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長城擋不住一支強大的部隊 中原王朝爲什麼都願意修建

古代長城擋不住一支強大的部隊 中原王朝爲什麼都願意修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王朝爲什麼要修長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衆所周知,長城是令每個中國人都自豪的世界奇蹟,歷史上的長城在抵禦外虜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每當提到這座建築,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軍事要塞。不論長城有多麼宏偉美觀,它的軍事作用始終不變,就是防止敵人越過國境。不過,若仔細看來我們不難發現長城太長,某些“重點路段”的城牆的確高大堅固,但是,亦有一些區域的長城低矮薄弱。

倘若,入侵者找到這些“突破口”,進入中原豈不是輕而易舉?

實際上,不只是我們會對長城的“突破口”有這樣的思考,就連古人也會有這樣的顧慮,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對長城抱有極大的偏見,甚至,有些瞧不起的意味。乾隆登基之後,長城因年久失修已十分破敗,北方的地方官三番兩次向朝廷上奏,希望朝廷能撥款修繕一下。

乾隆拒絕了這項提案,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長城從大秦一直修到了明朝,千百年來長城卻從未有效地解決邊境問題。明朝多次翻修長城,朕的大清還不是一路殺入中原統一江山?”隨後,乾隆提出了那句著名的理論“國之險在民不在地”,修長城反而會讓國家民心盡失。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長城還真是修不得。

誠然,乾隆說的很有道理,長城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自先秦以來統治者們都熱衷於修繕長城,難道他們比乾隆的智商低嗎?他們沒有預見到的未來,乾隆全都預見了?

顯然不是!

我們且來說一下,古人修建長城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大家都以爲長城只是爲了方便駐軍,杜絕邊患,實則不然。話說,秦朝時期,嬴政派遣蒙恬追擊匈奴,一舉擊敗了這羣來自北方的入侵者,奪回了屬於中原的河套地區。然而,在將匈奴人趕出國境後,蒙恬並未乘勝追擊,反倒留守在原地按照嬴政的安排修建起長城。

早在東周時期,北方諸國爲了防禦草原民族的入侵,每個國家都修建了長度不等的長城。蒙恬的任務就是,將這些故國的長城全部連接到一起,形成一道統一的防線。

古代長城擋不住一支強大的部隊 中原王朝爲什麼都願意修建

我們先來看看,蒙恬爲何不一勞永逸,繼續北上殲滅匈奴呢?

首先,是以秦軍的機動力根本追不上,秦軍雖然戰鬥力強橫,但大多都是步兵。想讓秦軍用兩條腿跑過四條腿的匈奴人,簡直是天方夜譚。

其次,是匈奴人的戰術靈活,自古以來草原民族最擅長的就是打游擊,打的贏的仗匈奴會打,打不贏的仗匈奴人會跑,根本不會給秦軍纏鬥的機會。正所謂“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這段話雖然有罵匈奴人的嫌疑,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匈奴人打起仗來根本不顧什麼禮義廉恥,只要能佔便宜,匈奴人必會無所不用其極。

最後,是北上的成本太高,統一之初的秦朝無力承擔。擊敗匈奴很簡單,憑藉秦軍強盛的作戰能力就能做到,但要殲滅匈奴就很難了。漢武帝在位期間曾打算一勞永逸剷除匈奴,結果呢?耗費了三代皇帝的繼續,以及全國的可用資源,也沒能將匈奴從世界地圖上抹去,匈奴人跑到歐洲東山再起,死灰復燃。

綜上所述,秦朝根本不能也沒必要繼續追擊匈奴。

不過,防禦手段還是要做的,最直觀最有效且最經濟的就是連接長城。嬴政十分高瞻遠矚,修建長城所耗費的資源遠小於追擊匈奴的軍費,而且,還能永絕後患(至少嬴政是這樣認爲的)。

古代長城擋不住一支強大的部隊 中原王朝爲什麼都願意修建 第2張

時間來到明朝,最喜歡窮兵黷武的明武宗曾這樣算過一筆賬:倘若派出八萬明軍遠征韃靼/">韃靼,出征一年要耗費的軍費達到了恐怖的一千萬兩,而且這場戰爭勝負未卜,能不能打贏都另說。相對來說,翻修長城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只需徵調五萬苦力,用兩個月時間,即可讓長城煥然一新,所耗銀兩不過百萬。

其實,明武宗的算法並不嚴謹,其中,還應加入一些“細賬”。例如:調遣苦力,苦力在修完了長城返回老家繼續種田,還能投入生產。相反,調遣大軍,大軍在打贏了韃靼人後沒法第一時間解甲歸田,反倒成爲明朝經濟的負擔。

此外,只要將長城翻修一新,長城以南的大量土地就得到了安全保障,國家可以號召百姓開闢新耕地,這亦是一筆不菲的收益。

除此之外,筆者認爲不用大軍遠征還有個好處。

既然要派遠征軍進行北征,就得安排一位軍事能力強的大將軍,這位大將若是個大野心家該怎麼辦?若倒戈殺回燕京該怎麼辦?如何保證大將不會擁兵自重着實是個大問題。修繕長城絕不會產生這樣的顧慮,畢竟,只需選幾個管着苦力的“工頭”,他們也不會有將軍一樣的野心。

