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李自成只帶十萬兵馬進京,他爲何會犯這種錯誤?

李自成只帶十萬兵馬進京,他爲何會犯這種錯誤?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自成。

明末農民起義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涉及面也廣,到了後期起義軍的人數更是呈指數級增長,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主要農民起義領袖,手下都有着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馬,但是這些數據明顯是含有水分的,因爲這些人數不僅包含了作戰部隊,還包含了後勤、甚至家屬的人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農民起義後期、即崇禎十四年以後,李自成和張獻忠麾下的作戰兵馬也已經達到了數十萬之多。

我們可以從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時在大順政權所控制的區域的佈防可以大概看出大順軍最巔峯時期大概有多少兵馬。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而以西安爲中心的西北、陝西地區成了他防守的重中之重,他派遣了當時麾下得力的高一功率領十餘萬人馬布防在陝北的榆林等地,其餘在湖北襄陽四府和河南等地也派遣了大將白旺,這支部隊大概有七萬餘人。此外,還有一支部隊由他本人和大將劉宗敏率領東征北京。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七,剛剛建立了大順政權的李自成便率領大順軍親征北京,希望一舉擊潰明朝政權,並取而代之。而之後的歷史也表明李自成的判斷並沒有錯誤,這十餘萬的軍隊對付崇禎皇帝的明朝軍隊已經是綽綽有餘,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從西安到北京一帶佈防的明軍望風而降,各地的明軍守軍紛紛期盼李自成的到來,生怕自己趕不上投靠新的主人。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領十萬大軍包圍了北京城,然而最終這十萬人也基本沒有派上用場,明軍在象徵性地抵抗了一陣子之後,北京城便被攻破,崇禎皇帝也上吊自盡。

李自成只帶十萬兵馬進京,他爲何會犯這種錯誤?

如此看來,李自成率領十萬大軍東征似乎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爲這些軍隊足夠擊敗腐朽的明軍了,然而,如果繼續看後面的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李自成只帶了十萬兵馬是一個大大的戰略錯誤,因爲他東征的主要敵人其實並非戰鬥力低下、人心渙散的明軍,而是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以及投降了清朝的吳三桂。

四月下旬,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前去討伐佔據山海關的吳三桂,此時他身邊大概不足十萬兵馬,而吳三桂雖然只有五萬人馬,但是站在吳三桂背後的卻是傾巢而出的清軍十萬八旗兵,其戰鬥力遠遠超過大順軍或者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最後,戰鬥的發展應驗了軍隊實力的對比,大順軍先是壓制住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但是清軍在關鍵時刻殺了進來,和關寧鐵騎一起對付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激戰了一晝夜的大順軍不是對手,最終敗下陣來,李自成不得不率殘部撤退回北京。

清軍八旗的戰鬥力遠超大順軍,如果大順軍人數不佔優勢的話,根本不是八旗軍的對手,更何況還有吳三桂的五萬關寧鐵騎助陣,所以當時李自成要想擊敗清軍八旗和吳三桂聯軍,恐怕得在山海關地區集結兩倍甚至三倍於敵人的軍隊數量。如此算來,需要有三十到四十萬大順軍,而當時李自成身邊只有不到十萬人。

那麼李自成爲何將軍隊分散在各地呢?李自成的想法是要穩定住大順政權佔領的其他區域,比如湖北四府白旺的七萬大順軍是爲了防止明軍左良玉部的進攻,而綿侯袁宗第也率部從陝西趕往湖廣相助白旺。其實,如果李自成能夠將當時所有的大順軍都集中在自己的身邊,攻破北京之後,解決了山海關的吳三桂,那麼就能夠憑藉山海關與關外的清軍形成對峙之勢,只要清軍不入關,那麼關內的明軍都會望風而降,畢竟崇禎皇帝已經自殺身亡,而李自成作爲一個漢人,那些明朝官員根本沒有任何投降的心理負擔。

可惜,李自成卻選擇了分兵,雖然對於鞏固根據地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卻沒有解決最關鍵的問題,李自成在北京站不住腳,還讓如狼似虎的清軍入了關,那麼之後便再也抵擋不住清軍的凌厲攻勢了。可以說,只帶了十萬兵馬進京是李自成犯的一個重大錯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