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遼朝邊防體系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引言

公元 916 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草原建立起了以契丹族爲主體的政權,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契丹遼朝是與樑、唐、晉、漢、周及北宋、西夏同時存在的政權。有遼一代,其與高麗、北宋、西夏等是鄰國,國家之間時戰時和,導致其邊境線不斷的變化。北方諸族的時叛時服,也導致其疆域不斷變化。特別是在其統治的前期更是明顯。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遼朝:形勢比較嚴峻

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遼朝在自己的疆域中設立了五個機構:即上京臨潢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以五京作爲各區域的統治中心,以此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遼政權自公元 916 年建國,至公元 1125 年滅亡,共立國 209 年,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長時間的統治,可以說主要得力於其邊防體系的完備。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遼朝是如何設置邊防的吧。

(一)、以“五京”爲中心,東西南北呈放射狀分佈,全方位保障。

前面說過,遼朝之所以能維持209年的長久統治,主要得力於在各邊境地區設立的軍事機構及其有效的軍事防禦。遼朝在邊疆設立了五個軍事防禦機構,即“五京”,包括:南京元帥府、西北路招討司、西南面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和東京統軍司等。

01、南京元帥府:南面防禦

“宋以文勝,然遼之邊防尤重於南面,直以其地大民衆故耳。”也就是說,在這五大防禦機構中,遼國尤其重視其南面的邊防安全,可謂說是重中之重。爲什麼這麼說呢?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2張

澶淵之盟

首先,宋與遼之間經歷了多年的戰爭,這種戰亂直到“澶淵之盟”的簽訂,才恢復了暫時的平靜。自契丹得到了幽雲十六州後,遼朝與北宋的統治者都積極致力於收復失地。後周世宗的半途而廢,宋太祖的屢屢受挫,宋太宗的雄心壯志,直到被打得“乘驢車逃遁”,再到後來“澶州之盟”的簽訂,都反映了中原政權爲收復“失地”所作的努力。同樣,自從北漢滅亡以後,遼朝對中原的防務更是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3張

宋遼之間:以圖中黑線處爲分界

幽州十六州歸屬遼朝以後,宋遼之間便以白溝河爲分界。“幽川(州)四面平川,無險阻可恃,惟古北口以來,據其要害可設兵屯置堡寨。”由此可知,幽州一帶四面平川,只有古北口可以作爲防禦的要害,加上南部與宋朝爲鄰,因此,幽州的防務顯得尤爲重要,所以遼經常派遣天下兵馬大元帥來主持南邊防務,並在南京城設立了南京總管府,後在興宗時期又“改南京總管府爲元帥府”。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4張

耶律重元

由於此地十分重要,因此能前來任職的均爲朝廷重臣,如興宗之弟耶律重元等。南京元帥府主要負責南面防務,其下有統軍、府官之職,掌渤海軍和契丹軍。此外負責統領燕京漢軍的有步軍都指揮使和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元帥府既可集中發號施令、統一調配軍隊作戰,又可以及時傳達朝廷委派的任務。如道宗鹹雍二年(1066),“二月甲辰朔,詔元帥府募軍。”朝廷欲招募兵員,於是下詔給元帥府,令其執行募軍任務,顯然元帥府作爲遼朝南部的邊防軍事機構,在落實募軍一事上效率更高。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5張

耶律淳

另外,在具體的作戰中,元帥府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天慶五年,天祚帝便許諾南京城的元帥耶律淳,授予他自己挑選將士的特權於是,他在燕雲地區募兵,以擴充元帥府的兵員,以便更好的戍守南京城。不料遼軍遇到金兵,大戰於阿里軫鬥,雖失敗,但仍有部分將士頑強抵抗,給金兵以重創,發揮了元帥府統兵戍守南面邊防的作用。

02、西南面招討司:西南防禦

解決了南方的後顧之憂以後,遼朝開始着手解決西南部分隱患。首先,遼的西南部與西夏國接壤。西夏國依附在宋遼之間,共立國190年。遼朝建國初期征服西方諸部族以後,採取的是較鬆散的管理辦法,即“因遷種落,內置三部,以益吾國,不營城邑,不置戍兵。”雙方關係僅僅侷限在納貢和受貢而已。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6張

遼與西夏的對峙

但是隨着領土的不斷擴大,遼朝政府沒有對諸部族進行有效的管轄,故西方諸部族不斷反叛,遼統治者則以頻繁的征伐來應對,但在長期的征伐過程中,給遼朝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和危害,於是統治者決定改臨時性徵討爲派軍長期戍邊防禦。故遼在西部邊境地區設置了西南路招討司。

該機構是遼朝在西南地區建立的最重要的軍政機構,此後,契丹開始對這一地區進行系統的管轄,爲以後契丹經略西南地區打下基礎。西南面招討司作爲遼朝的邊防機構,統轄區域的周邊有西夏、宋朝兩國,還有党項等部族。這樣遼朝統治者授權該機構處理與黨項、西夏、及北宋的一些事務,主要是“控制西夏”。防禦西夏勢力是遼設置西南面招討司的主要目的。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7張

