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故宮匾額上有一支箭 幾百年來爲何無人敢拔出來

故宮匾額上有一支箭 幾百年來爲何無人敢拔出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故宮又叫紫禁城,它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紫微垣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這座作爲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矗立幾百年來其無比威嚴和神祕帶給現代人無比震撼,直到它被闢爲現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後,其真實面貌才逐漸向世人公開。

故宮匾額上有一支箭 幾百年來爲何無人敢拔出來

網絡配圖

但是說起紫禁城中的隆宗門,很多人可能不是非常熟悉,沿三大殿由南向北而行,至保和殿後大殿臺基憑欄北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牆黃瓦、金獅御守的乾清門及其後面的乾清宮層層殿脊;景山萬春亭凌高而立,一派華麗威儀的皇家氣象。乾清門廣場的東西側分別有兩處面闊五間的門道,東面爲景運門,通往箭亭、奉先殿(鐘錶館)與皇極殿(珍寶館)。西面靠近軍機處值房的就是隆宗門,這裏是通往慈寧宮以及後宮西苑的要道。但是,很少會有人注意到故宮的一塊匾額——這塊匾額上的一支箭。按理說,故宮作爲皇室的所在之地,不應該會出現兇器,對於那時的皇室來說寓意不好。

隆宗門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後萬曆以及清代順治年間曾兩度重修。隆宗門西面的區域目前還未開放,門內的空間現在被改造爲向遊客提供餐飲休息的場所。隆宗門內頂端朝西掛有門額。觀察仔細的遊客會發現門額上“宗”字的左側金線位置有一個小黑點,這其實是一枚深深釘入門額的箭頭。皇宮大內的門額居然還有這樣的冷兵器遺存,這是爲什麼呢?那麼,這支箭是從哪來的呢?它的身上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背後的祕密。

在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起義起因源於嘉慶十六年天上出現的彗星,天理教(元末白蓮教的分支)認爲此事主除舊佈新,是改朝換代的徵兆。加之嘉慶十八年的閏八月被移至次年的閏二月,林清認爲閏八月是對清朝變故的體現,於是決定於嘉慶十八年陰曆九月十五日舉事(九月就是原定的閏八月)。

故宮匾額上有一支箭 幾百年來爲何無人敢拔出來 第2張

網絡配圖

起義時,起義軍雖只有兩百餘人,但是,他們卻是一路殺到了紫禁城內。當林清得知皇帝爲了打獵,帶走了皇城中的大部分兵力後,他開始謀劃起了起義活動。

嘉慶十八年十月八日,林清起義,帶領兩百餘人直逼皇城。在損失了一些錢財後,他們成功進入了紫禁城中。但是,接下來的路就沒有這麼好走了,他們才進去沒多久,就被巡邏的侍衛發現了。

宮裏的侍衛反應很快,迅速關閉了宮門,將起義軍分爲了兩部分,而進入內城的僅有幾十人。起義軍雖只有幾十人在內城中,但是,卻沒有什麼畏懼的,他們在宮中大開殺戒,想要攻佔太和殿。但讓起義軍沒想到的是,雖然宮裏的侍衛不怎麼樣,人數也不多,但是,宮門的防禦力還是不錯的。

故宮匾額上有一支箭 幾百年來爲何無人敢拔出來 第3張

網絡配圖

起義軍到隆宗門時,受到宮門的阻擋,而他們完全拿門沒有辦法。這些人氣不過就開始對着隆宗門射箭撒氣,其中一支剛好就射到了匾額上,這支箭就是開篇提到的那一支。起義軍他們在城裏四處逃竄,最終,卻還是死在了大清士兵的手上,同樣,林清也死在亂箭之下。這次實實在在發生在宮禁之內的變故給嘉慶皇帝以很大的震懾。爲了提醒自己,警醒士兵,他下令,不準將隆宗門牌匾上的箭拔下來,於是,這支箭穿越歷史的煙雲走到了今天。隨後處於深刻的反省之中的嘉慶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

清朝自康乾盛世之後不到二十年,竟然出了這樣的醜聞,可謂是天大的諷刺,也可以說是對清王朝衰敗命運的一種暗示,值得後人細細品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