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宋朝種樹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導語:邊境防禦,一直是古代中原政權想要保證自己政權延續下去的兩大重點之一。在內部,需要發展經濟,輕徭薄賦,保證人民可以安居樂業而不是集結大批流民攻城掠池,自立政權。而在對外上,則需要時時刻刻地方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北方少數民族作戰彪悍,無所畏懼,經常讓中原軍隊吃虧。所以,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北方邊境的防禦,甚至主動發起進攻,佔領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將他們納入帝國的版圖,直接消除少數民族可能進攻漢地的可能性。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北方少數民族

邊境防禦,尤其是北方的邊境防禦和其他地區都不太一樣。面對南方,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原政權選擇直接通過戰爭的方式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版圖當中,並且不斷通過文化的滲透,將這些少數民族漢化。除此之外,中央政府還藉助這些地區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大力發展當地的農業,手工紡織業還有對外貿易。

但是,反觀北方,中原政權能夠屢次進攻,甚至佔領東北,漠北地區,卻始終無法將這些地區一直置於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而且還需要在北方邊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還有資金,修建龐大的防禦工事。這是爲什麼?

東北漠北和漢地的本質不同

首先要給讀者們介紹一下這兩地的區別。漢地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側,屬於季風性氣候。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是冬冷夏熱,降水夏多冬少。季風型氣候最大的好處就是帶來了充足的熱量和豐沛的降水。這就意味着在南方和北方地區都可以依靠農業實現自給自足。

只不過南方以大米爲主食,而北方以五穀爲主食。北方地區廣袤的平原,讓北方地區成爲了中國古代糧食產量最大的地方。人口自然也是最多的。而南方則憑藉豐富的降水,圍湖造田,開墾梯田等方式憑藉勞動人民的智慧戰勝了地理上的劣勢,實現了農業上的自給自足。

反觀東北漠北地區,從氣候上看,由於地形的阻擋以及較高的緯度,來自海洋的暖溼氣團已經無力跨越燕山山脈等地形障礙,向東北方向偏轉進入東北地區。這就直接導致了東北和漠北地區氣候大陸性更強。降水和熱量上的不足只能讓當地的人民選擇在這片廣大的草原上以遊牧業爲生。雖然東北地區擁有較多的降水,但是降水集中,總量少,熱量不足,生長期長,冬天的嚴寒會讓作物毀於一旦。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2張

南方的梯田

氣候上的不同導致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因素就是漠北東北地區人民的產業和漢地人民的產業完全不同。東北漠北地區人民的遊牧業雖然非常自由,佔領的土地面積非常大,讓後來出現的少數民族政權的疆域都異常的龐大。但是實際的有效土地面積非常的小,不僅僅指他們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還指他們佔領土地實際的生產能力。而中原地區的土地由於優越的氣候以及地形,讓漢地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卻能夠擁有高度發達的經濟。農業更是成爲了中原政權的政治基礎。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3張

吐蕃地圖

除了產業上的區別,對於古代歷史來說,產業的不同還決定了軍事力量構成的不同。漢地軍隊和東北漠北地區少數民族的軍隊有着巨大的差異——騎兵。中原雖然擁有廣袤的土地和優越的自然條件,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養活大量的百姓,但是,有一個隱藏的缺點一直到中原政權逐漸騎兵部隊的時候才顯現出來,那就是中原地區的馬匹耐力差,爆發力也差,也就是"劣馬"。但是漢地最不缺的就是人,所以,歷朝歷代即使騎兵力量一直作爲軍隊當中快速機動力量的中堅,但是步兵軍團一直在軍隊當中佔據主要地位。

反觀東北漠北地區,常年的遊牧業讓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遠遠低於漢地人口的正常速度。但是,正是由於長年生活在馬背上意味着這些少數民族個個都是騎馬射箭的高手。騎兵也就在少數民族以及後來出現的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當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4張

少數民族軍隊

長城的誕生與演化

既然中原地區的缺少優質的馬匹,但是有大量的步兵軍團。那麼防禦的思路就非常簡單了。既然騎兵衝擊速度快,那麼就設置障礙,讓騎兵失去速度優勢,並且利用在近距離交戰當中靈活性差的特點,來化劣勢爲優勢。

於是在春秋時期,規模空前的防禦設施出現了,那就是長城。早期的長城非常的矮,只有大約兩米不到。這麼矮的長城根本擋不住少數民族軍隊的入侵,但是消除騎兵的衝擊的目的還是達成了,畢竟,沒有太多的馬匹可以在攜帶大量武器裝備以及一名士兵的情況下,高速跨越一道高度接近兩米厚度達到一米多的軍事防禦設施。雖然現在的西周長城只剩下了矮矮的石牆,但是說不定在那個時候長城頂上還有什麼其他的防禦工事。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5張

