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造反時大半個中國響應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爲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吳三桂造反時大半個中國響應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爲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吳三桂造反時大半個中國響應爲何最後會失敗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勢。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爲什麼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吳三桂造反時大半個中國響應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爲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吳三桂畫像)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吳三桂是打着“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其二,南明的永曆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

所謂與吳三桂不同心,沒有形成合力,又體現在三點:

一是藩鎮各自爲政,並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並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聽吳三桂節制。

吳三桂造反時大半個中國響應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爲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第2張

(王輔臣劇照)

二是藩鎮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覆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可以說,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總之是搖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三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之間爲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孫延齡的部衆有和吳世琮發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後來還成爲吳三桂後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內部的牴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第三,吳三桂在戰略上出現巨大的失誤。

吳三桂在領兵北上的時候,他並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後實現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纔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

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以招撫爲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藩鎮關係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爲孤家寡人。

吳三桂造反時大半個中國響應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爲什麼還是失敗了呢 第3張

(康熙帝畫像)

第五,吳三桂最後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

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明朝皇室後裔(朱三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後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但是最後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或者說“周王”)。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鎮的支持。沒有支持,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

第五,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號召力。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衆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剷除乾淨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