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朱允炆如果就待在皇宮中,朱棣會怎麼做呢?

朱允炆如果就待在皇宮中,朱棣會怎麼做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提問,那便是靖難之役時,朱棣攻破南京以後,建文帝朱允炆如果不自焚或者逃跑的話,就坐在宮中等着朱棣來,並且說道四叔你辛苦了,你現在可以去“清君側”了,清完你回你的封地北平去,那麼朱棣會怎麼做呢,敢不敢殺他?

關於這點,小編個人認爲朱棣是敢殺建文帝朱允炆的,當然就算要殺他,也不會親自動手,而是換一種隱晦方式罷了。

這個可以參考一下三國時期,說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的魏帝曹髦之死就可以看出,因爲被司馬昭架空,年輕氣盛的曹髦乾脆帶着侍衛奴僕親自去討伐司馬昭,雖然他被架空,但畢竟也是皇帝,所以一路上司馬昭派系的軍隊都不敢下死手,但是沒多久曹髦就被成濟殺死,事後司馬昭爲了平息衆怒,將成倅、成濟兩兄弟殺死。

表面來看成濟是因爲忠於司馬昭,再加上受賈充暗示,所以自作主張的殺死魏帝曹髦,但以結果來看,成濟是充當了司馬昭弒君的執行者和替罪羊。

朱允炆如果就待在皇宮中,朱棣會怎麼做呢?

以此來看,這背後可謂大有深意,很有可能是司馬昭面對皇帝討伐他的突發事件,當下就決定了殺掉這個不聽話的皇帝,再立一個聽話的傀儡皇帝,但是他本人肯定不能出面,所以授意之下,最終出現了成濟“擅自”弒君之事。

所以說當權者想殺皇帝,往往根本不需要自己動手,自己揹負罵名的,手下死士那麼多,隨便授意一下,自然有人去幹大逆不道的事情,大不了事後殺掉兇手以平息衆怒,假裝自己是不知情者。

而且除此以外,還有更直接的方法,比如說皇帝突然得急病暴斃,不管大家怎麼看,這麼想,最起碼我沒有直接殺皇帝就行了。

像以上這些方法,以朱棣的聰明才智,是不可能想不到的。

我們再來看看朱棣這個人手段有多狠。

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梅殷,在靖難之役中是堅定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的,堅決反對朱棣,哪怕是朱棣造反成功,登基爲帝,梅殷也是表現出很不配合的樣子

於是在永樂三年,梅殷在上朝途中過橋時,被前軍都督僉事譚深和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擠入水中,竟然溺死,這個死法很明顯有問題。

後來寧國公主進宮找朱棣討要說法,朱棣爲了有個交代,便將譚深和趙曦兩人殺死。

梅殷之死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就是朱棣授意害死的,事後又是殺人滅口,同時以此給寧國公主一個交代。

還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因爲捲入永樂朝的奪嫡之爭,支持太子朱高熾,得罪了漢王朱高煦,還被明成祖朱棣認爲他在離間骨肉,對他是十分厭惡,後來漢王朱高煦誣陷解縉,本就看解縉不順眼的朱棣馬上就將解縉下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輕飄飄來了句:“縉猶在耶”?紀綱馬上領悟了朱棣的意思,先用酒將解縉灌醉,然後將他埋在雪中活活凍死。

朱允炆如果就待在皇宮中,朱棣會怎麼做呢? 第2張

由此可見朱棣這個人有多腹黑和心狠手辣,想殺一個人,不會直接出手,而是會授意手下來完成,事後大不了殺人滅口來平息衆怒罷了,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如果真的不自焚或者逃走,朱棣真敢殺他,只不過是讓手下“自作主張”殺他,完事了自己再出來收拾局面,當個假好人。

再來說說《明史》對於建文帝朱允炆下場的記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也就是說連《明史》都不能確定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了還是逃跑了,所以乾脆把出逃說法也記載了下來。

其實我們可以基於朱棣的行事作風大膽猜測一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場之所以有着這樣矛盾說法,又讓大部分人覺得他可能是逃跑了的情況,很有可能就是朱棣刻意爲之。

首先營造出建文帝朱允炆很有可能逃跑的情況,這樣一來,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於建文帝是逃哪裏了呢?國內還是海外呢?出家爲僧還是當了隱士了呢?

明成祖朱棣無形中成爲最大受益者,不用揹負殺親侄子和弒君罪名。

《明史》中還有着這樣的記載:“是日,王分命諸將守城及皇城,還駐龍江,下令撫安軍民”。也就是朱棣攻破南京以後,並沒有一鼓作氣去進攻皇城,而是退到龍江。

所以很有可能,大家注意哈,這只是大膽猜測,並非唯一標準,朱棣在攻破南京以後,並沒有進攻皇城,就是害怕建文帝朱允炆是既不逃跑也不自裁,而是坐在皇宮中不走,說四叔你清君側吧,清完就回去吧,使他處於被動,於是朱棣授意下面人去宮中放火趁亂殺死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再去確定建文帝的死亡,當然這樣做太明顯,所以後續朱棣又給大衆營造出建文帝很有可能逃出生天的假象,使大衆注意力在於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裏,自己就不用揹負罵名了。

當然也可以想得好一些,那便是朱棣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侄子建文帝,所以刻意讓宮中起火,逼迫建文帝朱允炆出逃,自己又網開一面放他一馬,助他順利出逃。

最後總結來說,至於到底會如何呢,史書記載沒有蓋棺定論,相距年份又太久遠了,所以這個猜測並沒有標準答案,只能說千人千面,就看大家自己怎麼認爲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