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傅燮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公元187年,黃巾起義已經發生三年,東漢政權早已陷入風雨飄搖之際。

北地風起雲涌,戰亂不斷。

這年羌胡進攻邊城漢陽郡(今甘肅甘谷),守城將領孤軍奮戰,致死不休。

連續數日苦戰後,城池旦夕可破,此時數千胡人騎兵,居然在城破前,下馬頓首,哭泣懇求。

他們不是爲了戰鬥的傷亡而哭泣,而是爲了一個人,一個讓他們敬愛甚至害怕的人懇求。

不僅如此,這數千騎兵還願盟誓,只要此人同意,他們馬上改旗易幟退出叛軍,並護送他回家。

北地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於城外叩頭,求送燮歸鄉里《後漢書》

這被記錄進正史的短短數言,讓人看到了一個重情重義的英雄。

他就是傅燮,一個用威望可以讓悍不畏死叛軍臨陣倒戈之人!

傅燮字南容,西漢名將傅介子之後,將門世家出生,祖上威震西域,斬樓蘭王,讓大漢光輝耀西域。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壯士少年魔武雙修)

也因此出身,傅燮深得祖上真傳,是個允文允武的魔武雙修人才。

其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更兼具遊俠義氣與將門謀略。

少年時傅燮好做遊俠,四處遊學行俠仗義,隨後被北地太守範津舉爲孝廉,從此步入仕途!在步入仕途之後,他曾因範津舉薦之恩,爲範津守孝報恩。

也因這報恩之舉,守孝之名、加遊俠義氣聲譽,成當時名士。

黃巾之亂爆發後,漢朝派三路大軍討伐黃巾。

傅燮奉命出征,擔任護軍司馬隨名將皇甫嵩戰鬥。

行軍途中,傅燮除戰鬥勇猛,也身懷大義,眼見戰亂四起民不聊生,爲朝堂正義,慷慨直言彈劾宦官奸黨。

上書漢靈帝曰:“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

直指當時漢朝的主要問題不在外部憂患而在內部奸黨。

因此被宦官集團深深忌恨。

被忌恨的傅燮雖戰鬥英勇,與東郡蒼亭大勝黃巾,擒黃巾軍將數人斬首七千,居功至偉而卻不得封侯,難免是小人作祟之舉。被構陷的苦楚並沒有影響傅燮的心志,反而是在平息黃巾之亂後,再接再厲,與北地面對異族戰鬥中大放光彩。

黃巾起義後,涼州韓遂(漢族)勾結羌胡起兵作亂,一時聲勢浩大,更兼漢族敗類邊章、王國之流推波助瀾。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第2張

(涼州叛亂)

叛軍長驅直入,殺到關中,舉國震驚之餘,朝堂上也因此發出兩種聲音。

第一個聲音來自司徒崔烈等高官。

他們以涼州不易平叛,徒費錢糧爲由居然主張放棄涼州。這樣論點和後世主張放棄新疆的李鴻章何其相似啊?

謀國之臣就這樣水平,讓人扼腕之餘,難免痛恨。

面對司徒崔烈等人之鼓吹。

另一個聲音憤而爆發。

官職並不高的傅燮激奮之餘,厲聲說道:

斬司徒,天下安!

直抒胸臆同時也狠狠的震懾了投降派的論點,隨後他又慷慨之言,論涼州之重要性。

涼州爲漢武開疆之地,天下要衝,大漢北方屏障,如依司徒崔烈等人所言,棄涼州不顧,胡人將重新佔據此處,進而威懾漢朝,最終必成大患,後續耗費之錢糧更無可計數。

此話說完,滿堂沉默,是啊,漢武揮鞭衛霍之功纔拿下的涼州,放棄他?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第3張

(朝堂之爭)

誰心甘情願?誰又敢?

