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匈奴大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爲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在白登之戰時,匈奴拿出了四十萬兵力,如此大規模的部隊建制着實出乎了高祖預料,也爲後來其被圍困埋下了伏筆。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漢匈勢力範圍

要知道整個此時匈奴部落的人口不足百萬,也就和漢朝一個大郡的人數相當,因此這種兵力動員能力讓人咋舌。那麼,爲何匈奴的徵兵比例如此之高,而社會發展程度更先進、財富積累量更大,人口數量更多的漢朝卻拿不出同等比例的兵源呢?

匈奴兵力動員能力驚人

匈奴的兵力動員能力驚人,在這一現實的背後,這是爲了維護部落生存的深刻考量。

四十萬騎兵的數量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中也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參考人口結構,在扣除了女人、幼兒、衰老之人等無法作戰的人後,這一數量更顯得驚人,堪稱真正意義的全民皆兵。

匈奴的食物來源主要是肉奶等高營養食品,不過在人類族羣中,再好的營養也掩蓋不了一些事實:

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第2張

草原民族的主食

首先,正常的人類族羣中,男女比例基本是一比一的,也就是說即使匈奴有一百萬人口,男人也只是五十萬左右,而古代女人基本是不會上戰場的,所以諸如花木蘭、穆桂英等真實或虛構的女性將軍形象纔會因爲其稀缺性得到廣泛的傳播。無論是男女的生理差距,還是傳統觀念,都註定古代女性先天不足,無法走上戰場。

其次 ,雖然匈奴整體民風彪悍,作戰意願強烈,但是年齡結構的兩段,也就是幼兒和年邁的老人實際上不具備上戰場的能力了,這些人即使想要上戰場,也只會起到拖累大部隊的作用,就算想填充人數也不被認可。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第3張

草原民族的乳製品

最後,患有某些疾病者、先天殘疾者、後天受創者,他們徹底失去了正常生活和戰鬥的基礎,無法上戰場征戰了。

排除諸如老弱病殘、婦女兒童這些因素後,匈奴可以作戰的合適人羣,恐怕只有四十萬了甚至不足四十萬了。

比起其他政權動員士兵的能力,匈奴部落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分百全民皆兵了。

對比秦國和匈奴的全民皆兵

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當年依靠商鞅變法,將秦國打造成一部戰爭機器,國內男丁閒時種田,戰時上馬,因此動員士兵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山東六國。

像長平之戰、王翦滅楚之戰中,秦國在戰局初期不利的情況下,加大徵調百姓從軍的力度,最終實現了逆轉,也算是全民皆兵了: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不過秦國的全民皆兵和匈奴的全民皆兵,還是有巨大差距的。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第4張

深度挖掘國力的商鞅

秦國作爲華夏民族的一分子,繼承了農耕文明的精華,在社會形態上十分先進,具有完整的社會結構

在完整的社會結構中,存在着大量生存機會,供給人們謀生之路也就更多,這使得秦朝國內存在大量的吏、士、商羣體(商鞅變法雖然重農抑商,但是無法完全消滅商人羣體)

除了極特殊的情況下,也就是國家有滅亡隱患時,秦朝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全民皆兵

許多人仍然致力於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比如一個優秀的鑄造兵器的大師,是死在戰場上的意義大,還是在後方鑄造尖銳的兵器的意義大呢?

兩相比較之下,秦國的全民皆兵遠遠不如匈奴的全民皆兵覆蓋的範圍廣。

草原民族戰爭成本低

在戰亂不斷的古代,更多的士兵會帶來更大的生存機會,建立一支龐大的部隊是許多國君的夢想,那麼爲何只有匈奴可以實現如此規模的全民皆兵呢?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草原民族的戰爭成本低。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第5張

匈奴士兵形象

草原民族平日裏以放牧爲生,這就註定了他們不可避免地和狼等野獸發生衝突,因此他們平時就專注於練習騎射、培養膽識,這種生存環境和模擬的戰場有異曲同工之妙: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爲食。士力能毌弓,盡爲甲騎。

那麼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有沒有那種立志遠離野蠻嚮往文明的孩子呢?大概率是有的,可能數量還不少,可惜這種孩子在成長期中便被扔到草原放羊,和狼羣搏鬥,最終會產生兩個結果。

一部分孩子在事實的磨鍊中,意識到武力是第一生產力,從此投筆從戎,爲了保護牲畜和野獸搏殺,練就了一身堅實的殺敵本領。

一部分孩子由於畏懼,被狼掏了,犧牲了或者是殘疾了,堅毅的父母掉了幾滴眼淚後,爲了民族生存大計又去生了個新寶寶,並且重新按照戰士的標準去培養他。

因此,草原民族最終留存下的部民,都是經過艱苦嚴苛環境考驗的人,對於他們來說,作戰已經融入血脈,成爲一種本能,所以他們不畏懼作戰,無論是面對強大的中原政權,還是面對草原上其他的彪悍民族,都願意奮力搏殺。

換句話說,所謂的全民皆兵,人人都可以成爲戰士,只不過是他們生活中養成的習慣,是爲了生存而不摻雜其他雜念的本能行爲,這使得草原民族的戰爭成本極低。

白登之戰匈奴人口不到百萬 匈奴爲何能出動四十萬大軍 第6張

西晉時期的匈奴成爲了中原政權的噩夢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漢朝時期,匈奴和漢民族的作戰結果是負多勝少,起碼在大漢四百年中,匈奴對中原地區造成的威脅並不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戰爭的結果並非單純地由士兵數量決定的。

然而從幾百年後的晉朝開始,同樣是草原民族,他們對中原地區的威脅急劇增大。在這段時期中,馬鐙的發明、遊牧民族和漢民族通商積累了大量物資、騎兵裝備成型對步兵的天然碾壓效果,使得草原騎兵開始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令漢民族深受其害。

不可否認的是,實現這些情況的基礎,仍然是草原民族強大的兵力動員能力和低廉的戰爭成本,雖然在漢朝時期這一優勢被大漢強大的國力所抵消,但是在中原政權陷入低潮期時,這個巨大的優勢再也無法被忽視了。

參考文獻:

【1】《史記·七十列傳·匈奴列傳》

【2】《史記·七十列傳·白起王翦列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