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人的主食都吃什麼 每個時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古人的主食都吃什麼 每個時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人的主食都吃什麼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想吃什麼,一日三餐吃什麼越來越講究了,今天帶大家瞭解一下古人的主食。

先秦以前每天就吃兩頓早上九點的朝食和下午四點的補食,那時食物雖然天然但提取工藝粗糙。主糧有稻、黍(shǔ,黃米)、稷(ji,小米)、麥、菽(shū,豆類),俗稱五穀。

古人的主食都吃什麼 每個時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稷是中國人第一種馴化成功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種即爲中國地區廣泛分佈的狗尾草。後來中國人造了一個詞——國家社稷,社是指土地之母,稷就是指穀物之神。土地和糧食,就是一個國家的全部含意。有些史書裏認爲粟和黍是同一種。其實兩者並不完全相同。粟的種子帶有一層硬殼,脫殼之後稱作小米,而黍的種子煮熟後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稱爲黃米。

菽,也就是豆子,古代重要糧食的作物之一。戰國時代,大豆開始取代黍,成爲糧食的代名詞之一。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直到明清時期大量外域作物的引進,豆類不在作爲主食而成爲佳餚。

在小麥剛出現的時候,由於加工手段的限制,人們吃不上饅頭、麪條。我國麪條起源於漢代,東漢時期已經有了麥粉面條的雛形,當時所有的麪食皆稱爲「餅」,因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湯餅呈片狀,後來逐漸演變成條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形成如今的樣子。相傳饅頭是蜀相諸葛亮平定南蠻時,過江受冤魂之阻,遂向河神祭祀保佑,不忍用人頭而發明了蠻頭替代。

隨着漢代以後石磨的推廣,小麥的種植面積日漸擴大,進而推廣到南方地區。中唐以後,粟麥輪作推廣,小麥逐漸取得了與粟並駕齊驅的地位,其標誌爲,唐德宗建中元年實行的“兩稅法”已明確將小麥作爲賦稅徵收的對象。到了宋代,雖然主糧仍爲粟、麥、稻, 但北方小麥生產消費已遠超小米。

古人的主食都吃什麼 每個時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第2張

我國是稻子的原產國,萬年前先民由狩獵發展爲刀耕火種,現在的大部分稻子都是有野山稻子培育而來的。唐代以前北方一直是經濟政治中心,黃河流域也是當時最富裕的,北方人口占據了十之七八,直到唐中後期戰亂致使人口大量南遷,人口膨脹戰亂軍需,南方大規模種植水稻應運而生。京杭大運河的貫通更多是基於經濟和政治因數考慮。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官方漕運糧食每年約600萬石。小米雖然好吃、耐旱,但產量較低,畝產不過百十來斤。水稻畝產則高得多(三四百斤),加之南方氣候水土可多熟種植,可以供養的人口就多得多。

古人的主食都吃什麼 每個時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第3張

明清時期傳入我國的作物中除瓜果、蔬菜外還有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重要糧食作物。由於它們高產、耐瘠、耐寒,一些邊遠苦寒山區和邊際土地得以開發利用,擴展了中國農業生產的地域空間和時間配置, 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17世紀初,江南水患,五穀不收,饑民流離。 徐光啓從福建引番薯在上海、江蘇推廣,起到了很好的救荒作用。 準確的說番薯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從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的。明清時期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爲宋以後北方的主食,

古代主食的變化告訴我們,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天、地、人缺一不可。 正如中國古代農聖賈思勰所言:“順天時,量地力,用力少,成功多。 任情反道, 則勞而無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