勝。巴國乃一彈丸小國,“王自將而敗,寧不爲人所笑乎”?鬻拳的意思很明確了,打了敗仗你還有臉回來?楚文王聽後羞愧不已。

鬻拳繼續說道:“今黃國不朝楚,若王戰黃而勝,猶可自解”。楚文王無奈,爲了將功補過,便率軍伐黃國,大敗黃師於踖陵。在楚軍回師途中,楚文王不幸染疾而逝。得知文王病逝于歸途,鬻拳痛哭流涕,“吾犯王二次,縱王不加誅,吾敢偷生乎”,乃拔劍自刎。楚人將鬻拳葬在楚文王陵墓旁,“生守門,故死不失職”。

楚文王打了敗仗歸來鬻拳竟然不讓他進城?鬻拳和楚文王的關係怎麼樣? 第6張

結語

楚文王“強硬如挾雷帶電,詭譎如翻雲覆雨”,可見其人專橫氣盛,性格多變。鬻拳敢把利劍架到他脖子上,豈是小事。然文王敬鬻拳忠誠,就誠心納諫,赦免了鬻拳的忤逆之罪。這表明,有敢諫之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遇到一位拒諫飾非、自以爲是的君主,恐怕臣下勸諫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身首異處了。楚文王不僅能夠接受勸諫,而且還能分辨出諫臣是否忠誠可信,從而原諒諫臣的某些過激行爲,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