遼西南面招討司轄境之廣,事務之多,自太祖時期至遼末一直髮揮着作用。西南招討司的設立,使這裏長期處於分散、各自獨立狀態下的不同民族正式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使當地的政局比較穩定,更加有利於遼朝西京地位的穩固,同時保衛了遼西南面的領土。

03、西北路招討司與東北路統軍司:西北與東北防禦

遼朝的西北邊境線很長,其西北部有阻卜、烏古敵烈等時叛時服的部族,因此對於西北面的防禦其重要程度,可謂是僅次於南面。遼朝對此也是十分重視,爲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遼政府設置了統轄西北部和負責邊防的高級軍事機構,即西北路招討司。西北路招討司是遼代管轄西北邊區的重要軍事機構。他們的職責主要是負責邊防軍事及統轄境內諸屬部,具體包括統率調配軍隊、征討招撫;向朝廷保舉各州的節度使、屯田官等;收受屬部的貢奉,派發賞賜;監管各邊防城的民事等等。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8張

遼初,統治者滅渤海國後,集中兵力與中原爭奪領土,而對原渤海故地採取了遷人棄地的做法,整個東北地區軍事力量也相對薄弱。渤海故地居住的女真部族與其他部族混居後,逐漸形成了幾個大的部落,即烏惹女真部、安定女真部和鴨綠江女真部。遼朝爲控制這些女真人而設立了東北路統軍司。

其實,遼朝長時間在名義上保持着對東北諸部的管轄,平日裏卻很少干預東北邊疆民族部族的事務,除遇戰事。如遼宋戰爭期間,北宋積極聯絡東北女真各部,企圖利用他們夾擊遼朝。遼聖宗則派軍回師東北,相繼征服了鴨綠江女真部、安定女真部,在征討烏惹女真部時失利,但後來烏惹主動來降,遼朝對烏惹採取了羈縻政策,將東北女真各部控制管轄起來。自此之後,對東北管理提上日程,更加嚴密有力。對女真部實行軍事管轄,並在要地建立城鎮。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9張

總之,東北路統軍司的設置主要是爲防禦女真人,也使東北諸族有了專門機構的管轄,有利於遼政權對東北諸族集中管理和控制,在有軍事需要時能做到統一調配。如對女真部族作戰時,其與東京的軍隊配合形成全線防戍,在遼末一段時間內,有效地保衛了東北方的領土。但是,由於遼統治者一直沒有重點防禦東北方,直至女真起兵才設置機構統一管轄,顯然東北統軍司設置時間太晚,並沒有能避免遼亡,只能是起到了延緩之作用。

04、東京統軍:東面防禦

遼朝的東邊防務主要是針對高麗展開的。遼滅渤海國後,與高麗毗鄰,雙方曾因邊界問題有過多次軍事較量,故遼非常重視對東部邊疆的戍守。 遼朝在建國初期就對東部邊疆的防戍十分重視。太祖二年(908)十月, “建明王樓。築長城於鎮東海口。”鎮東海口,即東京道的鎮海府,由於東京道統轄區是東部邊防重地,所以遼於此設置了東京統軍司。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10張

遼與高麗

遼朝五京之一的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是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重要的軍事基地。遼在東京設立了東京兵馬都部署司和東京統軍司等邊防軍事機構,其管轄地區有所不同。東京兵馬都部署司主要管轄遼陽城附近的州縣,而東京統軍司則管轄靠近鴨綠江的一些州縣,其管轄區的東南部與高麗接壤,對高麗的防務自然屬東京統軍司管轄範籌。遼朝非常重視東面邊防,

據《遼史·兵衛志·邊境戍兵》記載:“東境戍兵,以備高麗、女直等國。”

因此,東京統軍司的防禦任務重大。 東京統軍司負責統轄邊防軍隊,令其戍邊安民,在防禦高麗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邊防建設”及“軍隊屯田”並行,進一步保障國家穩定

爲進一步防禦烏古、敵烈、室韋、阻卜、羽厥等西北、北部諸部族,遼朝在邊疆地區建立了邊防城。所謂“邊防城”,即在邊疆地區爲屯戍而建立起來的城郭。這些城郭依據當地的地形而設,一般建在地理位置衝要的地方。邊防城並不像普通的城市那樣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內住着許多居民,有貿易場所等,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於軍事防禦,朝廷派軍隊駐紮,並以屯田的方式自養戍邊。

《遼史·地理志》記載遼朝的北疆邊防城有九座,即靜州、塔懶主城、皮被河城、鎮州、維州、防州、河董城、招州、靜邊城。除了這九處文獻有記載的城郭外,還發現了若干史料漏載的遼代邊防城,如巨母古城、通化州等。

