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宋朝戰爭勝率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衆所周知,由趙匡胤開闢的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中的一個高峯。宋朝的農業發展甚至都超過了唐朝,經濟發展達到了巔峯狀態。在文化與人才培養方面,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科舉制的進一步發展,讓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都在宋朝時期涌現出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也是在宋朝完善或者出現的,這足以說明宋朝在科技方面也在當時的世界處於領先的地位。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儘管宋朝在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方面都有着極高的水平,但在大家眼中,宋朝就是歷史上最弱的朝代,沒有之一。“國恆以弱亡,漢獨以強亡”,漢朝在人們心中一直是雄姿英發的“強漢”形象。宋朝時期的戰爭次數和漢朝也有一拼,但卻一直被大家嘲笑爲“弱宋”。但根據數據統計,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已經超過了七成。爲什麼還是被大家稱爲是“弱宋”呢?

一、先天不足,基礎薄弱是宋朝軍事上羸弱的客觀因素

1、 州郡丟失,軍事失守

古人說:

“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在石敬瑭要遼國幫自己當上皇帝並許諾,在事成之後會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之時,肯定不會想到,後來的宋朝會因此而失去天然的保護屏障。因爲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於宋朝來說是至關重要,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就會讓華北地區完全暴露給北方的一些遊牧民族,給了他們可以“一馬平川”直指中原內地的機會。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第2張

儘管宋朝用盡了各種辦法,燕雲十六州還是沒能完全收回。自古以來,燕雲十六州就一直是兵家鬥爭和搶奪的要地。石敬瑭就這麼將其拱手讓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宋朝後期的戰爭會有戰敗的結果。失去了軍事重地的宋朝,也就有了先天的一大劣勢,如若有外來人侵犯,倘若得不到良好的抵禦,被擊敗也是輕而易舉之事。

燕雲十六州除了是軍事重地之外,還是農業與畜牧業的天然生產基地。適宜的溫度與氣候,讓燕州地區成爲了“天府之國”,從古至今的農業與經濟發展都是最好的,有着巨大的經濟價值。

2、軍隊薄弱,空有其表

宋朝的軍隊可以用“華而不實”這四個字形容。在表面上看來,宋朝的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每次閱兵和演習時都能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北宋時期的捧日軍,不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士兵形象,都讓人記憶深刻。但一上了戰場,所有的劣勢開始暴露,在其他國家軍隊較量的過程中,被別人慘虐。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第3張

(宋代步兵甲冑)

宋朝因爲經濟發展良好的基礎,對於兵器製造方面是花了大價錢的。有着最堅固的鎧甲以及最鋒利的弩箭和馬刀,這也是爲什麼宋朝能夠一直防守成功的原因,“抗打”。儘管裝備上乘,但宋朝軍隊中,作戰經驗豐富的並不多,都是些老兵,那些年輕的士兵都是“混日子”的。再加上,宋朝在打仗時只一味的求和,導致士氣低靡。

對於宋朝軍隊的積弊,當年宰相王安石一度也試圖剷除。“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減兵並營”。6年內曾裁軍36萬人,並實行“保馬法”,準備日後以精兵勁騎恢復失地。但是“王安石變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推行了沒幾年就被廢除了,宋軍人數再度膨脹,內部腐敗則愈演愈烈。

二、內部混亂,各方勢力互相制約,是宋朝軍事上羸弱的主觀因素

1、土地買賣,不抑兼併

何爲“不抑兼併”呢?從字面上理解,不抑就是不阻止的意思,宋朝的統治者推出這個政策目的就是,不阻止土地兼併,鼓勵土地自由買賣。這一政策讓農民的階級結構直接發生了改變。那些有錢的富豪購買了大量的土地,採用僱傭農民種地的方式來發揮土地的價值。讓“租佃農”成了階級結構的主體。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第4張

(宋國繁榮的經濟)

宋朝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併”主要是爲了發展商品經濟,想要通過土地貿易來促進其發展,但“產出稅存”的狀態讓宋朝的貧富差距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形式。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不斷地激化,也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造成了阻礙,同時,政府的收入也隨之減少。這個政策對於政治和經濟都是不利的。

2、 權力集中,重文輕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是宋代對於文治的態度。宋代之所以“重文輕武”和之前唐朝的滅亡原因有關。唐朝“藩鎮割據,武夫治國”國家被這些擁有兵權的人篡奪,包括趙匡胤自己,都是以武將的身份搶奪的江山。所以宋朝在政治和制度上對於武將更是限制多多,甚至不惜“以文治國”。

