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公子扶蘇自殺之謎:真的相信詔書賜死?

公子扶蘇自殺之謎:真的相信詔書賜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秦國自穆公以來,勵精圖治,從一個邊陲小地漸漸發展到中國首個大一統的王朝,然而殘酷刑法和苛捐雜稅卻讓秦朝自二世而亡。甚至於連素有仁名的公子扶蘇也不能容於朝堂之上,而被趙高矯詔賜殺。然而公子扶蘇真的相信他是被自己父親賜死的嗎?本期小編將給大家帶來扶蘇自殺的疑團和相關的推測。

公子扶蘇自殺之謎:真的相信詔書賜死?

網絡配圖

  在正史記載,公子扶蘇是李斯、趙高假借詔書賜死的。然而扶蘇爲何自殺卻有頗多疑點:

  一、扶蘇爲何不聽蒙恬勸諫,在不覈實詔書真僞的情況下即自殺?

  當使者攜帶李斯、趙高的假詔書抵達上郡時,蒙恬當即提出質疑:皇帝出巡在外,未立太子,而我領三十萬大軍在此戍邊,公子作爲監軍,職責重大,怎麼能僅憑一個使者和一封詔書即自殺?應該請命覈實。蒙恬的質疑包含着兩層意思:一是對詔書的突然性不理解。三十萬大軍的統帥,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怎麼會突然被問罪?二是對始皇殺扶蘇的行爲不理解。扶蘇不僅是始皇的長子,更是有可能成爲未來的繼承人,始皇殺扶蘇這麼重大的決定怎麼會如此突然和草率?蒙恬的分析合情合理,信陵君竊符救趙即是前車之鑑,但一向“信人而奮士”的扶蘇卻絲毫沒有聽進去。這是疑點之一。

  二、詔書列舉的罪名極爲牽強,扶蘇爲何不疑?

  假詔書中給扶蘇所列罪名是:戍邊十餘年,不能進而前,反而數次上書指責皇帝過失。那麼這兩個罪名是否屬實呢?第一條罪名顯然很牽強。蒙恬統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已是大功,又連接燕趙長城,戍邊防禦,辛苦異常,何來“不能進而前”之說?扶蘇作爲監軍,職責是監督蒙恬,並沒有統兵作戰的任務,獲此罪名自然莫名其妙。那麼第二條罪名是否會導致始皇動了殺扶蘇的決心呢?顯然也很牽強。扶蘇第一次勸諫始皇是在“坑儒”事件發生時,這次勸諫的結果是始皇讓扶蘇北上監軍蒙恬。扶蘇在上郡監軍十餘載,雖數次上書始皇,也都沒有招致更大的處罰。何況蒙恬親弟蒙毅,是始皇近臣,深得尊寵,如果始皇對扶蘇的上書越來越不滿甚至起了殺心,蒙氏兄弟和扶蘇不可能一點沒有察覺。怎麼會在始皇最後一次出巡時,毫無徵兆做出要扶蘇自殺的決定?而面對這個近乎突然的決定,扶蘇爲何坦然接受?這是疑點二。

公子扶蘇自殺之謎:真的相信詔書賜死? 第2張

網絡配圖

  三、李斯、趙高爲什麼確信一紙假詔書就能讓扶蘇自殺?

  李斯、趙高矯詔的同時,祕不發喪,出巡隊伍從沙丘出發,由太原入上郡,再沿直道南下咸陽。上郡正是扶蘇和蒙恬大軍駐地,如果李斯、趙高載着始皇屍體進入上郡是爲了掩人耳目,製造始皇尚在的假象以配合此次政變的話,那他們難道不擔心扶蘇懷疑詔書真僞親自前來覈實嗎?即使扶蘇相信詔書爲真,對人子而言,面對近在咫尺的父親,親自前來請罪再自盡不也合乎情理嗎?而一旦發現有詐,上郡的蒙恬大軍不日便可包圍出巡隊伍。李斯、趙高爲什麼確信這封假詔書能讓扶蘇完全相信。這是疑點三。

  四、陳勝吳廣起義爲何“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所打旗號爲“扶蘇、項燕”。項燕是楚國抵抗秦軍的大將,作爲楚人的陳勝,打項燕旗號尚可理解,但扶蘇是始皇長公子,潛在的繼承人,反秦的陳勝打出秦公子扶蘇的旗號,似乎不合情理。這是疑點四。

  那麼,扶蘇自殺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真相呢?

