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皇帝爲什麼都喜歡選擇用太監伺候自己,而不選擇用宮女呢?

在古代皇宮之中,皇宮的主人自然是皇帝和皇后了,皇帝的一衆妃嬪,一般也會算作各自宮殿的主人,那麼皇宮之中的僕人,便是各個宮中的太監和宮女了。

但是在皇帝身邊,我們經常會看到“貼身太監”,很多太監還都是做到了鼎鼎有名,例如秦朝的大宦官趙高“指鹿爲馬”,漢朝亂政的“十常侍”,唐代“甘露之變”的宦官一黨,明代的“四大閹黨”等等。

那麼我們就有一個問題了,爲什麼這些皇帝,都會選擇一羣太監在自己身邊呢?還縱容太監權力膨脹,最終威脅自己的地位,例如“甘露之變”中,唐文宗的“上任皇帝”唐敬宗,就是被宮中的太監劉克明給殺死的,這可以說已經是刀出見血的威脅皇帝自己的“人身安全”了。

那麼爲什麼皇帝不讓自己身邊多一些貼身宮女呢?有一羣“小姐姐”在自己身邊,不是非常的“賞心悅目”嗎?

其實,出於種種考慮,皇帝身邊的宮女,還真不能太多。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太監的“優勢”

太監,也就是宦官,宦官這種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有了記載,像是《詩經》、《周禮》當中都有關於宦官的描寫。

在秦漢以後,宦官制度開始越來越完善,到了最後已經可以作爲一種政治勢力登上政治舞臺,左右很多朝代的政局。

像是在漢朝,很長一段時間裏,皇帝都是要麼被外戚所掌控,要麼被宦官所掌控,宦官和外戚勢力爭相交替,把持朝政。

過了南北朝的一個大亂世,到了唐宋時期,宦官制度也有了質的發展,並且在唐高宗時,將朝中的殿中省改爲了中御府,中御府中的太監、少監等官職,便都以宦官擔任。

到了明代時,明代皇宮之中有“十二監”,主管“十二監”的官員皆是宦官,並且被人稱爲太監,但是主管宦官之下的那些閹人們,均不能被稱爲太監。

從清代開始,太監這個詞才被加在了所有宦官的身上,宦官、太監這兩個詞才逐漸成爲了近義詞。

所以在唐代之前,是沒有太監這個稱呼的,在清代之前,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能被稱爲太監的,而從這裏我們也可以考慮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太監,也就是宦官的出現,一開始是怎麼來的呢?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第2張

在我們中國古代,皇宮之中的主人是皇帝以及一衆妃嬪,爲了服務他們,那必然要有一衆的僕人。

但既然是僕人了,那麼不管是輕活、重活還是髒活、累活,都得幹,但如果宮中只有一羣宮女的話,那麼憑藉着女人的身材和力氣,很多重活都是幹不了的,像是挑水,劈柴等等。

既然女人幹不了,那麼就要由男人來幹這些活,但皇宮之中的男人,可就只有皇帝一個人啊,總不可能讓堂堂一國之尊,蹲在牆角去默默地劈柴吧。

所以在皇宮之中,必然要有着男性僕人的出現,但是後宮之中皇帝的妃子極多,皇帝不可能每個人都照顧到,一旦有那些長時間沒有被照顧到的妃子心生寂寞,旁邊又有一個男性僕人,萬一這二人暗通款曲,霍亂了“皇家血脈”那可怎麼辦呢?

所以皇宮之中需要這麼一種僕人,他們有着男人的力氣,但是又沒有“男人的能力”,而這就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把他們“男人的能力”給切割掉。

所以皇宮之中太監比較多,這是由於太監的“自身優勢”而決定的,他們有着男人的身體、力氣,就是能比宮女幹更多更髒更重的活,能夠更好的給皇宮之中的主人們提供服務,這也就是太監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太監的優勢”,那麼便要提起皇帝對他們的需要了,很多時候皇帝下達的一些命令,都是不能正大光明地拿到檯面上去說的,需要有一些特殊的、專門的人去給他頒佈聖旨,或者執行自己的任務。

像是明代初期的鄭和下西洋,從表面上講,鄭和下西洋是爲了宣揚大明國威,從一些傳說推測來講,鄭和下西洋是爲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鄭和下西洋都絕對不是一件好差事。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第3張

光是乘着船,一路之上乘風破浪,每天在大海之上搖搖晃晃,這就不是一個常人能夠忍受的事情,更不要說讓宮女去做這些事情了,依照宮女那柔弱的身體,沒準在海上晃上兩三個月,目的地沒達到,建文帝沒找到,自己就先“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了。

再例如,明代“四大閹黨”之中的王振,明英宗出征韃靼,最終土木堡之變,這其中,可是少不了王振的煽風點火,有着王振在身邊忽悠自己,明英宗的信心無疑是大增。

但是如果王振是一個宮女呢?一個宮女,竟然勸說皇帝去和韃靼人打一仗,這個畫風怎麼想怎麼覺得奇怪,恐怕明英宗根本就沒這個膽子出兵。

並且有時,古代皇帝如果想賜死某位大臣的話,一般都會派出幾個心腹太監,去讓這個人體面的上路,如果這個人不“體面”的話,那麼這些太監便會幫他“體面”。

但宮女是不可能做這件任務的,容易傷感的女子那柔弱的身體,怎麼可能或用毒酒、或用白綾去幫人“體面”呢?