秦長城遺址

在石料充足的地區,長城主要原料是石塊,而在西北地區,缺少石料的工匠們被迫採用蘆葦和沙土還有其他粘合劑結合在一起來建造長城。歷朝歷代政權都會對長城進行修繕和擴建,保證北方邊境的安全。而到了明朝,千年不變的長城第一次被擊毀,北方遊牧民族從缺口當中涌入中原地區。因爲遊牧民族手中有了一樣全新的武器——火炮。也正因如此,長城迎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代表建造工藝巔峯的長城——明長城誕生了。

明長城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中原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略態勢。數米高,數米厚的城牆,射擊孔,烽火臺,軍械庫設施一應俱全。體積龐大,且厚重的長城足以抵禦各種火炮的直接攻擊。若不是因爲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或許長城將會一直將後金阻擋在長城之外。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6張

明長城

不一樣的長城

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權當中,國土面積最狹小的,甚至不如秦朝開國之時的國土面積。北方邊境退縮到了燕雲十六州以南。這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長城落在了契丹以及後來的金朝手中。失去了長城這個重要的防禦工事,北宋北方地區的疆域幾乎無險可守。雖然兩宋時期是中國最富庶的時期,但是,在短時間內就建立起龐大的防禦工事顯然是非常不現實的。秦朝爲了在短時間內修建長城,徵用了大量的百姓,直接導致了老百姓的艱苦生活以及國家財政的赤字。

北宋若是學秦朝的方式修建大型防禦工事,本來就以及捉襟見肘的國家財政將會被徹底壓垮。而和秦朝相比,北方地區的敵人早已不是一些零散的遊牧民族部落,而是同樣有着嚴密的政治架構,綜合國力超過宋朝的契丹以及後來的金朝。大型軍事設施的修建會讓北方政權認爲這是開戰之前的信號。本來就在軍事上不佔優勢的宋朝反而可能會在北方政權先發制人的進攻當中遭受重大損失甚至徹底覆滅。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7張

《清明上河圖》中北宋軍事防禦設施

但是北方少數民族有一點一直沒有發生變化,那就是生活方式。千年以來固定不變的生產生活方式讓少數民族的軍事力量仍然以騎兵爲主。軍事防禦設施阻擋騎兵進攻的目的仍然沒有發生變化。那麼能夠起到阻擋騎兵作用,還能夠快速建造的是什麼呢?種樹。筆者一開始也沒有想到,幫助宋朝抵擋契丹還有金朝軍隊的軍事防禦設施居然是宋朝種植的樹林。

樹林作爲防禦設施,筆者個人認爲應該是借鑑了中原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多山地多森林,導致交通不便的特點。既然不可能移山,那麼就種植大量的樹木。一方面,樹木在邊境地區仍然有充足的養分和水源,另一方面,樹木種植了之後就可以不需要額外花費國家資金去維護了。樹生長得越茂盛,對北方軍隊的阻擋效果就越好。雖然說樹木的摧毀遠比摧毀長城容易得多。

但是,修建樹林,可以在花費相同資金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防禦縱深,還可以種植多層樹林,對騎兵的阻擋效果也越好。還能夠將守衛邊境地區的部隊隱藏其中,進攻和防守也能夠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事實上也確實達到了整個效果。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8張

擁有綠色長城的北宋行省

結語:一想到軍事防禦設施,很多人的反應就是長城。但是實際上,除了長城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形式。戰國時期的長城最多。在那個戰爭不斷的年代裏。長城成爲了保護百姓生產生活不受到其他國家軍隊或者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擾的守護神。而到了近代,長城作爲軍事設施,一直髮揮着作用,比如在上個世紀就爆發了著名的長城抗戰。長城已然成爲了中國的象徵。

古代中原王朝都會修長城防禦 宋朝種樹防禦到底有沒有作用 第9張

長城行省

宋朝採用種樹來抵擋北方政權軍隊的進攻,看起來是絕妙的方法,其實是宋朝軍隊大而不強的真實寫照。缺少作戰能力強悍的騎兵部隊讓宋朝只能依靠在邊境種植樹木消除北方騎兵的衝擊。不得不承認,這種方法確實卓有成效,但也是無奈之舉。尤其是火器的大規模推廣,讓這種防禦設施幾乎成爲了擺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