  扶蘇數次上諫,是兩種治國理念的直接碰撞。始皇尊崇法家治國理念,信奉“法令由一統”、“事皆決於法”。而扶蘇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堅持廢重法而與民休息。如在對“坑儒”這件事上,扶蘇的態度是“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扶蘇的這種治國理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當時社會急需休養生息的現實,這也爲扶蘇贏得了賢名。扶蘇的這種理念甚至連當時的普通黔首陳勝都知曉並深切認同,陳勝起義的直接原因就是延誤了徭役期限,按秦律當處死。左右都是死,不如造反。如果是扶蘇繼位,對現行法度做出修正,陳勝也就不會鋌而走險揭竿而起了。所以,陳勝同時打出扶蘇、項燕旗號,顯然可以最大限度的贏得更多的支持者。雖然扶蘇在民間頗具賢名,但這種與秦王朝現行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的思想,必然導致始皇對繼承人的選擇上出現搖擺。

公子扶蘇自殺之謎:真的相信詔書賜死? 第3張

網絡配圖

  扶蘇並不是始皇心中必然的繼承人。面對與自己治國理念的衝突,始皇讓扶蘇監軍蒙恬的目的,顯然是歷練多過處罰。畢竟蒙恬不僅是三十萬秦軍的將領,同時也是扶蘇一邊的,在以武立國的秦王朝,如果始皇真的有意處罰扶蘇,怎麼會讓扶蘇掌握兵權?更何況這支大軍的駐地距離咸陽不過數日路程。始皇這麼做極有可能是希望通過前線的歷練,讓扶蘇認識到儒家思想是不適合秦國的。另一方面,始皇也做好了兩手準備:即培養其他繼承人。秦王朝沒有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幼子胡亥也是潛在的繼承人之一。這一點,我們從《史記·蒙恬列傳》中就能看出端倪。胡亥繼位後,迅速將蒙毅下獄,御史曲宮在審問蒙毅時曾說:“先王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爲不忠,罪及其宗。”始皇欲冊立太子,而蒙毅卻數次反對,顯然,這裏的“太子”並不是指扶蘇。胡亥少年跟隨趙高學習法令,屬法家一派,自然深得始皇喜愛。從二世繼位後的所作所爲來看,無不透露着法家的重法思想。規旋矩折,始皇晚年的幾次出巡見聞,或許讓他聽到了民間的呼聲,見到了民生的艱難,開始認同扶蘇的治國理念,因而最終做出召扶蘇回咸陽主持葬禮並繼位的決定。只可惜,這封詔書未待發出,始皇就病逝了。

  由此,我們再來分析扶蘇自殺的原因也就很好理解了。詔書的罪名不過是託詞,其真實意思是在告訴扶蘇,秦不會改變治國理念,這也就意味着始皇已經決定選定其他繼承人來當前的治國道路,而作爲潛在繼承人的扶蘇,對未來的太子顯然是個威脅,始皇讓其自裁,對扶蘇來說,也只能坦然接受。扶蘇那句“父賜子死,尚安復請”或許正隱含着這層奪嫡失敗後的無奈。

  狡詐的趙高利用了扶蘇的仁孝之心,深諳政治的李斯則利用了始皇與扶蘇的這種儒法衝突。因此,趙高和李斯纔有很大的把握認定單憑這紙詔書就可讓扶蘇不疑不反,坦然自殺。兩個陰謀家的結盟,扼殺了秦王朝最後一次轉舵的良機,秦王朝以更迅猛的加速撞向了毀滅的冰山。

  誠然,心灰意冷的公子扶蘇認爲自己已經無法改變時局而無奈,又不忍自己看見百姓流離失所,所以消極的選擇了自殺,這也是有所依據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