自以爲學習到了經驗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從而奠定了整個宋朝的政治發展基調。儘管宋朝在軍事實力上不如其他國家,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宋朝其經濟與科技文化都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峯”。正所謂“登峯造極於趙宋一世”就是這麼來的。

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初期就把地方的權利全部收歸於中央了,導致地方沒錢也沒兵,甚至是以文官擔任高級將領的職位。宋朝也將“科舉制”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癡迷於文官的選拔,並且,爲了籠絡文官的心,宋朝從未發生過官員被斬首的事情,大量的文官官員發展到後來,也出現了腐敗的問題,對後來宋朝的財政方面是個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說,宋朝是“興也在文,亡也在文”。

三、宋朝對外戰爭雖然勝率較高,但這是基於一味防守的基礎上的,贏了,損兵折將,輸了,立刻一無所有

1、依靠城池防禦,勝之不武

造成宋朝戰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宋朝每一次都是打防禦戰,依靠城池之利,每一次都是防守而不是進攻,一旦戰敗,損失必定是上千萬的。而且宋朝的捧日軍不會騎馬對抗,面對戰爭都是憑藉自己的雙腳與對面的馬蹄作鬥爭,在這一點上就已經失去優勢了。待到敵人騎馬繞場一週,這些捧日軍穿着厚重的防護盔甲也跟着繞場一週,力氣都沒了還談何打仗?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第5張

(古代騎兵)

檀淵之戰是宋真宗御駕親征,出戰前誇下海口說一定會打敗遼軍,最終也是落得個“檀淵之盟”。檀淵之盟是在北宋真宗年間與遼國簽訂的盟約,從內容上來看,雖然北宋做出了很大讓步,但在一定程度上,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換取了北宋百餘年的和平。和平的代價就是需要每年都繳納貢歲,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除此之外,王安石等維新變法派認爲簽訂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暫時不再兵戎相見,百餘年間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邊境恢復和平之後,兩國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但宋朝君臣:

“忘戰苟安,重文輕武。”

完全忘記了自宋太祖時代起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壯志,導致大宋國力日弱,民風日益萎靡。

2、贏,損兵折將,輸,一無所有

襄陽之戰是南宋被元朝滅亡的重要戰役,襄陽的失守讓元王朝登上歷史舞臺。當時的元軍在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對於軍隊的訓練也是專業有素。反觀宋朝,因爲“重文輕武”導致將帥軟弱無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呂文德,他被利益矇蔽,讓元軍佔據了襄陽這個有利地形,再加上宋軍一直防守從不進攻,導致最終宋軍戰敗,襄陽被佔領沒多久之後,宋都就被攻陷了。

宋朝戰爭勝率超過七成 宋朝爲什麼還被人稱之爲弱宋 第6張

(古代城池)

蒙古元軍在這次戰役中實施了“造戰艦、習水軍”克服了缺乏水軍的弱點,加強了作戰能力,以“奪彼之長”的方式攻破了宋軍水軍的防守,一舉拿下襄陽和樊城。戰略方針的正確指揮,讓元軍在水上作戰中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徹底扭轉了戰爭局面。從這一戰役開始,蒙古統治者就倚重投降的宋朝將領來攻打宋朝的城池,加速了滅宋朝滅亡的步伐。而南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敗,救援無力,將帥軟弱無能。

結語:

雖說,宋朝整體的經濟水平佔到了當時世界GDP的80%,但是宋朝在抵抗外族人民侵略的時候,每一次都是以防守爲主。因爲軍隊實力的不夠,導致防守失敗,從而“割地賠款”。這除了和當時“重文輕武”的政治制度有關外,和農民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爲土地政策“不抑兼併”導致農民們都只關心自己地裏的收成,根本無心於邊疆的戰鬥。

縱觀宋朝的發展進程,儘管對外戰爭的勝率達到了七成,但軍隊實力太弱。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也完全都是採用“虛耗”戰術,勝利的戰爭也不足爲重。反而失敗的那三成戰爭,卻導致宋朝直接走向了滅亡。這也是爲什麼宋朝在對外軍事上被稱爲“弱宋”的原因。

參考資料:

《宋朝簡史》

《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篇》

《宋代經濟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