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停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停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刀下留人,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古裝電視劇中,難免會見到這樣的一幅畫面,當重要人物因爲冤案被押送到刑場,當劊子手的大刀已經舉起,眼看着人頭落下的時候,遠方卻總是會有一人奮力趕來,一邊大叫:“刀下留人”!一邊展示着赦免的詔書,成功救下囚犯的性命。

這多少讓人感到好奇,影視劇的場景,當然是爲了情節需要,然而在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的話語,真會立即收手嗎?其實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這13個字說明了一切,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停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縱觀古代司法,也經歷了量刑審議從簡到繁,行刑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從春秋戰國開始,各國的司法制度已經逐漸完善,而到了漢朝,司法對於死刑犯的態度,也是越來越謹慎,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的時候,只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不過漢朝統一全國後,漢律卻規定,如果有年俸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在死刑前必須交給皇上審覈。

這應當算是我國最早的死刑複覈制度了,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期間,這種複議方式則逐漸普及並且確立,根據《魏書》記載:“當死者,部案奏聞。以死不可復生,俱監官不能平,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辭怨言乃絕之。諸州國之大辟,皆先漱報,乃施行。”

而到了隋朝的時候,朝廷則更加謹慎,必須要皇帝親自過問,採取“三複奏”的模式,也就是說行刑前要經過皇帝三次的同意。正如同《隋書·刑法志》的記載:“開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後決。”在此之後,唐朝同樣沿用了隋朝的律法。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停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自然就是避免了冤假錯案的發生,以及有力防範了地方長官濫用私刑,或者是刻意報復的情形,而在太平歲月,死刑的人數因此也大幅度減少,貞觀盛世期間,公元630年,經過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執行死刑的人數,才區區29人,足以說明一切,而到了632年,還發生了著名的李世民縱囚事件,唐太宗免除在監牢中390名囚犯的死刑,並且允許他們回家過年。

在後續的朝廷對待死刑的處理方式當中,又分爲“斬立決”和“斬監候”兩種情況,除去罪大惡極的犯人,由朝廷直接下令,絕大部分死刑犯,在州縣初審中被判爲斬監候,都需要層層審覈,經過府、省、中央的依次複覈後,再請求皇帝裁決,才能夠於來年的秋天進行處理,犯人結果包括“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祀”幾種,除去第一種“情實”外,基本上都能夠保住一條小命,有些類似於如今的死緩。

那麼這和“刀下留人”是否有關係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到了宋朝,爲了進一步確保萬無一失,避免冤假錯案,犯人在上刑場的時候,依然有一道保險。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停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這就是《宋刑律》記載的13字:“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因此臨時提出抗議,劊子手自然都不可能冒着錯殺的危險去下刀。

當然這樣伸冤的機會,也自然只有一次,而且如果有人無故叫冤,搞不好還得被衙門抓起來,治一個擾亂法場之罪,挨一頓板子,更不用提皇帝已經知曉了死囚的身份,電視劇上的那種表現,顯然也是不科學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