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其他兩個不孝分別指的是什麼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其他兩個不孝分別指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該怎麼解釋?第二、第三不孝指的又是什麼?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那麼問題來了,三種不孝的行爲,指的分別是什麼呢?其實這事兒東漢的經學家趙岐已經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孟子譯註》

啥意思呢?我們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第一種不孝的行爲:無條件順從自己的父母,結果導致父母做出錯誤的決定,陷他們於不義之中。簡單來說就是愚孝。

第二種不孝的行爲:家裏窮得叮噹響,父母都年老了,自己既不爭取做官,又不出去打工掙錢,這也是不孝。簡單來說,就是想做個街溜子,不管父母,混吃等死。

第三種不孝的行爲:不肯結婚生孩子,導致先祖傳下來的血脈斷絕。這是我們最爲熟悉的一種不孝的行爲,因爲“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趙岐也是解釋了《孟子》中的這種說法: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

這裏面講了一個故事,舜帝娶了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但是卻沒有告訴自己的父親。這事兒和有沒有後代,似乎沒什麼關係。爲什麼會扯到無後爲大呢?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其他兩個不孝分別指的是什麼

一、無後爲大,其實有多種解釋。

古代一般觀點,都將“無後爲大”解釋成沒有子孫後代,是最爲不孝順的事情,也就和趙岐的觀點一致。但是舜帝都娶了老婆了,而且還一次性娶兩個,怎麼就跟沒有後代扯上關係呢?這不是有利於生養下一代嗎?

因此,也有一部分人,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無後爲大,指的是舜帝私自結婚,卻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等於是沒有盡到作爲後輩的責任,所以是大不孝。

我認爲這種解釋也能說得通,古代男女結婚,一般都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明媒正娶,才能保證婚姻的相對穩定。也就相當於用大喇叭在村裏官宣:我們結婚了啊,以後我們就不是光棍了,你們就別瞎惦記了!

很明顯,這在古代是有積極意義的。可舜帝結婚卻只得到了老丈人的認可,並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沒有盡到作爲一個子女應該負有的責任,這當然是一種大不孝的表現。

第二種解釋:舜帝結婚不告訴父母,這是一種目無尊長的行爲,自然也就是大不孝。

這種解釋似乎也說得通,因爲中國人都很講究面子。別說父母了,就說朋友結婚,沒有通知你一聲,你心裏會好受嗎?

舜帝結婚這種大事,居然不告訴自己的父母,我就問你,他父母的老臉往哪兒擱?就算母親是後媽,那好歹也是長輩啊!哪怕不請他們來喝喜酒,也得知會一聲吧?

其實出現這麼多解釋,很少有人關注最後一句:君子以爲猶告也。

啥意思?就是說君子認爲舜帝娶妻不告訴父母,就跟告訴父母沒什麼兩樣。

這就很有意思啦,爲啥孟子要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爲舜帝的父親和後媽不怎麼喜歡舜帝,整天刁難他。如果舜帝把結婚這事兒告訴他的父母,肯定不會得到他們的支持與祝福。因此,孟子認爲,他結婚不告訴父母,和告訴父母沒什麼兩樣,甚至效果要更好,不然父母說不定會來搗亂。

這就可以理解孟子的真實意圖了,他就是爲了告訴世人,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不要拘泥於孝道。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其他兩個不孝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2張

二、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剛纔我們簡單解釋了一下,這是三不孝中的第一個不孝的行爲,俗稱愚孝。愚孝和愚忠,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現在很多網友總是說這麼一句話:國家的態度,就是我的態度,我無條件支持國家的態度。

我看了都想笑了,這些人不是蠢就是壞。什麼是國家這個概念呢?其實國家還不是由千千萬萬個人組成的嗎?哪怕是決策層,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也是由若干個人一起組成的。

是個人都會犯錯,歷史上決策層犯錯的例子還少嗎?這種無腦式的效忠方式,其實就是愚忠的一種體現。他們的這種愚忠表現,纔是將國家推向危亡的行爲。

這話用在孝道方面,也照樣可以套用。我無條件支持父母的行爲,只要是父母做的事情,就都是對的!

好傢伙,這是孝順的方式嗎?這簡直就是在把父母往火坑裏推,有沒有?因爲是個人都會犯錯,你要不時時提醒他,那他可就錯得沒譜了。

古語云: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

啥意思?君主手下有直言敢諫的臣子,那麼國家纔不會敗亡。父親身邊有敢於指出父親錯誤的子女,那麼這個家纔不會衰敗。

我認爲趙岐想要表達的,其實就是這麼個道理。他希望子女能夠直言敢諫,勸諫父母,這也是一種孝順的方式。臣子也是一樣,時常勸諫君主,纔是忠君愛國的方式。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其他兩個不孝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3張

三、家貧親老,不爲祿仕。

這就很好理解啦,家裏窮得叮噹響,吃飯都成了問題。父母年紀又大了,不能出去賺錢了。這個時候全家的重擔,都落在了子女的肩頭。

結果子女來了一句:我要躺平!

好傢伙,這種情況下,你敢躺平?還不麻溜地爲自己的前途尋找道路?還不趕緊先打工掙點錢,讓父母填飽肚子?想啥呢?

這種孝順,其實是最實在的一種孝順,也是父母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種方式。我覺得十分值得提倡。不談孝順,任何一個人都應該負擔起自己身爲人的責任。

如果你是父母,那麼請好好撫養子女。如果你是子女,那麼請好好贍養父母。這或許是每個人都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當然了,孤兒和丁克人羣,自然可以想怎麼躺就怎麼躺。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其他兩個不孝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4張

總結:孟子其實提出了不孝有五。

剛纔提到的不孝有三,主要指的是東漢經學家趙岐給出的答案。孟子在《孟子,離婁下》中,曾經提出過不孝有五: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爲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啥意思呢?我們可以簡單瞭解一下。

第一,懶惰成性,忘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第二,喜歡賭博、喝酒,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

第三,貪財好色,只顧着老婆孩子,卻忘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第四,嫌棄自己的父母丟人。

第五,自己在外面惹是生非,結果傷害到了父母。

其實前面三條,也可以歸類爲一條:不贍養父母。這麼一來不孝順,依舊是三種不同的形式,不過和趙岐所解釋的就大相徑庭了。

尤其是無後爲大的解釋,其實爭論點很多。之所以有很多人認爲是沒有後代最不孝,或許也是古代鼓勵生育的一種方式吧。

中國古代,以孝道治天下。基本上所有朝代,臣子在父母去世後,都是要守孝三年的。而且漢晉時期,孝廉是舉薦做官的重要準則。由此可見,孝道是古人常常談論的一個話題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