很多任務,皇帝不得不選擇太監去幫自己完成,這就是太監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第4張

無可奈何的選擇,恐怖的宮女

再對於太監們來說,留在皇宮之中,伺候皇帝便是他們沒有選擇的歸宿。

太監和宮女相比,宮女雖然也是皇宮中的僕人,但是她們起碼還都是正常人,在年紀過大之後,都是很有可能被放出皇宮,讓她們去嫁人的,像是唐太宗李世民便多次放宮女出宮,讓她們另尋良配。

但是太監可不行了,因爲太監已經不是一個正常人了,非男非女、非陰非陽,把他們放出宮去,他們又能找到什麼歸宿呢?有哪個好人家女子會願意嫁給一個太監呢?

像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他便是因爲家貧,而被父母送進宮中當了太監,捱了一刀,但很快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小皇帝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了,太監這一行業消失了。

自己竟然剛上崗就失業,還沒了命根子,這對於孫耀庭來說,無疑是人生無常,但回了老家的孫耀庭也是處處被人看不起,甚至想進私塾旁聽,都會被人趕出來。

後來那些滿清代廷的遺老遺少們,依然在找太監伺候自己,甚至溥儀建立了“僞滿洲國”之後,孫耀庭也是不遠千里,到了東北,投靠溥儀的僞滿洲國。

因爲沒辦法啊,就太監這個身份,一個不男不女的身子,他還能幹些什麼呢?除了皇帝,誰還用得着太監呢?

所以當很多太監閉上眼,咬緊牙,捱了那一刀之後,踏進了皇宮大門的那一刻,他們其實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根本就沒有後悔的餘地,根本就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將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獻給皇帝,把皇帝伺候好了,說不定自己還能有權有勢,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而且我們可以從反面來看一下這些問題,那就是宮女和太監的“壞處”。

太監很有可能權力過大,成爲宦官勢力,左右朝政,甚至威脅皇帝的生命,但宮女兒那也不是省油的燈啊,宮女生氣了,後果也是非常可怕的。

像是明代嘉靖年間,嘉靖皇帝由於性格暴戾、喜怒無常,經常不由分說地便下令責罰宮中的宮女宦官們,甚至被嘉靖皇帝責罰致死的宮女宦官們,竟然就有二百多人。

最終,一羣宮女們忍不了了,與其哪天一不小心,被你找個藉口打死,還不如我們先殺了。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王寧嬪與曹端妃爲主謀,集結了蘇川藥、楊翠英、等十餘名宮女,從牀幔上解下來了一條花繩,挽成了一個繩套,一羣女人便悄悄地靠近了正在熟睡中的嘉靖皇帝。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第5張

幾人等了片刻,見嘉靖依然鼾聲如雷,便一伸手,將繩套一甩,套住了嘉靖的脖子,然後幾個人便用力拉扯,一旁的幾個宮女們,有的按住嘉靖的腿,有的壓着嘉靖的身子,而剛被驚醒的嘉靖,此刻還不瞭解發生了什麼,只能拼命地掙扎着,試圖呼救。

拉着繩子的兩個女人見狀,慌忙反手又將繩子打了一個結,想快點勒死嘉靖,但誰知這個結,竟然打成了死結,繩子是越拉繃的越直,但嘉靖皇帝就是勒不死,幾個女人見狀也都嚇壞了,這嘉靖莫非真是“神仙下凡”,不然怎麼勒不死呢?

一個名叫張金蓮的宮女,哆哆嗦嗦地跑出大門,直接向皇后“自首”了。

最終皇后帶人救駕,一羣女人盡皆被抓,皆被凌遲處死。

從這裏可以看出,女人其實也是很可怕的,能夠威脅到皇帝生命的,不僅僅只有太監,那麼對於皇帝來說,既然都有危險,那還不如選擇對自己好處更多一點的留在自己身邊。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第6張

大清亡了

再提起其他因素的話,那麼便是後宮的這些娘娘們,也不想宮女太多,因爲宮女都是正常女人,萬一哪個宮女哪天就被皇帝看上了,這麼一寵幸,不就讓自己平白無故的多了一個競爭對手嗎?

像是乾隆時期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她原本就是選秀入宮,只是一個宮女,但後來,竟然一路逆襲奮鬥到了皇后的位置,這不禁不令人嘖嘖稱奇。

並且很多宮女爲了能得到皇帝的寵幸,那都是不擇手段,甚至做出突破人類道德底線的事情,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像是清代末代小皇帝溥儀,他在幼年時期便當了皇帝,周圍的宮女們,哪肯放過這塊唐僧肉,紛紛對其發出了攻勢,都盼着自己能夠懷上“龍種”,從此一飛沖天。

但這個時候,溥儀就是一個孩子,怎麼可能讓一羣女人這個摧殘呢?最終一羣宮女,只把溥儀禍害的終生不育。

所以後宮之中,皇帝越來越喜歡用太監,而並非宮女。

但其實,這些都是屬於歷史的糟粕了,在我們新中國、新時代,沒有太監,沒有宮女,沒有僕人,我們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都有權利,爲建設我們的新中國奉獻出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代宮女和太監相比 皇帝爲什麼更喜歡用太監伺候自己 第7張

像是溥儀在被特赦之後,和護士李淑賢結了婚,李淑賢並不是溥儀的皇后,而是他合法的妻子,甚至到了後來,有人還稱李淑賢爲“孝睿愍皇后”,但李淑賢本人卻並不認可這個稱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