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朱元璋的子孫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朱元璋的子孫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代和朱元璋子孫,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明代真的是被朱元璋的子孫們吃垮的麼?

明太祖朱元璋認爲宋、元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以史爲鑑,太祖制定了一套封藩制度,並從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爲親王。這一制度也成爲了大明皇朝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朱元璋的子孫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爲久安長治之計。

《明太祖實錄·卷五一》

明成祖靖難之後,朝廷爲了預防藩王們再起兵謀逆,收回了藩王們的兵權、禁止他們參與政務,並且嚴格限制他們的活動範圍(無令離開藩地等同謀逆)。從此無所事事的藩王們就只能在封地自娛自樂了。

不少人認爲這些宗親們吃飽喝足之後無所事事,只能造人,導致宗室皇親的數量急劇膨脹,達百萬之巨。每年朝廷需要拿出一大半的收入來供養這些蛀蟲,明代就是被朱元璋的子孫們生生吃垮的。

事實真的如此麼?

由於明代不允許宗親隨意活動遷居,明代的宗親分佈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宗親們形成了一個個以親王爲核心的“大型家族”(親王爲族長)。各藩地的宗親們實際都是各藩地首任親王的後代子孫。(女性宗親主要集中生活在京師)

注:明代規定皇子封親王,傳襲爵位時由長子承襲,其餘子嗣降一級封爵,並以此類推。從親王、郡王、鎮國、輔國、奉國將軍,到鎮國、輔國、奉國中尉一共八等。奉國中尉之後不再降級。被削藩之後就成爲庶民,皇室會記錄但不再供養。

整個明代,一共實封親王六十五位,其中十六位因事被除封、十五位因絕嗣被除封。到崇禎殉國時只有三十四位親王,這數量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多。當然這僅是親王,那麼其餘郡王、各類將軍、中尉又有多少呢?

明代科學家徐光啓還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

洪武中,親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樂而爲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餘一倍矣。隆慶初,隸屬籍者四萬五千,而見存者二萬八千。萬曆甲午(萬曆二十二年),隸屬籍者十萬三千,而見存者六萬二千,即又三十年餘一倍也。頃歲甲辰(萬曆三十二年),隸屬籍者十三萬,而見存者不下八萬,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餘一倍也。

《徐光啓集·處置宗祿查覈邊餉議》

按照徐光啓的統計和三十年翻一倍的理論,即便不考慮波及全國的戰亂影響,到明代滅亡時宗室人口也就二十萬最多了,距離所謂的“百萬之巨”還差的很遠。

朱元璋的子孫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除此之外,還有個大家不能忽略的問題,皇帝們真的很待見他們的親戚麼?歷史上皇親們引發的弒君、叛亂不勝枚舉,甚至可以說對於皇帝而言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就是他的親戚們。

撇開其它朝代不說,明代實際發生的宗親叛亂就有四起。明代歷任皇帝登基、駕崩的前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嚴令各藩王不得擅動並且調撥大軍震懾和預防不軌。因此即便是皇帝疼愛自己的某些孩子,賦予厚賞,這也只是一時之事,隔代之後皇帝們並不會看重他們。

加之明代由於錯誤的經濟政策,自開國以來一直財政拮据,很多時候皇帝自己都覺得錢不夠花。你說皇帝怎麼可能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他並不待見的親戚們的胃口?而且實際情況也恰恰相反。

永樂年間宗室人丁還很稀薄,宗室俸祿對於朝廷來說也算不上什麼負擔,但是皇帝就開始讓他們“勤儉”了:

鄭王、越王、襄王、荊王、樑王、淮王、滕王祿米、暫各給三千石。俟之國、別立常典。自後親王受封未之國、俱如此例 。

《明太宗實錄》

注:親王的俸祿按規定是每年一萬石。

到了弘治一朝皇帝們就開始變本加厲地折騰他的親戚們,首先明文規定了宗親們可以娶的妻妾數量:

親王妾媵十人,一次選。世子、郡王四人,二十五歲無子具二人,有子即止。三十無子,始具四人。長子至將軍,三十無子具二人,三十五無子具三人。中尉三十無子娶一妾,三十五無子具二人。庶人四十以上無子,許娶一妾。

《大明會典·邢部律例一》

注:“一次選”的意思是隻能一次性選出,以後亡故或者休逐也不能補缺。

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限制宗室的人口數量。有的朋友可能覺得不娶妻妾不是一樣可以找女人生孩子?是的,但這叫私生子,不能入玉牒(皇族族譜),朝廷是不會封爵也不管養,自己願意生就自己想辦法。

孝宗在弘治十四年還對宗室俸祿做了一次大的變革 – “本折各半”:其郡王以下祿米俱米鈔中半兼支,郡主而下祿米俱本色四分折鈔六分。

這裏的鈔指的是“寶鈔”。明代發行寶鈔並是拿出等價的黃金或白銀作爲發鈔基礎,大多數時候是朝廷根據自己需要直接發行。早在太祖時期,寶鈔就已經嚴重貶值,因爲百姓們並不傻,寶鈔跟廢紙沒有多大的差別。

明孝宗這一舉措實際上是直接將絕大部分宗室的俸祿扣了六成。這已經不是宗室吃窮了朝廷,而是朝廷開始吃宗室了。

嘉靖元年,朝廷爲了進一步降低開支,對宗室俸祿進行了第二次改革,全部折銀髮放。主要目的不是爲了省運糧食的錢,而是爲了剋扣宗室們的俸祿。因爲朝廷折銀的米價低於市場價。

爲了最大程度的剋扣宗親們的俸祿,朝廷還根據宗親們的數量結構(高爵位人少,低爵位人多)按爵位等級逐級壓低米價。例如湖廣地區宗親們的祿米,親王每石折七錢六分三釐、郡王每石六錢、郡王以下五錢,這跟明搶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藩王出身的世宗還是覺得宗親們太過於富裕,在嘉靖四十四年進行了第三次宗祿改革,提高折鈔的比例:

郡王、將軍祿米七分折鈔,中尉祿米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

《宗藩條例》

所以明代後期的各地宗祿總額看着是多,但是剔除其中一文不值得“寶鈔”,剩下的也就沒有那麼多了。

這麼算下來郡王、將軍祿米只有原來的三成,中尉只有原來的四成,女性宗室更只剩二成。更爲嚴重的是,這些賬面上俸祿,在朝廷拮据的時候還常常拖欠,這也導致大量爵位不高的宗親迅速淪爲貧民。

貧乏者十居五六,甚有室如懸罄,突無煙而衣露脛者。

張瀚《鬆窗夢語》

八口之譏饉既不免,四民之生理又無望,雖生於皇家,適以囚禁之,反不如小民之得以自活也。

王士性《豫志》

到了萬曆、天啓年間,朝廷爲了進一步壓低宗祿和省事兒,進行了第四次宗祿改革,將各地宗祿一刀切定爲限額。簡單來說就是劃定各地區的宗祿總額,人丁滋生也不增加。然後宗親們分地區吃大鍋飯,至於能不能讓所有人都吃飽,就不是朝廷的事情了。

除了減俸,宗親們的社會地位如何呢?是不是能夠橫行地方、魚肉鄉民呢?答案是少部分宗親可以魚肉鄉民,而大部分宗親是被魚肉的對象。

朱元璋的子孫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遼王“魚肉”了張居正的祖父,但是最終他自己也被張居正給“魚肉”成了庶人,封國也被削除。正德年間,魯王的兒子朱當沍(歸善郡王)被吏部主事誣告謀反,後經調查並無此事但還是被判圈禁。朱當沍不堪凌辱,自殺以示抗爭,但是相關官員啥事兒沒有不說,朱當沍的郡王爵位也被削除。

