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聖旨都是太監宣讀的嗎 實際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代聖旨都是太監宣讀的嗎 實際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聖旨和太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所有聖旨都是太監宣讀的嗎?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爲什麼能宣讀聖旨?

但事實上,太監自古以來的地位都是作爲皇室成員的奴僕而存在的,地位十分地下,並且“太監”也並不是所有奴僕都可以叫得起的,作爲一個官職名稱,“太監”可以說是一種尊稱,是宦官系統中等級最高的一級,相當於朝廷中的四品大員。

剛剛進宮的小公公們只能叫做火者,被閹割後送進宮內做最苦累的勞力活,例如刷馬桶、跑腿送信、灑掃搬運等等,有些運氣不好的小火者甚至直到老死也沒能見到正經主子一面。

古代聖旨都是太監宣讀的嗎 實際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

因而,就算宦官制度達到頂峯的明清兩代,所有能叫的上太監的宦官,加起來都不會超過五十個。在明代之前,相對於宦官擅權,更嚴重的反而是外戚專權。

明代永樂年間,由於朱棣的多疑加上對自己謀朝篡位的心虛,便特意設置了一個名爲“東廠”的特務機構,用來監聽和打探朝中官員輿論風向。明宣宗時期,更是改變了自古以來太監不得識字的制度,直接派遣了專門的老師教宮內的宦官們學習,自此宦官的地位在明代便水漲船高了起來。

這樣看來,能夠當上太監的宦官,基本也算得上是宦中龍鳳了,因而他們宣讀聖旨也並不是不太可能的。但其實,宣讀聖旨這件事並不是太監的專職,事實上,聖旨的宣發過程頗爲繁瑣。

首先,皇帝的聖旨並不是皇帝本人發出命令就可以執行下去的,皇帝有任何發佈命令的意圖後,要經由朝廷中一個專門負責起草皇帝旨意的部門,即翰林院內的承旨處。

古代聖旨都是太監宣讀的嗎 實際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在旨意草擬完畢後,承旨處還要專門將這份草案提交給皇帝審閱,皇帝看完覺得可以了之後,要蓋上皇帝專門的傳國玉璽,之後才能派遣特定的欽差大臣前往旨意內容相關的部門前往落實,因而這個過程代表的是國家尊嚴和皇帝的形象。

從旨意草擬開始,人選就需得是朝內文筆較爲漂亮的大學士,其次,代替天子前往宣讀聖旨的大臣,要麼是事務相關的重臣,要麼是皇帝特派的專員。

因而,宣讀聖旨的過程一般都有翰林院承旨處內部自上而下一條龍完成,且宦官忙的大多數都是後宮服侍的庶務,很少能夠接觸到朝廷中較爲正式的聖旨宣讀。

事實上,一個比較有事業心的皇帝,也不會任由自己後宮的“太監”去代表自己宣發聖旨,他們對皇帝的自稱是“奴才”而並非“臣”,派遣一個奴僕去傳達自己的命令,不僅是對自己臣下的不重視,也是對皇室尊嚴的敗壞。

古代聖旨都是太監宣讀的嗎 實際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在歷史上,大多數太監能夠接觸“聖旨”的宣發,頂多就是替皇帝向後宮嬪妃傳達一些口諭,也就是“捎口信”而已,不僅和朝中大臣掛不上鉤,內容也接觸不到什麼國家大事。

畢竟在明代之前,宦官擅權的情況還並不嚴重。太監真正能夠接觸政事,要從明中期開始,這時候替皇上宣佈聖旨的宦官必定是能夠做到太監這個地位的,且多爲司禮監的掌印太監。

古代聖旨都是太監宣讀的嗎 實際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總結:自明英宗後,太監逐漸掌管了批紅權,甚至掌管印信,後期甚至將朱元璋時期設立的太監內部各個衙門的權力逐漸整合到司禮監一個部門中,直到掌管了提督和東廠後,司禮監就再也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後宮宦官機構了。

而是足以制衡內閣的一個官僚機構,相當於宮廷內部的另一個“內閣”,再加上司禮監和皇帝的關係相對於內閣來將更加親密,因而明後期的司禮監相對於內閣來講,對皇帝決策起到的作用程度要更深一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