被說動的漢靈帝,越發欣賞起傅燮,也許是那時傅燮血性,讓靈帝回想起了漢武揮鞭的風采。

漢靈帝的看中,讓傅燮迎來仕途轉機,可傅燮面對宦官朝臣討好不爲所動,依然堅持清正廉潔的作風。

如果那時候他低頭,所謂萬戶侯也好,三公也罷,不過彈指間事。

可身懷大義不屑同流合污的傅燮最終因小人所累,被排擠外派,去往涼州,任小小漢陽郡太守。

有時候看上去是好事,不一定是好事,而看上去的壞事,也不一定是壞事!

對傅燮而言,逃離爾虞我詐的朝堂,去往涼州完成祖上夙願,保家衛國何嘗不是他心中所願?

事實也如傅燮所想,還沒上任的傅燮就有如魚得水之感。

人未至而敵望風而降,叛軍居然就有人歸順了,這真是人的名樹的影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至於另一半則需要經營,傅燮也不負所望,在任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外交甚至政治才能。

對內,廣開屯田、吸納流民、安撫百信。

對外,感化羌胡,施恩羌胡,緩和民族矛盾。

軍事,整編羌胡爲兵,整軍備戰、一隻胡漢精銳在傅燮手中誕生。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第4張

(涼州地圖)

內外軍事三層兼顧之下,漢陽郡趨於穩定,順帶着涼州也趨於穩定。

如果一切順利,西北邊患將不攻自破。

可惜,事不隨人願,隨着新任涼州刺史耿鄙上任,一切都變了。

耿鄙其人昏聵無能不說,用人也差勁,居然啓用在涼州聲名狼藉的程球爲副手,所有政務皆決與程球。

一副甩手掌櫃的做派,進而讓程球作威作福。

涼州衆人一看新刺史如此不靠譜,頓生異心,好不容易緩和的關係,又一次矛盾叢生。

率先反叛的人依然是漢族門閥。

金城郡王國鼓動氐、羌部族聯合造反,隨後韓遂也夥同羌胡響應,舉兵十萬攻擊隴西郡。

而不靠譜的隴西太守李相如在關鍵時刻居然投奔了羌胡聯軍,一時間涼州大亂。

昏聵的耿鄙也坐不住了,開始集合涼州兵馬討伐叛亂。

傅燮聽聞動亂,也第一時間去往會見耿鄙。

一場觸動人心的對話開始了。

經歷過被排擠歲月的傅燮初心不該,依然仗義執言,訴說刺史耿鄙施政的過失。

隨後提出建設性意見,叛軍不過烏合之衆,雖然人多勢衆,但是並不難對付,不過在一開始要避其鋒芒,退讓穩守,加緊軍備建設,改善吏治,讓老百姓同心同德。

只有內部安穩了,在分化瓦解敵人,則不攻自破矣。

今率不習之人,越大隴之阻,將十舉十危,而賊聞大軍將至,必萬人一心。邊兵多勇,其鋒難當,而新合之衆,上下未和,萬一內變,雖悔無及。不若息軍養德,明賞必罰。賊得寬挺,必謂我怯,羣惡爭勢,其離可必。然後率已教之人,討已離之賊,其功可坐而待也。今不爲萬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禍,竊爲使君不取——傅燮

人才之所以爲人才,除了提意見之外,還能切實的提出解決方案才能算人才。

可是面對傅燮的正確意見,耿鄙嗤之以鼻,急於平叛立功的他不聽意見,反而集合六郡兵馬,冒進突擊,希望一戰平叛。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第5張

(叛軍如雲)

這仗一打就透着不靠譜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啥都不知道就往前衝,不是送死是啥?

不過耿鄙卻一點不害怕,因爲他還有個仰仗的大將,那就是五虎上將馬超的爹,開國名將馬援之後的馬騰。

可惜的是,這所謂仰仗一點不靠譜!