這筆賬,每個統治者都會算,這就是他們輕易不北征,而是選擇翻修長城的原因。

當然,凡事有利弊,我們看待這件事的因果還需結合因果。

過度依賴長城,軍隊就會面臨無仗可打的處境,士兵們缺乏實戰經驗,一旦到了國家存亡時期軍隊的戰鬥力堪憂。從長期來看,過於保守的國防政策勢必會對軍事力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放到現在來看,爲何美國始終不安分,經常四處“挑釁”?就是它保障了自己軍事上的領先地位。

古代長城擋不住一支強大的部隊 中原王朝爲什麼都願意修建 第3張

我們不妨再來講講,長城既然無法有效防禦北方民族,那麼,爲何古代統治者們仍固執地修繕長城?

首先,長城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擋住來自北方的侵略者,但一些“重點路段”上的關隘仍能起到極大的防禦作用。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容易被攻陷的“路段”,基本都是些荒僻且不利於行軍的地區,敵人即便選擇這些位置進攻,仍需繞很遠的路才能抵達經濟或政治的要點,選擇在這些位置進攻基本沒有戰略意義。

其次,長城的防禦對象不止是軍隊,還有國內外的走私分子。衆所周知,中原與塞外自古以來便保持着貿易關係,通過與北方民族的貿易雙方各取所需。不過,在某些關鍵時期,中原政權會採取限制貿易的手段,對塞外的經濟進行控制,這種做法有些像現代的“經濟戰”。

在交通運輸不便利的年代,這種限制經濟的方式對塞外民族來說是致命的。明朝時期,明朝統治者就曾對外打過數場“經濟戰”,經常會限制國內商人與塞外進行貿易活動。沒有生意,就意味着沒有和平。明朝統治者不讓塞外民族穿絲綢,塞外貴族們一定會很難受。

那麼,如何解決呢?

要麼在外交上嚮明朝服軟,要麼就開戰,這都是明朝統治者所希望的結果。

那麼,如何確保“經濟戰”有效打響呢?

這時,長城的又一關鍵作用起效了。雖說,長城無法完全防禦敵人的軍隊,但防一些偷偷越境的商隊或大膽的走私者還是綽綽有餘的。試想一下,在關隘完好的情況下,商隊的車馬根本無法越過高牆,走私者亦逃不過烽火臺守軍的視線。只要長城完好,對於商隊和走私者來說,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就算是和平時期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正常進行,長城的作用仍然是不言而喻的。有了長城,中原政權就可以在偏北方的地區開設集市,吸引北方的商人進行貿易活動。在此過程中,長城上的關隘即可對北方商人收取關稅。可千萬別小瞧了這筆收入,每年北方民族上繳的關稅可是個天文數字。

古代長城擋不住一支強大的部隊 中原王朝爲什麼都願意修建 第4張

當然,長城最重要的作用還是預警。

只要見到敵軍鬼鬼祟祟地出現在長城腳下,烽火臺上的守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點火報信,烽火臺的傳信速度想必大家都清楚,在極短的時間內敵軍的信息便會傳達到中央。

最後,長城的防禦雖對大量敵軍效果很小,但是,對小股敵軍仍是有效的。想要突破長城,北方民族必須準備一支大部隊,想要湊齊這麼一支大部隊是非常困難的,往往會耗費北方民族數年甚至十幾年的資源。長城修建以前,北方民族經常會組織小規模軍隊南下,進行劫掠。

在有了長城之後,這些“打秋風”的小股強盜根本沒突破長城的實力。這樣,住在北方的居民就能安心地耕田,休養生息。實際上,除了筆者提到的這些作用之外,長城還有很多功能。例如:在中原王朝主動遠征北方時,長城就能變成駐兵站,還能儲存補給,並能及時傳遞前線的信息... ...

甚至,若遠征軍遭到追擊,則可及時退守到長城南側,靠着這道屏障與敵軍再戰等等。

所以,綜上所述,長城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這是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結晶。乾隆對長城的思考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顯然是不全面的。

古代長城擋不住一支強大的部隊 中原王朝爲什麼都願意修建 第5張

那麼,現代社會還需要“長城”嗎?

據說,柏林牆的工程代號是“中國長城第二”。肯尼迪曾這樣評價柏林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範外敵,而是防範自己人民的牆。”從軍事防禦的角度,長城的確是防範外敵的,但是,從經濟封鎖的角度,爲了有效封鎖就必須將長城連貫一氣,才能限制自己人與外敵的交流。

這樣來看,柏林牆並不是第一堵防範自己人民的牆。另外,國境線也是一種現代長城,各國政府不僅通過國境線控制了國內外的交流,而且通過邊境口岸的海關獲得了鉅額的進出口關稅。正是因爲防禦、封鎖、稅收等用途。現代社會,長城並沒有消失,仍在左右我們的生活,只是換了個名字和形式存在。

參考資料:

【《中國的萬里長城》、《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防禦作用》、《中國國家地理》、《明代商稅思想初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