按照邊防城的主要抵禦的對象,大致可分爲三組,東部爲靜州,主要防禦女真;中部爲河董城、塔懶主城、皮被河城、靜邊城四城,以河董城爲中心,主要防禦烏古敵烈等部族;西部爲鎮、防、維、招四州,以鎮州爲中心,主要防禦阻卜。這些邊防城大致分佈在遼朝的東北、北及西北邊疆地區。遼代的邊防城因爲當時的軍事需要而建立,主要用於軍事防禦。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11張

除了派兵戍防之外,遼朝爲了保障國家穩定,還實行軍事屯田。

他這段話的意思是:周圍有強鄰,朝廷一定要做好防禦,但是遠距離遣兵運糧,顯然是沒有在當地駐軍、設置屯所屯田自給費用低,且有實效。此段言論意在說明屯田的重要性。遼朝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雄踞北方二百餘年。在高壓政策下,曾激起了邊疆許多民族的反叛浪潮,遼無數次派遣軍隊遠赴鎮壓。但這樣長途跋涉的確令統治者感到鞭長莫及,勞民傷財。

“戍壘太遠,卒有警急,赴援不及,非良策也。”

於是,朝廷派兵長期駐紮。但是在邊境駐軍所需糧餉怎麼解決,想依靠由內地遠距離運輸來供應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就地生產來自養軍隊,解決軍糧問題。統治者借鑑了中原王朝實行屯田政策的經驗,在西北、北、東北及西南地區駐軍,實行屯田政策,兼用撫慰、設官治理等措施,這樣才收到不勞遠師而相安之效。士兵們平時進行農業生產,戰時打仗。邊防城鎮的建立與屯田措施的推行,一方面有利於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鞏固了遼在漠北的統治地位。

(三)、“軍政合一,寓兵於民”——遼朝邊防的特點及產生的作用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12張

遼朝領土廣闊,人煙稀少,所以遼在邊境上實行兵民結合政策,這也是對契丹族傳統的一種沿襲,即軍事組織和生產組織合一,寓兵於民。實行全民皆兵,這樣便大大擴充了遼朝的軍隊數量。在契丹遼國境內,無論是哪個民族,凡健康的男子,從15歲至50歲,均隸軍籍,亦民亦兵。他們平時畋獵耕作,戰時參加打仗。

史料中反映的是邊境地區糺戶的生活狀態,他們不僅平時要農耕,從事畜牧業,而且閒暇時要參加軍事訓練,這樣不但實現了家給人足,而且自置軍事裝備,可以隨時應對戰事,禦敵保疆。軍政合一、寓兵於民政策有力地保證了軍隊兵源及糧草的充足。遼朝這種效仿隋唐“寓兵於民”的府兵制軍事制度,和宋朝的募兵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應是遼朝邊防軍事制度的重要特徵。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13張

有遼一代,統治者在各邊境地區相繼設立了邊防軍事機構,即南京元帥府、西北路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西南面招討司及東京統軍司等,有效管轄四境。戍守在邊疆的邊防軍不僅負責保家衛國、對外作戰,而且還要負責追回本國各類外逃人員,平日裏還要負責其所駐守的城堡防禦工事的修繕鞏固工作等。工作十分艱苦,爲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國家派如此多的邊防軍駐守邊疆,糧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一段時間內令統治者十分困擾。然而在不斷的征討漢地過程中,遼朝統治者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邊疆地區實行了屯田政策,規定士兵們在奉命戍邊的同時從事畋獵耕作,就地解決糧食和軍餉問題。另遷民衆去充實邊疆,亦兵亦農,這樣便使契丹軍隊數量大大增加,戰鬥力也隨之增強。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14張

在邊境設置機構的同時,爲了有效的阻隔外國勢力,遼朝在地理位置衝要的地方設置了邊防城。其主要功能用於軍事防禦,而非商業性質。邊防城的建立,給草原地區的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使其逐步走向文明,同時也推動了遼朝邊疆城鎮的建設。

(四)、寫在最後的話

遼朝,公元 916 年耶律阿保機建國,至公元 1125 年天祚帝被金軍完顏婁室軍所俘而滅亡。作爲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享國 209 年,其疆域“東自海,西至於流沙,北絕大漠”,南至白溝,“居四戰之區,虎踞其間”。北有阻卜等部,東有女真、高麗,南有北宋,西有西夏、吐渾、回鶻,從地勢來看,並無險要可守,然而卻保有政權二百餘年,歸結起來得益於其比較完備的邊防體系。

遼朝爲了保障自己的邊防安全 都做了哪些邊防制度 第15張

遼代疆域圖

遼朝的邊防獨具特色。以五京爲中心,呈放射狀分佈;防禦重點在南疆與北疆;以夷制夷、靈活多變的防禦方針等。正是由於遼朝統治者奉行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方針,所以其佈置的邊防有力地阻隔了外敵,亦推進了邊疆城鎮建設;促進了民族間交流及融合;保證了邊境安定,鞏固政權;爲金朝乃至後世王朝的邊境防禦建設提供了借鑑等等。可以說,正是基於這樣完備的邊防體系,遼朝才能維繫自己的江山兩百餘年之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