看上去根紅苗正的名將之後,毫無忠義本分,反而是叛軍內應,在狄道一遇敵就倒戈相向了。

叛變不說還和叛軍首領韓遂結成異性兄弟,山盟海誓後,只剩下昏聵的耿鄙獨自一人風中凌亂。

我勒個去啊,這玩笑開大了。

先鋒官叛逃,戰爭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漢軍大敗,昏聵的刺史耿鄙還有那亂政的程球也死於亂軍中。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第6張

(二五仔馬騰)

大軍潰散,涼州形勢一發不可收拾。

唯一穩固的只有傅燮主政的漢陽郡而已。

可那時漢陽郡日子也不好過,刺史耿鄙調令讓漢陽郡精銳盡出,兵力不足糧草也不足。

孤城面強敵,本文開頭的一幕就在此刻發生了。

圍困漢陽郡叛軍,因守城的傅燮死戰不退而發生矛盾。

深受傅燮之恩的羌胡騎兵,下馬叩首,情真意切的要傅燮不要與城同存亡,只要傅燮不抵抗,他們就退出,並派軍護其回家。

羌胡雖野蠻,卻敬重英雄,面對數千人的叩首和哭嚎甚至苦勸。

十多萬大軍鴉雀無聲,靜靜看着這一幕,不阻止也不反對,反而生出敬畏之心。

如此深情豪邁,威重外族,讓敵人叩首感動,史書何曾見過?

如此人物卻史書無蹤,歷史是有多麼不公。

那麼當時的傅燮如何做的?

面對哭泣的敵人與孤獨的堅城。

傅燮之子傅幹勸父親:今日天下大亂奸臣迭出,父親不容朝堂,到處都是叛亂,城內兵馬不足,不如聽胡人勸,回家等天下清平在出來輔佐聖君。

傅幹之言不無道理,可傅燮不爲所動,反而教訓兒子說:

以紂王之暴,尚有伯夷不食周粟,現朝廷能比紂王更暴嗎?我怎敢後絕與伯夷?

天下不太平時,食君之祿的我又如何能如此做?

今日唯有一死而已,絕不躲回家鄉。你年小才高,以後需努力。主簿楊會,吾託孤之程嬰(趙氏孤兒託孤者)也,你今後且依靠他吧。

說完後,梗咽不能言,城上衆人無不落淚。

面對頑固的傅燮,臨陣叛變的酒泉太守黃衍也勸說他!

傅燮兄,成敗已定,漢朝不穩,方今天下羣雄逐鹿之時,你名重天下,我們都願奉你爲主,成王霸之業,即便不能當皇帝,成個伊、呂之勳也是不成問題的?這難道不好嗎?

小人和英雄的區別就在於,小人重利,英雄重義。

面對小人黃衍的勸說,英雄傅燮憤而斥責:

爾爲州郡大員,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爲其說客,汝既貪生怕死,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前,妄稱天數!

很有當年諸葛亮罵死王朗的風采,可惜風采相似而結局不同!

東漢末年最後的軍魂!傅燮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第7張

(英雄的黎明)

安撫兒子交代後事,痛罵叛徒以言明志。這結局早已註定。

十多萬大軍開始攻城,數千叩首的羌胡按兵不動,保留對恩人最後的敬重。

傅燮與城俱亡,踐行了自己的忠義。

這忠義背後,是白馬初恥奮起的延續,是衛霍奇功的延續,是白髮孤軍守玉門的延續,是漢軍魂靈的延續。

而這,纔是漢朝不滅的軍魂,強漢的最強音。

英魂遠去,身背壯節,最後傅燮也因這悲壯的遠去,被追封爲“壯節侯”。

時人常常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傅燮唯一的慰籍也許是,最後如願以償沒有辱沒祖上的威名。

這樣的英雄,世人知之者少,反而是馬騰這個二五仔,在《三國演義》包裝下,成漢室忠臣!

民族需要什麼樣的英雄?

不是不是二五仔,不是牆頭草,不是虛名輩,而是壯節候。

最後一首詩送傅燮。

少背英明仗劍行,弱冠報恩名滿朝

狼狽相提不削顧,只求直言斥朝綱

昏臣弱者志遠方,不負祖輩先登烈

數千羌笛盡叩首,立馬橫刀壯節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