幾代魯王經二十多年的反覆請求,明世宗才最終同意朱當沍之子承襲他的郡王爵位,算是給朱當沍平反了。

萬曆十年,懷仁王府奉國將軍六人詣闕申訴,祿米長達二十一年分毫未發,因而“飢寒迫身,救死無策”。這些人指出無法領到祿米的原因還不是朝廷沒錢,而是相關官員並不把他們當回事兒, “不加軫恤,視宗室爲得已之人,以宗祿爲不急之務”。

萬曆十八年,巡撫河南都御史禇鈇、禮科都給事中萬象春奏稱宗祿拖欠之情形,說宗藩祿糧“向在留存款下,有司漫不經心,以致逋負日多。”

這類拖欠嚴重到什麼程度:

代府奉國將軍聰浸等言宗祿積逋,臣數日一食,艱難萬狀。有年踰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或行乞市井,或傭作民間,或流移他鄉,或飢死道路,名雖宗室,苦甚窮民。請有司催補逋祿,使父母妻子得沾一飽,冒罪亦所甘心。

綜上可以看出,到了明代中後期佔着宗藩人口絕大多數的低爵位的宗親,實際生活和民間貧民已經沒什麼差別了。

有的朋友固執地認爲這些史籍記錄都是假的,他們認爲如果宗室大部分人生活如果不富足的話人數是怎麼三十年翻一番的?這些朋友可以先解釋一下,爲什麼只要沒有大的戰亂和災荒,所有時間段皇朝的人口都在增長,難道貧民的生活很富足麼?

之前已說明明代各地的宗親實際上是一個巨型地方家族,這種家族的內部救濟、維持能力要強於民間普通家族,這也是他們人口增長速度高於普通平民的主要原因。

明代的藩王宗親們,另一個讓人詬病的地方是,明末時不願意拿錢出來資助國難。首先藩王們也不是完全不資助,例如守開封的周王。連那個最被詬病的福王(朱常洵)也拿出傢俬資助過明軍。

明年正月,參政王胤昌帥衆警備,總兵官王紹禹,副將劉見義、羅泰各引兵至。常洵召三將入,賜宴加禮。越數日,賊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縋而出,用矛入賊營,賊稍卻。

朱元璋的子孫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除了捨不得錢之外,宗親們不願意資助明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身份特殊,與大軍產生關係,很容易被扣上欲不軌的罪名。崇禎九年唐王主動拿出錢財招兵買馬(千人)北上勤王,但是崇禎覺得這是要謀反,將他削爵爲民圈禁了起來,差點就死在獄中。

實際上大家也可以對比一下,皇朝末期官員和地方豪戶又有多少拿出私產資助國難呢?真論比例恐怕還不如這些皇親們,畢竟崇禎放下九五至尊的身份低聲下氣也借不來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代兩百多年的歷史裏,宗親裏除了只佔極少數的部分親王、郡王生活能稱得上奢靡外,其他宗親大部分能混個溫飽就算不錯了。我們這裏也可以簡單對比一下文官們。皇朝兩百多年的歷史裏,朝堂上下的官員們生活奢靡的是多少?食不果腹的又是多少?

明代宗藩另一個被廣爲詬病的問題是 – 兼併土地。宗藩們各種奏討、圈佔官田、搶佔民地的原始動力除了和別的官紳豪族一樣爲了獲利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親王、郡王們需要養活自己藩地的宗親,這都是他自己的血親和子孫。

因爲明代不允許宗親們外出務工或者爲官,大部分被削俸削的無法生活的宗親只能依賴所屬藩地的王爺來接濟了。

最後宗藩們是明代圈佔土地的罪魁禍首麼?當然不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宗藩,明代是不是就沒有土地兼併問題了?當然不可能,土地兼併是兩千多年來歷代皇朝都無法解決不了的問題。是皇朝集權制度本身導致了這個根本性矛盾的循環。現在把鍋全扣在宗藩們頭上,又有多大意義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